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名村的对照与启示――读《大寨寓言:“农业学大寨”的历史警示》

12.08.2014  17:55

作为一个农业人,在天下闻名的几个村子中,我已经先后去了安徽的小岗村和江苏的华西村,只有山西的大寨村一直无缘前往。于是,我决定以读书的方式“走进”这个曾经闻名全国的典型村,并借此对几个名村作一个简单的对照,力求有点启示。

掩卷而思,其实上述三个名村可以说分别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缩影,大寨是文革时代的农村缩影,小岗是农村改革的时代先行者,华西则是今天这个时代农村共同富裕的发展典范。若再仔细对比,则大寨的模式是推而不广,命运是幸也不幸;小岗的模式则是不推而广,命运却幸更不幸;华西的模式可能难推难广,命运则幸中有幸。

大寨:模式推而不广,命运幸也不幸

大寨的模式推而不广,缘于其早先只是一个北方山区兴修农田水利的农业生产代表,在全国的可复制性并不广,但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值得推广;后来演变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农村路线的代表,充满“”的东西,表面推广动静挺大,但实际进展并不理想。从1964年周总理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提出学大寨开始,到1975年的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召开时,11年间全国不同程度推广比较好的县仅300个,以至于邓小平不得不在会议上讲道,对于全国2200个县来讲,太少了,而且已有的300个县中能像大寨一样坚持25年如一日的又有多少;会议提出的到1980年全国1/3的县建成大寨县也被认为目标太高。这从侧面体现了推广的难度,而且主管农业的副总理还是大寨出来的陈永贵,一直在推大寨模式。

大寨的幸也不幸,皆源于大寨的带头人陈永贵,他给这个村子的命运带来决定性的影响。大寨是幸运的,苦干十年如一日,终于在陈永贵的带领下形成了让全国瞩目的大寨精神,其核心就是靠自己的双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造山河、发展生产,通过十年造地计划、三战狼窝掌等艰苦斗争、1963年抗洪斗争和自力更生十大好处提出等,逐渐提炼出来“大寨经验”,并得到毛主席的肯定。但大寨又是不幸的,陈永贵决不是一个甘当农民的普通人,他是农民政治家,以极为敏锐的政治嗅觉和极为突出的政治手腕,一次又一次在政治风浪中走在了前列,从一个村党支部书记一路走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高位。大寨的不幸也便从此开始,逐渐从发展生产的典型变为政治的典型,先是被改造为“开展两个阶段和两条道路斗争”的先进典型,后来又被标榜为“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的先进典型,其核心精神也先变为“七斗八斗”,后来又演变为“以阶级斗争为纲”“继续革命”。

但今天看来,大寨还是幸运的,毕竟走出了自己的阴影,重新振作起来,进行二次创业,如今又成为发展旅游、工商业和生态农业的成功范例。

小岗:模式不推而广,命运幸更不幸

小岗村的模式不推而广,是因为包产到户的探索并不是小岗的首创。早在建国后的三五年时间,随着农民入社由自主变为半强迫到最后的强制推行,包产到户就诞生了,只是遭到了无情打压。但没有想到被压制25年后,包产到户在1978年却被小岗村第一次以悲壮的、直白的做法开创了与改革精神相合拍、所期待的大胆实践,一得到中央肯定,立刻在全国遍地开花。

但小岗村的命运却是幸更不幸。幸,即他们冒险改革的时候,时代没有让他们失败,像一颗流星一样在改革开放初期闪耀出异样的光芒,从此为全国人熟知,为历史铭记;但小岗更是不幸的,第一个发出了改革的呼声,却在后来的改革进程中不断落伍,以至于我在2006年前往小岗村的时候不禁为其徘徊不前叹息良久。小岗村落伍的原因有很多,有人归结为思想保守,班子不思进取,上级过多干预,整体发展环境较差,以至错过一次又一次良好机遇。但在我个人年来,最为主要的还是小岗村自己的问题,内部过于分散,当初的18人秘密会议实际上就是内部太散逼出来的,既然连本家弟兄也不能合作,只有一分到底。而到了后来,确实需要合作的时候,无力再次整合。

于是到了今天,小岗村的发展完全是靠外力来推动的,是作为一项政治任务被实施的,那个让小岗村感动不已却不幸英年早逝的村支书沈浩也是省上的下派干部。

华西:模式难推难广,命运幸中有幸

华西村的模式则难推难广,因为他已经达到一般村落难以达到的高度。经过几十年奋斗,华西人以高超的智慧、惊人的胆量、科学的理念使集体经济的雪球越滚越大,从几十万到几千万,从几个亿到几百个亿,不断创造集体经济神话,如今的华西村经济总量超过一般的县,甚至超过西部的地级市,有着天下第一村的美誉,一般的村是无法望期项背的;而且华西村几十年来,不管政治风云如何变幻,始终坚持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从未改弦更张,这更是一般的村无法做到的;在每一个华西发展的关键时刻,其带头人吴仁宝都能牢牢把握华西这艘巨轮的正确航向,带领全村不断创新前进,更是一般的村不可想象的。

华西村的命运可谓幸中有幸。可以说,华西村的发展是集合历史的因素、人为的因素、改革的因素、幸运的因素等有利因素于一身,在幸运中不断创新和发展幸运,遂有今天的宏大基业。在华西的发展史上,曾经有两次重要的抉择,一次在上世纪80年代初,当全国“分田到户”时,华西人根据中央“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的精神,从集体经济已经壮大的实际出发,坚持走自己的路不动摇;一次在上世纪90年代,当全国乡镇企业掀起改制风潮时,华西人坚定的认为自己有能力经营好集体企业,有能力使集体企业大发展,提出“一村两制”的体制创新,走出了一条以集体经济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多元化、混合型经济发展的路子;他们虽然集体分配,却没有平均主义,创造出了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资本分红相结合的新型分配方式。华西村经济实现惊人一跳的时候,是因为充分把握了南巡讲话精神,在重要物资积累和工业起步上占了先机,一般的村无此胆量,也无此幸运。

如今的华西村,执政的接力棒已经交到下一代手里,高达70余层的中华农村第一高楼也已经高高耸立起来,其发展前景不断吸引着人们的关注和猜想。

中国农村:模式何在,命运何方?

然而,改革已经过去了30年,在今天的历史背景下,在对三大名村的比照中,我不禁想起邓小平同志的两个飞跃。1990年3月,邓小平在谈到农业问题时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又是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

如今,第一个飞跃可以说已经实现,而第二个飞跃已经初露端倪,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加快发展和农村人口的加速流动,目前的农业改革和发展正在加速进入一个转型期,即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向适度规模经营和集体经济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中国农村已逐步形成了承包制、租赁制、股份制、社区共有制、专业合作制、使用权转让或拍卖等多样化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出现了种养大户、村办农场、专业技术协会、股份合作制农业企业、产业化经营等多样化的适度规模经营形式。在这个历史的方位下,三大名村能对今天农村的发展有何启示?则大寨的启示在于,没有统一的农村模式可在中国推行,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必须因地制宜;小岗的启示在于,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毕竟是阶段性的历史产物,在满足特定的历史目标后,农业必然要向规模和效益方向发展,否则将陷入被动;华西的启示在于,社会主义农村的集体经济应该如何发展壮大,中国庞大的农民群体应该如何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农村的前途当在这些启示中不断探索前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安徽农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来源:安徽农网   作者:魏延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