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全媒体联动生产模式
“现在看来,以前我们所做的只能算是很浅层次的结合,或者说是很简单的叠加,带来的其实是各自为战的割裂状态。直到今年两会,我们才第一次实现了报网的真正融合。”谈到今年备受业界关注的光明日报社两会融媒体报道,光明网总裁、总编辑杨谷如此感慨。那么,他们所谓的“真正融合”究竟是什么样的融合状态?借助全国两会进行的融合大练兵又给他们带来了怎样的思考?也许,光明日报社此次的探索实践能为传统纸媒下一步推进媒体融合带来一些启发。
融——
“流水线”确保新闻产品质量
在部署今年两会报道工作时,光明日报社总编辑何东平就明确提出“要在融媒体上有所作为”。为此,光明日报社首先对人员进行了融合,光明网派出的80多名上会人员首次被纳入整个两会报道组,与《光明日报》前后方五六十名编辑记者一起组成两会报道团队,统一调度、统筹安排。如此大规模的报网融合,对光明日报社来说还是第一次。据光明日报社两会报道组组长、国内政治部副主任邓凯介绍,在思维方式上,报社要求上会记者根据报社旗下不同载体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信息发布;在工作方式上,鼓励报纸和网站上会人员结对合作,将重点选题分包出去。“为了把这一步迈好,报社要求报道组每位记者必须完成2~3件融媒体作品。对于一支习惯于平面思维的传统采编队伍而言,既要发文字稿,还要拍视频、录音、拍照片,甚至要配上各种链接,操作起来实属不易。”
尽管不易,但最终呈现的结果却出乎他们的预期。杨谷告诉《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虽然报社在两会前对报道组记者进行了视频拍摄培训,但对于大家用手机进行视频报道还是心里没底,以为最多也就二三十条手机视频,没想到前方记者发回来的视频作品多达上百件,大量涌上来时后方甚至有些剪辑不过来。
对于时下流行的“中央厨房”的说法,杨谷认为,光明日报社此次两会报道所改进的新闻采编流程更像是“流水线”。杨谷以此次推出的《炫融特刊》为例介绍说,先由报社国内政治部的编辑凭借扎实的时政报道经验选出政府工作报告等文本中适于新媒体传播的短句,设计好重点推送的脚本;再由光明网的美编和页面设计人员进行网络加工,做出适配不同终端平台的页面;最后,经过报社资深编辑坐镇融媒体工作室审核把关,再由报社微博编辑室的编辑及时在微信公众号进行发布。“可以说,整个流程实现了专业分工、各显其能,同时也确保了新闻产品的质量。”杨谷说道。
通过改进新闻采编流程,特别是搭建融媒体工作平台,光明日报社整个两会报道按照“一次采集、多格式生成、多终端发布”的全媒体联动生产模式,将传统媒体所生产的内容按新媒体传播规律重新进行了编排和发布。据了解,策划推出的微信融合产品《炫融特刊》、微博融合产品《秒拍两会》、视频融合产品《代表委员会客厅》、音频融合产品《知识界代表委员之声》、图解融合产品《“据”焦两会》、楼宇屏形态的光明都市传媒“两会特刊”、摄影融合产品《视觉·光明图刊》等融媒体产品,形成了全媒体、立体化报道格局。
思考:“通过短短十几天的两会练兵,记者们的拍摄水平得到了提高,有些记者甚至开始总结哪款手机的拍摄效果最好。”在杨谷看来,推行全媒体记者是可行的,而且传统纸媒的记者也有热情去学习新事物,“但目前的考核机制相对滞后,新媒体作品还未与记者的绩效挂钩,而是完全靠着大家的热情在推进”。
炫——
H5互动技术首用于两会报道
3月8日晚8点半,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融媒体中心主任陆先高在朋友圈分享了一条“小明告诉你:立法法修改你应该知道的6件事”。点开这条运用了H5技术的链接,光明日报融媒体中心设计的卡通人物“小明”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作为光明日报社两会融媒体报道的代言人,“小明”在整个两会报道过程中出现在不同的场景,不仅像记者一样为大家报道两会重要新闻,还成为政策解读专家。
“看似简单的场景和页面内容,实际上融合了多方努力,他是《光明日报》和光明网的编辑记者集体智慧的体现。”光明网视觉设计部副总监王爱民介绍道。据了解,为了让“小明”的形象动起来,光明网投入了十五六个人的团队,设计人员还采用动画技术设计了40多个不同姿态的“小明”;为了让“小明”开口说话,播音专业毕业的《光明日报》新闻报道策划部副主任胡其峰发挥专长,为“小明”配音;为了让“小明”言之有物,报社国内政治部编辑记者还对每个内容和场景进行反复修改。
和“小明”一样动起来的,还有很多不同于以往的两会报道产品。比如,《炫融特刊》通过融入音视频、图片、图表、动画等元素以及网友调查等互动功能,使读者持手机滑动屏幕即可切换场景。据统计,第一期《深改元年,大家还是蛮拼的》于3月2日晚间推出后,24小时内在微信朋友圈的阅读量就接近150万次。
杨谷表示,能够带来很炫用户体验的H5互动技术此前还未在两会报道中运用过。但在他看来,成就“炫”的并非只有新技术,此次令他感受最深的还是在“融”字上,因为“除了人员的融,还有产品中不同传播元素的融”。
思考:“两会后‘小明’不能休息。”《光明日报》副总编辑、两会报道领导小组组长李春林表示,在今后的重要报道中还要更好地发挥“小明”在提升传播力、影响力方面的作用,让“小明”以及更多具有交互式阅读体验的新闻产品继续出现在《光明日报》的融合报道中。
传——
社内社外联手打造矩阵
“秒拍”技术此前尚未在历次两会报道中采用过。在今年的两会报道中,光明日报社与新浪微博合作推出“秒拍两会”——上会记者用手中的智能手机完成60秒以内的视频采访,后方编辑简单加工后,再通过报社的微博账号推送给粉丝。据了解,“秒拍两会”成为两会期间传播效率最高的新媒体报道形式之一,其中一条“秒拍”报道被点击播放了300多万次。
对此,杨谷坦言“光靠报社自己的力量肯定做不到”,因此除了在报社内部推进流程融合,此次他们还借助新浪微博以及百度新闻、360等搜索引擎的力量进行流程融合,以在外部平台强大的新媒体推送能力下组合形成百万级的“排浪式”传播效果。此外,在互联网界强势“小伙伴”的助阵下,光明网还将自身在视频、网络传播中的专业性与《中国人大》《中国政协》两本杂志分别在人大、政协工作中的专业性相结合,在两会记者驻地共同搭建视频采访间,对代表委员做视频采访,后期的视频剪辑由光明网负责,实现新闻单位之间报道工作的融合。
记者观察发现,共同推高两会融媒体产品阅读量的,还有微信公众号、手机光明网、光明云媒客户端、手机报等不同手机终端应用的融合运用。杨谷表示,如今用户通过智能手机来获取新闻信息的趋势越来越猛,因此,在此次两会创新报道中,他们的很多融媒体产品都是针对手机用户开发的,希望以融媒体报道矩阵最直接地打动智能手机用户。
思考:“在一个大的报道战役里,光靠一家新闻单位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可以把其他媒体机构融合进来,各自发挥所长,实现传播效果最优化。”杨谷坦言,此次共赢的媒体融合尝试,增强了光明日报社推进媒体融合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