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森工林区多元化发展助力停伐后产业转型
01.04.2015 03:05
本文来源: 林业厅
站在新起点,面对新任务,如何打好产业转型“三年攻坚战”,面对林区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产业转型的继续深入,龙江的森工人在林业改革的最前沿都做了哪些探索和创新,带着这些疑问,人民网记者在停伐一年后走访了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探究林区人的改革发展之路。
位于柴河林业局大山深处的卫星林场,这个昔日的主伐林场现已看不到那些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了。停伐这一年来,卫星林场利用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开始在冬季旅游上大做文章,着力打造“威虎山·雪村”品牌,2014年新修建了滑雪场,引进马拉爬犁、滑雪圈、雪地越野等30余个娱乐项目。与此同时,林场家庭旅馆兴运而生,具备10人以上接待条件的达20多家,成为林场职工转型发展的致富项目。
作为卫星林场第一批农家乐家庭旅馆的经营者,大潘家庭旅馆的老板娘胡秀英对记者自豪地说:“随着雪村的知名度慢慢提高,2014年我们这个家庭旅馆入住人数达到300多人,旅游旺季时的房间更是供不应求,很多客人是提前几个月向我们预订房间的。”越来越红火的生意让胡大姐对以后充满了信心,她还把“威虎山·雪村”的美景拍摄下来传到网上,向四面八方的游客发出邀请。
如今,柴河林业局卫星林场越来越多的职工群众投身旅游服务业,开旅馆、开饭店、经营雪上项目。“我原来是木材检验员,木材停伐以后林场转型发展旅游业,我就在雪具大厅从事旅游服务了。我们卫星林场有着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雪大雪美,我们都十分看好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卫星林场职工孙传国告诉记者,他和林场的8名职工去年冬天刚从亚布力学习培训回来。和孙传国一样,原来摆弄大木头的生产一线工人们,有的做起了服务员,有的当起了滑雪教练,有的开起了家庭旅馆,有的驾上了马拉爬犁,个个有模有样。
卫星林场只是柴河林区产业转型的一个缩影,依托绿色的大森林、碧蓝的莲花湖、绚丽的五花山、妖娆的林海雪原,绘成了一幅威虎山国家森林公园精美的四季画卷,红色经典《智取威虎山》更使柴河林区充满了传奇色彩。近年来,柴河林业局凭借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旅游业风生水起,成为林区转型发展、职工转岗就业的支柱产业。这个曾被誉为全国“四大名旦”之一的木材生产大局,2014年实现产业总产值18.18亿元,增长8.6%,其中非木产业产值比重上升为78.24%,全局固定资产投资增加3.08亿元,年均增长35%,全额完成上缴款指标2200万元,实现了停伐不下岗、转岗不减收,职工安置“一步到位”,为林区可持续发展和经济转型提供了坚强保障。
在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森林食品、生态种植养殖等产业也是林区转型发展的新路径。亚布力林业局针对林区森林食品产业“产品原字号,质量不均等,小贩控市场,无龙头企业”的状况,通过招商引资,在亚布力建设了森林食品加工厂,大力发展林副产品精深加工业,特别是充分利用全局林下经济资源,积极引进产业开发者和投资者,迅速壮大林下产业。加大家庭生态林场、绿色食品产业园推进力度,支持绿色食品产业做强做大。对“新字号”产业进行培育壮大,全力推进林区经济走特色发展之路,坚持“一场一品、一品多场、一局多品”,全局搭建平台,共同打造,实现优势产业竞相发展、集群发展、协调发展,加快林区经济转型升级。
此外,亚布力林业局把产业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引擎,加快产业基地建设,引导种植户应对市场变化,全面扩大野生药材、林下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发挥新建绿色食品种植基地示范带动作用,推广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如今,在亚布力林业局年收入超过10万元的种植和养殖业大户,各林场(所)都不在少数。亚布力林业局已有1000多名职工借用特色产品种植基地搭上了林区的“惠民快车”,从而奔上致富之路。
黑龙江省森工总局党委书记高金芳表示,国有林区发展到今天,由于主体任务的变化,特别是全面停伐的实施,一些传统的经营方式、运营模式已经不适合时代和发展的需要,也要发生根本性转变,一些转型中的困难和问题也不断凸显出来,这就需要我们拿起改革这把破解发展难题的金钥匙,更加重视以改革来创新激发动力,以改革来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据了解,在成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试点后,黑龙江省森工总局加速向生态产业、非木产业和境外资源开发“三个方向”转型。组建了黑森企业集团总公司,下设黑森绿色食品、森林旅游、森工金融、海外开发公司。黑森绿色食品集团在全国建立“黑森”品牌旗舰店20个,实现绿色食品销售50亿元。黑森旅游集团接待游客915万人次,实现收入50.23亿元。森工金融公司总资本金达到6.75亿元,收入和利润实现“双翻番”。海外开发公司在俄建立林业产业园区,已建成制材、胶合板、钢构复合板等8条生产线,并积极推进圭那亚木材采伐加工项目。(汪晓涛)
本文来源: 林业厅
01.04.2015 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