林权改革:绿了山头 富了农家

17.03.2015  02:37
      ■核心提示
      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次革命。这项改革,不但使农民真正成为了山林的主人,还实现了森林资源的增长,确保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2011年10月,我省全面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在此基础上,全省稳步推进综合配套改革。3年多来,全省林改综合配套改革各项内容发展加速,其中,林权流转面积年均增加70万亩,林权抵押贷款年均增长10亿元,农民林业合作社年均增加400个,林下经济产值年均增长18亿元……
      陇原大地,一个森林资源增长和农民稳定增收的新机制已经初步建立。
      林权流转  让资源“活起来”
      林权确权之后,农民们手中有了林地,但林地能用来干什么?
      全省大部分农民承包到户的林地地块分散,面积不大,大多以杂灌木、宜林荒山为主,除了砍柴和放羊外,基本没有产出效益。同时,林地往往比较偏远,通往林地的路、电、水等基础设施跟不上,经营林地费工费时,而且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外出打工,在家的劳动力主要精力放在耕地上,对林地经营利用无法兼顾。
      有了这些实际困难,到手的林地反而成了许多农户的“心病”。林地能不能像土地一样流转给种植大户或是企业,通过收取租金,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对此,各地在林改主体改革完成之后,纷纷开始了探索和尝试。近年来,通过宣传推介、招商引资等形式,引进企业整片流转林地搞开发,这样既能绿化荒山、改善生态环境,又能培育林业产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特别是企业与农户形成了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流转双方的互利共赢。
      为了稳步推进林权流转,促进林地规模经营,省林业部门专门制定了相关办法和全省统一的林权流转示范合同文本,并明确规定,林权流转价格不能低于国家重点公益林补偿标准,并随着国家补偿标准的提高而提高。各地也采取多种形式,把林权流转政策宣传到村、讲解到户,为顺利实现林权流转打下了基础。截至目前,全省已流转林权297.48万亩,实现流转金额4.3亿元。
      林权的有序流转,迅速吸引了社会各类投资主体发展林业,促使林地资源向有经营能力的专业大户、家庭林场、林业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集中,一大批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在全省各地“生根发芽”,成为推动现代林业发展的生力军。
      庆阳市的陇大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以每年每亩25元的价格,租赁镇原县郭塬乡王沟圈村林地500多亩,用于发展林下养殖和种植,生产绿色环保食品。去年,该合作社收入达295万元。靠给合作社打工,王沟圈村的50名富余劳动力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
      林权流转在为农民带来收益的同时,还调动了广大农民、承包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投资造林、育苗的积极性,林业投资由单一向多元转变,投入力度明显加大。增收增绿两不误,人们对集体林地的认识已从“不砍树也能致富”过渡到“多种树才能致富”。
      在天水市,各类林权流转对象已累计实现林业建设投入7000多万元……
      在徽县,林业大户流转林地规模造林达6.3万亩,其中营造用材林5.1万亩、经济林1.2万亩……
      在庆城县,森苑林业合作社采取农户以荒山地入股,合作社投资树苗和人工,栽植国槐、白蜡、垂柳、刺槐、油松等树种共66.4万株……
      随着林权流转的逐步深入,围绕增收与增绿这两个主题,各地还加大了对集体林区供水、供电特别是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在有效解决林产品运输问题的同时,还进一步改善了林区的发展环境。
      看到林权流转在短短的几年中带来的变化,许多群众高兴地说:“流转了,山绿了,路通了,村上发展了……”
      抵押贷款  让资金“聚起来”
      随着林权制度综合配套改革的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已不再是一个新名词了。越来越多的农民和企业得到了这项贷款的帮助,使他们手中的林地变成了可以抵押变现的资产,有效解决发展林业生产缺乏资金的难题。
      渭源县田家河乡新集村村民张宏,从2005年开始就承包了村里的200亩林地养鸡,但由于资金不足,一直无法扩大养殖规模。2013年,张宏用这200亩林地,在县农信社贷出了60万元。有了资金,张宏扩大了林下养鸡规模,并成立了公司。他说,如果没有林权抵押贷款,我们农民做梦也别想成立自己的公司。
      在永靖县盐锅峡镇的下铨村,有一个小茶沟生态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公司负责人姚学礼在15年前开始,陆续承包了村里的5700亩荒山进行畜禽养殖和经济作物种植经营。姚学礼说:“我们公司在这里种了玉米、土豆、中药材,还养了羊、猪、鸡,农忙时还要雇100多人。这么大的一摊子,没有资金支持的话,实在不好发展了。”
      姚学礼没有想到,林改确权以后,他当初种下的500多亩生态林居然成了“绿色银行”。“这些树都是为了绿化荒山种的,刺槐、新疆杨各种树种加起来要60多万株,经评估价值8000多万元。2012年,我用这些树贷出来了1000多万元,一下子解决了公司发展后劲不足的难题。”姚学礼说,“现在看来,这树还真是宝贝,以后我还要继续种呢。”
      自全省林权抵押贷款工作全面启动以来,各地不断制定完善政策,规范操作办法,提供便捷服务,推动全省林权抵押贷款取得了重要进展。截至去年年底,省内外13家商业银行、近30家小额贷款公司在我省开办了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全省共有13个市州78个县区开展了林权抵押贷款,发放贷款金额达33亿元以上。
      近几年来,我省还利用各类惠农政策资金,把林权抵押贷款与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双联惠农贷款、扶贫贷款等相结合,创新贷款模式,扩大贷款规模。同时,为满足集体和非公有制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要求,规范评估行为,林业主管部门向社会公布了10家资产评估机构,为集体和非公有制林业经营者提供评估服务。
      林下经济  让日子“火起来”
      林下经济,是集体林权体制改革及配套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广大农民群众拓宽了致富门路,并使他们最直接地感受到了林改带来的变化。
      为了通过发展林下经济进一步促农增收致富,我省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加大扶持力度。省财政从2013年起,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全省林下经济发展。各市、县也纷纷结合实际,积极制定政策,加大对林下经济的扶持力度。
      12年前,永靖县太极镇大川村的王盼儿和老伴承包了村里的100亩退耕还林地,并在地里中上了杏树、枣树,希望能在绿化山地的同时有些经济收入。“一年收下来的杏子和枣最多卖个2000多元,刚够浇树用的水电费。”王盼儿回忆道,“后来,我们想在林间种些玉米,又怕树死掉。林子没有收入,生活的很艰难。”
      去年,永靖县林业局得知王盼儿的情况后,为她协调了林改配套改革项目资金20万元,帮助她在林间种植黄芪。手里有了钱,王盼儿又从邻村流转了200亩林地种黄芪。一年下来,300亩黄芪的收入超过了30万元,王盼儿和老伴乐得逢人就夸党的政策好。
      近几年,和王盼儿一样,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富了农家、绿了山头的例子在全省数不胜数。通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培育和树立了一批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生态旅游和林产品加工典型,示范引领林下经济加快发展。
      目前,全省发展林下种植500多万亩,发展林下畜禽养殖1000多万头(只),兴办森林人家2400多户,建成各类林下经济产品加工企业230个,实现林下经济产值近65亿元。许多农户通过发展林下经济,收入翻了几番,率先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子。(记者  陈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