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香:抗美援朝那些事

29.03.2015  20:37
 

        ■人物简介:

        李景香,1930年出生于亳州市,1951年4月参加抗美援朝志愿军,于1951年10月进入朝鲜前线,抗美援朝三年中荣获三等功,1958年1月从部队转业至合肥工作直到退休。

        1953年底,想到将要离开朝鲜这个难忘的山沟时,李景香停下脚步,回头环视这山沟里的一草一木,回忆着以往在这里发生过的事情:三年的抗美援朝战争,如果没有战友们的流血牺牲,没有中朝人民军队的艰苦战斗,是不可能把侵略者赶到“三八线”以南的。

        一

        抵达战争前线

        1951年春天,我在家乡自愿报名参加了志愿军。经过一段时间集训后,我们就开往蚌埠,从蚌埠市登上火车开赴前线的。奔驰的列车一直北上。我们谁也记不清坐了几天几夜的火车了,一路上我们下车的机会很少,吃饭、休息也不离开车站。终于,我们到达了目的地。在辽宁省一个车站下车,之后又步行到宽甸镇,部队便在此驻防。

        宽甸镇汉、满族人居多。这里离“安东市”(现丹东市)有一百多里的路程。我们到达这里以后重新改编了,原先的部队番号也改编成了×××××部队×××团一营四连四排十二班,还有领导我们新兵的干部也都全换了。我还是十二班班长,宋世福同志是副班长。

        1951年10月下旬,我们前往安东市驻防,每天我们都到鸭绿江的江堤上坐下来学习朝鲜话。班里在安东市驻扎了十多天,开始准备开赴朝鲜了。我记得那天是下午大约四五点钟的时候。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大桥,踏上异国土地,到达炮火连天的朝鲜战场。一路上,看到的到处都是弹坑,到处是坍塌的墙壁,那浓烟滚滚的村庄,敌机不停地狂轰滥炸,那些饱受战争苦难的朝鲜人民,他们的脸上挂满忧愁和恐惧。老百姓纷纷逃离自己的家园,去往深山里避难。生活极端困苦。

        经过数日的夜行,我们终于到达了前线。我们连就驻守在“八八阵地”,这是一个二线阵地,但是,阵地上每时每刻都可能遭受敌人的炮火打击,战士们伤亡不断。我们在八八阵地的任务有两个:一是构筑阵地工事。如果前面的阵地失守,八八阵地就是前沿阵地;二是前沿阵地战斗若有伤亡减员,我们连补上到前线阵地。

        1951年11月底,我们班被补派到前线阵地去了。我们分配在“六〇六阵地”。冬季雪下得特别的大,天气也特别冷,我们有很多同志患了“雪盲眼”。由于雪势很大,后防运输也受阻,食堂里的炊事班也无米下锅了。后来,连里指派我带队,带领几个班里的同志去后面山下领粮。我们做好防空准备,每个人身上披上个白面布袋就下山了。哪知山下的积雪齐腰,很难前进,我们几个几乎是在雪地爬行的。到达地点已经很晚了,领到了粮食我们便返程。大家又累又饿,更没想到,我们大家都是“雪盲眼”,也看不见来时的路迹,白茫茫的一片,认不清哪座山是我们连的阵地。当时,我们边走边呼喊,幸亏连部有个战士在山上回应,我们才找准了方向。

        由于雪下得特别大,敌人向我阵地进攻也少了。但是敌人的炮火和敌机的轰炸还是那样的凶猛。那时候,我们阵地上的工事还不是足够的坚固,每天都有非战斗成员帮忙修筑工事。上级要求我们抓紧一切时间构筑工事、打坑道。打坑道的同志都是一天一夜三班制。

        二

        坚守“600高地

        1952年春天,我连在朝鲜东线六〇六阵地奋力狙击敌人的进攻,连部又增派二排和我们工兵班去坚守前沿600高地。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急行,我们到达了前沿“无名高地”,换下来兄弟部队之后已经是深夜了。我的全身衣服都汗透了,全身疲惫无力地躺在地上……第二天早晨,战士们还在梦中,敌人就开始向我阵地开炮了。美国24师的战略向来就是依仗他的炮火优势。先以猛烈的炮火向我阵地狂轰滥炸,然后再用重火力掩护进攻我们阵地。

