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才宽:身教重于言传 当好大学生引路人

02.07.2020  15:22

   他是一位普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年无偿献血122次,倾心培养学生,被评为5月“安徽好人”—— 

    一颗赤子心

           为生命续航的“献血达人”

  6月20日上午,安徽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54岁的杨才宽在家里整理献血证。一张张献血证见证了他20年的“热血岁月”。除了摆满了一桌子的献血证,还有安徽省第一批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证书和“全国无偿献血奉献金奖”证书等,这些都是他压箱子的“精神财富”。

  从2000年12月6日第一次献血开始,截至今年6月22日,杨才宽无偿献血122次,累计献血总量达10000多毫升,相当于全身血量的2倍多。不仅如此,他还献出96个治疗单位的血小板。

  6月22日是杨才宽的“献血日”,每两周他就要去献一次血小板。“献出的血液可以再造,但是生命不可能再造。我会一直坚持到不能献血的那一天,为更多人的生命续航,挽救更多生命和家庭。”杨才宽笑着说。2012年以前,杨才宽一年献2次全血,后来每两周献一次血小板。一到“献血日”,杨才宽的身影就会准时出现在血站,这已经成为他多年来的习惯。

  杨才宽的胳膊上有2个绿豆大的针点疤痕。每两周献一次血小板,已经在他的胳膊上形成了醒目的疤痕。20年来,为了保证血液质量,杨才宽始终保持饮食清淡,每天至少2万步的运动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每次参加献血,杨才宽都尽量不让别人知道,免得让身边人担心。“我支持他献血,但是两周献一次血小板太频繁,毕竟现在不是20年前的身体状况了。”妻子叶爱华老师总是心疼他,可是劝他又不听。无奈之下,妻子给他的领导打电话,希望大家一起劝劝他。杨才宽多年默默献血的事,才无意中被“曝光”。

  同事劝他,说献血伤元气,对以后身体健康不利……杨才宽撸起袖子说,作为一个资深献血者,正规渠道献血对于身体不仅有益无害,反而会督促自己保证良好的饮食作息习惯。

  学生问他,献血无偿为何用血要收费?杨才宽说,检验、采集、保存、运输等复杂步骤都需要成本,需要人力和物力。无偿献血和有偿使用,两者并不对立。

  “献血让我的生命不再是孤单的个体。我和很多人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用自己的热血为社会做出一点贡献。”杨才宽说。有一次,他的嫂子生病需要做手术,术前面黄肌瘦,术后脸色红润,这都得益于手术中输血。生命离不开热血,这更加坚定了杨才宽献血的决心。

  一直默默走在献血的道路上,杨才宽不曾有过丝毫的犹豫。“其实,我也有点‘小私心’。因为我是一名大学思政课的老师,当我站在讲台上教育学生的时候,20年献血的心路历程让我更加有底气。”杨才宽说。

    一片桃李芳

     积极践行的“辛勤园丁”

  杨才宽儿子的“成人礼”,就是和爸爸一起去献血。带动儿子去献血,带动朋友去献血,带动学生去献血……榜样的力量正在改变着身边的人。

  “我就是在杨老师的带动下,上大学时就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参加工作依然定期献血,我们班好多同学深受杨老师影响。”安徽中医药大学教师杨青山说。他曾经是杨才宽的学生。据不完全统计,有30余位学生像杨老师一样,坚持长期无偿献血。医学院的学生大多是未来的医生,更加了解健康血源对抢救生命的弥足珍贵。他们不但用医术治病救人,还无偿献血为病患带来生命的希望。

  血小板检测、体检、上机捐赠……2017级护理8班的沈浩宇早已成了血站的“常客”,对献血小板的流程已烂熟于心。“杨老师身教重于言传,是‘热血中年’,我们是‘热血青年’。我们要把接力棒接下去。全班有一半同学都参与到无偿献血队伍中。”沈浩宇说。入校后他就一直坚持献血,截至目前共献血25次、47个血小板治疗量,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银奖”“省2019年高校学生无偿献血先进个人奖”“安徽中医药大学自强之星”等荣誉称号。

  在大学里,做学问不是最难,难的是能成为大学生精神上的导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不难,难的是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人生信仰。

  杨才宽的手机很忙,每天都会有陌生号码来电咨询,而他总是热情洋溢地跟对方聊很长时间。他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任课教师,凭着深厚的法律基础和生动的课堂教学,深受学生喜爱。每到班级第一次上课,杨才宽都会留下自己的手机号码,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很多,课下接听学生的电话,他总是不厌其烦,耐心解答。

  “叮叮!”有一天凌晨1点,手机铃声急促地响起来。杨才宽在睡梦中被惊醒,一看是陌生号码,心想肯定是学生出事了。一接通电话,对方就泣不成声:“杨老师,我爸爸和弟弟刚刚在宁波发生了车祸,爸爸没了,弟弟在重症监护室……”杨才宽一边安抚他崩溃的情绪,一边指导他如何面对,一个电话接了半个多小时。“学生一有困难,第一个给我打电话,是对我的信任。不管什么时候,无论什么情况,我都没有理由不接电话。”杨才宽说。

  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是青年学生的引路人。思政课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培养人,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杨老师作为思政课老师,不仅在学生心田里种下法律的种子,更在他们心中种下真善美的种子。”安徽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医董玉节说。

    一副热心肠

     乐于助人的“雷锋大哥”

  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杨才宽还有一个昵称,同事们都叫他“雷锋大哥”。

  “我们是多年的老同事,最近几年才知道他坚持献血。他为人特别低调,不追求名利。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同事,他都会真心实意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同事蒯世安说。杨才宽有辆节能环保电动小汽车。每天到新校区上课,他的小汽车总是满满当当,成了各科老师的“顺风车”。只要学生法律社团举办活动,他都是利用自己休息的时间积极参与指导,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2017年7月6日晚上,杨才宽像往常一样到校园里散步,看到一群人站在池塘边议论纷纷。他赶紧走过去,看到塘边有一件白色衬衫,只听有人疾呼:“水底有人,有人溺水啦!”杨才宽一个猛子扎下去。水里又深又浊,根本找不到落水者。后来,岸上的人递过来一个自拍杆,杨才宽才摸到落水者的精准位置,终于把落水者从水底捞起来,送到了120救护车上。救人上岸后,杨才宽一个人默默离去,回家洗澡换衣服。

  “他是一个特别实诚的人,做好事从来不说。我还是听别人说的,我才知道他救人这件事。”妻子叶老师说。

  2015年5月12日清晨,杨才宽开车送孩子上学,在路上与一辆面包车剐蹭。他下车认错并愿意承担全责。由于时间紧迫、交通堵塞,来往车辆乱成“一锅粥”,杨才宽将身份证和驾驶证交给对方,记下对方的电话号码后匆匆离去。等他打电话联系对方时,发现自己记错了号码,千方百计寻找对方,还特意去报社登寻人启事。“说过的话要算数,找到对方就是找到了我的诚信。”杨才宽说。

  对方杳无音讯,杨才宽又想出一个点子。他到两车剐蹭的路边,那段时间天天开车“等待”对方。“不能失信于人,要不然过不了自己心里这个坎。”杨才宽说。在他看来,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堂下,诚信都是安身立命之本。

  “他就是我们身边的榜样,在课堂上从不‘空对空’空洞说教;在课堂下乐于助人以身作则。我们对‘雷锋大哥’心怀敬意。”安徽中医药大学医药经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方晓说。(记者  张岳)

[ 编辑: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