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锦斌:创新是安徽的"遗传基因"
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日前接受新华社等中央媒体集体采访时表示,创新是安徽最为宝贵、最具优势的遗传基因,创新已经成为驱动安徽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
目前,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已由中科大主导研制成功,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网络“京沪干线”合肥—上海段率先开通,世界最薄0.15毫米信息显示触控玻璃在蚌埠实现量产,创新已经成为展示安徽美好形象的“金字招牌”,体现安徽时代发展的鲜明特色。
大创新大发展、小创新小发展、不创新难发展
安徽创新实践起步较早,从2004年建设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开始,先后推进了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和创新型省份建设,重创新、谋创新、抓创新的氛围浓厚。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我们深切认识到,创新理念上的差距是最大差距,创新发展上的短板是最大短板,大创新大发展、小创新小发展、不创新难发展,越是发展不足的地区,越要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李锦斌强调。
2016年以来,安徽坚持以“科学中心”为主基地,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大力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是全面创新的核心,抓住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全局发展的牛鼻子。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安徽把加快创新平台建设作为推进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工作,通过重大创新平台,加快创新资源集聚,助推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三级跳”。
与此同时,安徽坚持全面推进产业创新,加快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形成现实生产力,创新成效最终要体现到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上,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实现由“钱变纸”向“纸变钱”转变。李锦斌介绍,安徽坚持统筹推进“三重一创”建设,加快建设一批重大新兴产业基地,扎实推进一批重大新兴产业工程,组织实施一批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初步形成“重大新兴产业专项—重大新兴产业工程—重大新兴产业基地”梯次推进、滚动发展的新格局。
此外,安徽还坚持以“全创改”为主抓手,全面推进制度创新,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改革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创新的强大引擎,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等创新要素都充分活跃起来。作为全国首批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安徽坚持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全面展开76项创新改革任务,针对难度较大、暂不便在面上全面推开的改革,选择12家单位试点,不少领域改革都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
创新成为引领安徽发展不竭动力
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创新已经成为引领安徽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李锦斌介绍说,安徽创新成效主要表现在“五个持续”: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重大平台建设持续加速,制度创新红利持续释放,新兴产业支撑持续增强,创新创业环境持续优化。
2016年,安徽新增授权发明专利1.53万件、增长36.8%、增幅居全国第一位,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37件、首次进入全国前10位,区域创新能力连续5年居全国第9位、中部第1位。安徽先后获批建设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中科大先研院、北航合肥科学城等一批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去年全省新增1个国家级工程实验室、5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5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在落实高校院所创新自主权、加大企业创新、科技金融、人才发展机制等方面,安徽形成了一批可喜的制度成果,涌现出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智能语音、平板显示、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国际国内一流水平。去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964家,总数达到3863家,居全国第8位;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4095亿元、增长11.3%,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高于全部工业7.3个百分点。
安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开展,“江淮双创汇”实现16个市“全覆盖”,新增科技企业孵化器15家、总数达124家,新增孵化企业500多家、培育企业260多家,新登记注册企业19.4万户、增长30%,“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已经成为全省上下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追求。
依靠科技创新,安徽发展新动力进一步增强。2016年,安徽经济保持平稳健康较快发展,顺利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经济增长8.7%、居全国第6位。今年一季度,全省经济延续稳中有进的态势,实现经济增长8.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1%,社会消费品总额增长11.9%,进出口总额增长22.3%,财政收入增长9.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3%、8.7%。
李锦斌表示,下一步,安徽将更加突出“全创改”的引领作用,更加突出大平台的基础作用,更加突出新产业的支撑作用。“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全力实施创新发展行动,以创新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