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理事会到底能给村民带来什么?

29.02.2016  14:20

      素有“万里长江此封侯,吴楚分疆第一州”的安徽省安庆市,多年来,该市传承红色基因,把“村民理事会”这一新型组织形态作为“美好乡村”建设的最大政绩,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始终坚持村民自愿、民主选主、村“两委”指导,“村民理事会”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兴办公益事业、推动农村社区建设和担当村民同政府之间桥梁和纽带的巨大作用,成为安徽基层民主建设的一大创举和亮丽名片。

      一个地处三省交界、以生态保护为主的农业大市,为何能在抓基层民主建设上出类拔萃?什么样的“村民理事会”才是村民乐于参与和接受的?“村民理事会”到底能给村民带来什么?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进安庆市的岳西县和望江县探寻“安庆经验”。

      “一件事得不到80%的村民代表支持,我们就放弃。

      “能不能建村民休闲广场,因涉及四户宅基地以及猪圈、厕所的拆迁,说实话我心里也没底。当我看到有两户主动拆除猪圈、厕所,我的第一反应是,休闲广场有戏了。

      坐在记者面前的王德立,是岳西县十佳党支部书记。对村民理事会说起来如数家珍,“我们村2千多口人,14个村民小组,主要劳动力90%外出务工经商,村里大都是老人妇女儿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特色产业等,这些年村两委搭建平台,村民理事会“唱戏”,有效解决“无人办事,无钱办事”的难题。”

      理事会因事而设,由本村老党员、老干部和德高望众的乡贤、村民代表中3至5人或5至7人组成,建章立制,让每个村民都参与村级管理,“自己的事自己议、自己办、自己管”。

      去年7月,美好乡村建设主体工程基本完成,有些村民反映村里缺少健身活动场所,新建休闲广场,让乡亲们跳起城里时髦的广场舞,村民素质和乡村文明也会大幅提升。

      项目从审议到确定,美好乡村建设理事会全程参与,并将方案递交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

      “一件事,如果得不到80%的村民代表支持,我们就放弃”,王德立说。

      难题并非好解。工程施工涉及到村民宅基地征用和猪圈、厕所拆迁。

      “凭什么占用我的宅基地?我觉得农村没必要和城里比。

      “拆了我的猪圈能给征地补偿吧,不然我不会拆的。”......

      村民代表发生激烈争论,意见一时难以统一,没想到办好事却遭来抵触。

      村民理事会决定另寻出路,以土地置换的方式解决拆迁村民的后顾之忧,使项目得以顺利实施。

      王畈村根据村级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项目实施、建设方式、资金使用通过理事会来和村民说清楚,争取花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事。

      理事会的组成也带有家族色彩,我们查湖组成立的美好乡村建设理事会,就是由三大姓氏长辈担任理事会成员,以“村民理事会《章程》、《制度》办事,理事会成员都是义务劳动,理事长和副理事长共同审核资金使用结算,并张榜公示,接受村民的监督。”望江县高士镇佩山村查湖组村民理会理事长吴结川说。

      理事会动脑筋、想办法,充分吃透政策,把美好乡建设这件好事办好。同时,民理事会参与村级事务,要调处好转型中的各种矛盾,为社会稳定祥和起到缓冲和减压作用,把真诚友善和爱心串联在一起,让爱心融入社区,实现和谐。

      “刚开始,村民对美好乡建设有顾虑有抵触,理事会做了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利受惠的事,群众从不理解到理解。”吴结川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

      前不久,吴小才和吴金祥为宅基地产生积怨,还时常发生口角,副理事长胡汉祥,干了四十多年的村支书,在群众中有着较高的威信,他把两人找到一起,唠家常,明事理。还自掏腰包摆酒席把两家人合到一起,化干戈为玉帛,两家和好如初。

      岳西县民政局局长蒋小平感叹道。“这让我明白,村民理事会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有效弥补基层管理组织不足,有利于村民利益诉求的实现,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真正实现农民自己的事自己办。绝不能强推,而是因势利导鼓励和引导。

      33公顷的中心村,理事会如何做出“大文章”?

      “在推进美好乡村建设中,每项工作都由村民理事会牵头,一户一代表,村里要做什么、怎么做,通过投票来决定。村“两委”把握大方向,为理事会创造议事、办事、管事平台,让村民代表和理事会互动起来。”

      1月12日,记者来到望江县凉泉乡风林村李畈中心村“村民活动中心”,这幢平房外就是村民活动广场。

      村民活动中心,在村党总支书记姜新国眼中,就是村民“参政议政”的家。

      凤林村李畈中心村人口568人,126户,规划总面积33公顷,小社区,如何做出大文章?姜新国说,靠村民理事会借力发力。

      2013年9月,根据美好乡村建设前期做出的科学规划,修一条2700米的水泥路,涉及李成林、李浩营、李定德近千平方柴屋的拆迁,抵触情绪很大,有着四十多后基层工作经验的理事长李小中一家一家做工作,起初,这三户盐油不进,还冷嘲热讽使脸色,弄得李小中十分难堪。李小中并未气馁,和村委一班人进行分析研究,认为“骨头”应从硬处啃,先从外号“刺头”的李成林入手,小之以理,动之以情,并派人到县城请来李成林心目中最有威信的大伯帮做工作,还让李成林家水管经过的邻居来舍身取地将心比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2.5米宽的路面很快修通。

      “群众工作群众做,如果用行政命令肯定行不通。”李小中如是说。

      借力用力不仅仅表现在智慧和谋略上,还体现在村两委、村民理事会和村民的和谐共济上。

      去年11月,兴修35亩当家塘,李三解(化名)、李四恩(化名)二户提出要留足五米的距离,村民组长和村民为此发生纠纷,李三解住进了医院,要求村里支付三千元住院费,矛盾一时难以化解,李小中及时介入,去医院看望李三解,并送去一千元的慰问金,调和了双方矛盾。

      记者发现李畈在美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不搞大拆大建,突出保护原貌,依村就势,因户施策,注重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造提升。李小中领着记者一行来到刚落成的农民休闲公园内,亭阁、花卉、人工草坪和城市公园没有差别。李小中指着旁边的一大片水面说,村民一致赞成把这口35亩池塘承包给出去,靠承包费我们聘请两名保洁员,社区面貌焕然一新,原来随处可见的垃圾不见了。

      走在村中的平坦整洁的水泥路上,李小中的话匣子又打开了,去年路灯随然都安好,没开通几个晚上就关了,村民们怨声载道,原因是一晚电费好几块钱,村里负担不起,怎么办?理事会一班人召集村民代表会议,听取村民的想法后,形成最终意见:核算路灯成本,由每户全年交50元电费,五保低保户由村里承担,一个困扰村民的难题得以解决。

      李畈在坚持挖掘风土文化的同时,注重文化氛围的营造,这给记者印象深刻。映入眼帘的3000平方米文体广场,整治美化池塘3口,20000平方米民宅外墙粉饰,图书阅览室、各类健身器材应有尽有。

      “这么多项目资金从哪来?”记者问道。

      站在身旁的姜新国接过话茬,掰着手指说,“资金来源主要靠政府的美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涉农配套资金、山区库区移民资金、财政奖补及群众集资和企业捐资,累加起来有四五百万,有了钱才能办这么多事。

      “这就是借力用力的作用!”望江县民政局长李新云说,理事会因事而设,时间可长可短,地域可大可小,项目结束可自动解散,自己的事自己做,不是政府压着你去做,彻底改变过去靠行政干预和红头文件的做法,这无疑将给新农村建设注入活力,昭示着村民自治正在日益发挥其巨大的正能量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