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安有个鸟类天堂

02.03.2018  12:51

从安徽滁州来安县出发,驱车一个小时,就能抵达皖苏交界的池杉湖湿地。

登上一叶扁舟,向湿地深处划去,一株株池杉映入眼帘,露出水面的部分由粗变细,伟岸挺拔。耳边百鸟争鸣,鸟儿或站立枝头,或群起盘旋,为春寒料峭的季节带来勃勃生机。

“池杉湖湿地占地面积5600亩,常年定居和经此迁徙的鸟类近百种,有10万余只,是名副其实的鸟类天堂。”来安县林业局局长凌宏宝说。去年底,这片“华东地区面积最大的池杉林”成为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

精心管护,让池杉湖形成完整的生态系统,引来近百种鸟类

环滁皆山,环滁亦多水。滁河蜿蜒汇入长江,发达的水系、低洼的地势,曾使这片当时还叫“黄大圩”的区域常常遭遇水患。为此,上世纪70年代,当地国营农场的工人们在此种下大片池杉,以期起到减缓水势的作用。

30多年过去,超千亩的池杉林早已扎根在这湖面上,形成了极为震撼的“水上森林”,不仅留住了水土,也引来众多鸟类。“站立在池杉枝头的是野生鸬鹚,这也是湿地最多的鸟类。野鸭、夜鹭、牛背鹭等也十分常见。”来安县雷官镇党委书记程永政说,湿地内共有鸟类98种,而植物及鱼类、两爬类也十分丰富,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2004年,镇上3个农户签订了池杉湖的承包合同,但只要湖面不要池杉,有人出价以每棵树4元的价格采伐。”池杉湖湿地公园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建国说,他们与承包户商议,最终以每棵8元的价格将池杉全部买下,并重新签订了转包合同。

不仅已有的池杉得到了保护,当地还在相邻水面补栽了200亩、两万多棵池杉。修复区内,湖水清澈见底,水草清晰可辨,一条木栈道从湖中穿过。

“树苗除一部分从池杉湖中提取外,也从外面引进了一些。刚开始栽种时,成活率不高,现在已经好多了。”张建国说,10余年过去,新种植的池杉也有了碗口粗细。

政府引导、企业投入,形成有效保护模式

池杉湖湿地核心区的2300亩位于安徽省来安县,其余则属于南京市六合区。

为了加强对池杉湖湿地的保护,两省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

“我们在湿地周边重新整修了河道,通过退耕退渔还湿设置了‘护城河’,从而将湿地与外界整体隔离。”凌宏宝说,截至目前,池杉湖湿地没有对外开放。

从每年10月到次年4月,数万只鸟类会在池杉湖湿地聚集,极易造成湖水的富营养化和面源污染。这一问题如何解决?

“根据专家建议,我们在环湖河道中栽上睡莲、荷花和水草,通过植物的自净功能来维持生态平衡。”凌宏宝介绍,前些年,湿地曾经发生过鸟类因食用了有农药的粮食而致死的事情。为了让鸟类有良好的栖居环境,湿地管理部门对周边3000亩土地进行了流转。

“与此相适应,我们还将周边50余户居民的搬迁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进行了合理安置。”程永政说,下一步将继续搬迁周边居民200户左右,将湿地扩大至1万亩,“流转的资金由企业支付,政府则给予政策上的支持,这一管理保护模式是行之有效的”。

话音刚落,数只丹顶鹤从头顶掠过。“说这里是鸟类的天堂,一点也不为过。”张建国说,企业之所以愿意先后投入3亿元用于池杉湖湿地保护,首先一个原因就是这里太美了,更长远的目标则是要打造“池杉湖”品牌。

今后将建设科普基地,发展生态无公害农业

今年54岁的许东明是湿地公园的员工。土地流转前,家里的20多亩土地种些稻谷、小麦,一年下来收入也就够维持开销。“2010年,土地流转给了湿地公园,期限为24年,仅此一项收入就有30多万元。”许东明说,他现在的工作就是负责湿地的日常管护。

老许还告诉记者,目前在湿地内从事保护工作的员工有60余人,大部分都是当地村民。

作为一个包括河流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等多种类型的湿地公园,池杉湖湿地规划总面积226公顷,湿地率达到71.73%。

按照“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湿地公园共划分为生态保育区、修复重建区、合理利用区、宣教展示区及管理服务区5个功能区域。其中,合理利用区将主要开展湿地生态 旅游 和体验活动,并展示湿地生态种养方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将发展无公害农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和当地村民致富。这条路子可能见效没有那么快,但方向是对的。”信心满满的程永政说,通过生态建设,最终也能让老百姓受益,“县里已经做好了规划,生态农业就是我们的发展方向”。

“未来,我们想把这里建设成一个科普基地,让孩子们走进自然,普及生态知识,让摄影家把池杉湖的美传播出去。”张建国说,这样就可以进一步提升池杉湖的知名度,让当地得到更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