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贫困群众 扬起巾帼脱贫新旗帜 ——舒城县五显镇光明村(省妇联驻村扶贫)选派第一书记蔡传珍

07.07.2017  20:51

  “扶贫伟业,虽千万人,吾往矣!”舒城县五显镇光明村扶贫第一书记蔡传珍指着挂在墙上字幅,向我们说起她扶贫的故事。她向我们解释道,这句话是来村一年后自己手书的,表达了一定要把扶贫事业坚持到底的信念,虽然有许多辛劳和牺牲,但为了百姓的脱贫,虽苦犹乐。

初到光明村,她为这里的贫穷落泪

  “这是怎样的村呀?”2014年10月的一天,阳光明媚,安徽省妇联第六批选派干部蔡传珍来到了光明村,从此,她开始了扶贫伟业。虽然对农村的贫穷心里有点准备,但刚来时见到的情景,还是令她大吃一惊。她说,虽然我也是农村长大的,但见到这样的情景,我还是流泪了。

  光明村是一个被大山笼罩的山区乡村,全村710户,2700多人,其中贫困户就有178户,贫困人口546人。全村耕地1438亩,人均不足半亩,山场面积4760亩,主要种植毛竹和板栗,但由于收益不高,价格也上不去,村民一直无法摆脱贫困。由于土地收益有限,全村920个劳动力,外出的就有640人,但大多是体力劳动。

  这里的房屋新旧不一,虽然几户新屋也如星星点辍,但大多数贫困户的低矮、破旧的房屋也令人唏嘘不已。贫困的村民显得无所事事,三五成群围坐一起,打起麻将把一切忘得一干二净。有的村组显得格外冷落,只有几只小狗来回游荡,看见陌生人狂吠几声,也给村里带来几分生气。

  蔡传珍开始了对贫困户的走访,有些贫困户实在让她心酸:朱后尚12年前因车祸致高位截瘫,常年瘫痪在床,生活全靠妻子照料,全家生活来源就靠妻子边生边打零工维持,还有一个女儿正在读高中。

  而在随后的走访中,这样的贫困家庭比比皆是。一位张大爷老泪纵横,讲述了原本幸福的家庭,就因老伴生病从而一病致贫的事,现在儿子、儿媳长年在外打工,就是为了还清如山般的债务;村里还有好多年青人,生活迷茫,无所事事,对未来没规划,对生活没有信心;还有不少的年青媳妇,在家长里短中耗费青春……

  回到村里,蔡传珍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走访调研,她找到了贫穷的根子

  如何让群众摆脱贫困?蔡传珍召开了党员代表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征集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她说,扶贫是大家共同的事情,不仅是党和政府的事,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有了群众的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到底是什么制约着光明村的发展呢?她进一步了解民情民意。村里一位姓刘的大爷,今年70多岁了,还在照顾着患病的大儿子,年近40的小儿子至今单身一人,他们全家平时种着几亩薄田和几亩山地维持生活,由于土地少,收益低,至今仍处在贫困线以下。

  村里的老干部也叹息说,村里基础设施落后,路不通,群众文化生活贫乏,致富的劲头不是很大,大家饱食终日,不愿努力摆脱贫困。

  经过深入走访,蔡传珍发现,光明村地势以丘陵为主,资源贫瘠,村委没有集体用地,没有任何经济实体。全村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基本上没有加工能力。村里的基础设施非常薄弱,虽然有  67口当家塘,但基本都被淤泥填满,存不住水,不能满足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需求。

  导致农民的贫困,她又仔细梳理了一下,一是缺乏劳动力或残疾。如果家庭中有残疾人、体弱或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成员,就容易导致全家长期陷入贫困;二是长期患病或突患疾病和或重病。生了大病或慢性病以后,治疗费用就成了这些农户的沉重负担;三是因学致贫或经营无方。这类贫困户容易摆脱贫困,因为只要孩子学成毕业或经营有好转就能走上好生活。

发展产业,她搭起了脱贫的舞台

  脱贫,一定要有产业,否则,村民有劲无处使,有愿望无法实现,脱贫也只是空中楼阁。光明村有成片的大山,这里的的气候和土壤非常适合种植茶叶,村民也有种茶的传统,但由于过去是一家一户经营和粗放生产,产值很低。

  要让一片叶子富裕一方百姓。2016年,蔡传珍利用省妇联投入30万元的扶贫专项资金,采取“农户+基地+合作社”的形式,对舒院村民组原有的茶叶种植地进行改造,通过扩园、除杂、补苗、品种改良等综合措施,打造200亩产业扶贫基地。目前,已建成标准化茶园150亩, 78名留守妇女在此实现了就业机会。

  大河有水小河满,没有村级集体经济的壮大,村民的收入也很难得到可靠的来源。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2017年4月,蔡传珍经过多方奔走,光明村开工新建120千瓦时村级光伏发电站。据了解,发电站的建成,未来20-25年将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年均收入10万元。 

  同时,利用县扶贫办给予的债务资金120万元,在105国道边新建综合厂房800平方米,建成后进行厂房出租,让村集体收入每年增加4-5万元,壮大村集体收入。蔡传珍说,这样,想创业者有了创业的空间,村里也得到了收入,实现了双赢。

  在发展产业的同时,蔡传珍加大全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如新建通村通组砂石路15. 3千米;硬化路面4.15千米;新建水泥路1.5千米;实行畅通工程加宽路面3.5千米;维修加固水渠一座;清淤、加固、维修当家塘5口,维修加固清淤小二型水库一座,共投入资金480多万元。

丰富生活,她挺起群众的精气神

  扶贫先扶精气神。留守妇女刘小环过去一直无所事事,对生活也无精打采,自参加了村里的文艺小分队,她像变了一个人,天天乐呵呵。她说,白天在企业上班,晚上为村民表演节目,自己生活丰富了,小孩成绩也提高了,心情怎么不高兴?

  据了解,这支文艺小分队是蔡传珍一手推动成立的。她说,一定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让群众自编自演自唱,正事多了,不良风气就少了。

  为鼓舞群众脱贫的信心,蔡传珍积极协助省妇联在村开展健康扶贫活动,先后对光明村8位大病和4位特困妇女儿童进行救助,救助金额2.0万元。在助学活动上,她也是不遗余力。两年来,省妇联向五显镇中心校捐赠20套价值10万元的多媒体教室设备和一个5万元的儿童“快乐家园”项目;为  20位贫困学生送去围巾帽子,为50位贫困学生送去学习用品,为287名留守儿童发放防溺水书包,价值2.87万元;在村部设立一个留守儿童“友好家园”,配图书、健身器材等,投入资金4万元;资助4名贫困大学生和4名春蕾女童,资助款1.5万元……

  为了改变村容村貌,蔡传珍组建一支十五人的巾帼志愿者清洁队。她们定期进行村庄环境卫生清理,既可以增加贫困户收入,也可以美化村庄环境。

  为了提高贫困家庭成员的脱贫能力,她极组织对有意愿转移就业的贫困户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截止目前,已培训留守妇女、外出务工妇女、贫困家庭成员等200余人次。

结下了情谊,她与群众水乳交融

  蔡传珍开玩笑说,当时刚来村里,老百姓根本看不上我这个黄毛丫头,认为我不过是走走样子,镀镀金。有的老百姓甚至背后说,她能干什么事,不过完成上面的下派任务而已。当时也有村干部说,我们不指望你干多少事,你能为我们多从上面争取点资金就行了。

  她说,我是从农村长大的,我深知农村的情况,对农民有一种天然的情结,我既然而来了,就一定要干出个样子。

  几年来,她确实是很努力的,几乎都把家搬过来了。她刚来村时孩子上高一,正是需要母亲陪同的时候,但她舍弃了。现在已经毕业了,即使高考期间,但作为母亲,也没时间回去看望,她说,想念的时候,就打打电话,或来个视频通话。女儿也很懂事,总说不要担心,叫我安心工作。

  村民刘观顺说,我们有什么事总是喜欢向她倾诉,蔡书记就像我们的知心大姐一样,总能解开我们的心结。

  村民张军平说,是蔡书记教会了我脱贫技能,她就是我的恩人,我现在都不敢想像她有某一天要离开光明村,我们全体村民都舍不得她的。

  让我们回眸光明村的片段吧:傍晚时分,在村民文化广场上,村民们载歌载舞,她们把自豪写在脸上,尽情表达对新生活的热爱;在农家书屋,洗脚上岸的农民拿起了书本,饶有兴味地看起来了;宽阔的农村水泥路上,来回奔驰的私家车,见证着村里的变化和村民鼓鼓的腰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