        我们被雷鸣般的炮声震醒,我从地上一下惊了起来,揉揉眼睛,趴在洞口向上看去,山上边尘土飞扬、硝烟滚滚,爆炸声不绝于耳,阵地上什么都看不见也听不到,只有在炮声间歇之间,才能断续地听到二排长电话的呼喊声,“长江,我是黄河!长江、长江,我是黄河!我是黄河……”炮声一次又一次切断二排长的呼叫声,紧张的战斗气氛使我感到今天必有一场血战。

        敌人用数以百计的炮弹向我阵地狂轰滥炸,好像要把这座山夷为平地。但是敌人不上山,我们就不会出击。这时,敌人的炮火向我后方延伸,副班长张桂说,“这是敌人的老一套,敌人就要开始向我阵地进攻了,我们要做好战斗准备。”果然不出所料,就在此时,五班哨兵杨先贵同志弯着腰从阵地上面跑了下来,气喘吁吁地向二排长报告说,“敌人爬……爬上来了!”这时,我跟着老战士陈家昌出洞口,进入战壕向右走,我们两进入了各自的单人“掩体”,并把弹药放好,做好战斗准备了。

        此时,掩护敌人进攻的火力真是猛烈,压得我们抬不起头来,我面前的焦土溅起一米来高,只有火力间断时才敢向下看。等敌人火力变小,微微停顿的时候,我向山下望去,哎呀!那些头戴钢盔的美国兵在火力的掩护下正伺机向山上蠢蠢欲动呢!我是第一次看到这狼群般的敌人,心里不免有点发慌,手脚也凌乱起来了。老战士陈家昌似乎看出了我的情况,在一旁鼓励我说,“你不用干,快!你把手榴弹的弹箱打开,放在你我之间。”接着又说,“美国兵禁不住打,叫这帮龟孙儿来了就回不去,你不信就等着瞧吧!

        我按他的指点迅速做好准备。敌人靠得越来越近,我开始有一点着急了。这时只见二排长大声喊道:“打!”顿时,一颗颗复仇的子弹如暴雨般射向敌人。敌人根本没有预料到有这般强大的火力,不知所措。死的死,伤的伤,活人拖着死人一起往山下滚去。但是,敌人很快就展开了二次进攻。这一次敌方掩护进攻的火力更加凶猛了,直压着我们无法抬头,我们又有几个同志伤亡了。

        阵地上硝烟弥漫,我迅速转身抱过几个手榴弹放在我面前,心里想今天就全靠它了。可是前面的地形太复杂了,也看不清楚敌人位置。在火力掩护下的敌人慢慢向我们靠近,只见二排长挥臂高呼:“打!给我打!”但可惜我们多数的战士使用的都是一推一拉的苏式步枪,速度明显的慢呀!就在这时,我看到老战士陈家昌两眼发直、目光如炬,屏住气,简直就像个“巨灵神”。他大喝一声,冲出战壕,端起手中的转盘冲锋枪,疯狂地扫射,同时嘴里还大喊大骂着!

        在陈家昌冲出战壕的那一刻,我的内心被激发了。我由害怕变成了对敌人的愤恨,紧接着,我也端起步枪跳出了战壕。就在这时,阵地上的全体战士都应声而起。吼声、枪声、爆炸声声声入耳,一时间阵地上血肉横飞。美国兵看到这样的情形十分害怕。士气上完全被压制了,最终抵御不住我军的反击,连滚带爬地向山下逃命去了。阵地上留下的尸体都没来得及拖走,就都仓惶而逃了。这次阻击战,是我参军以来第一次参加的战斗。我由一个农民的儿子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战士,心里非常自豪。

        三

        挪防东海岸的创新

        1952年11月,美帝国主义在五圣山战役受挫后,很可能使出最后的招数,从东海登陆,进攻我军后防。上级命令我们转移到东海岸,防御敌人的登陆。

        我们连接到任务,一夜的行军转移到了东海岸。我们驻守在元山西北的咸兴以南一个叫“桥下理”(地名)的地方。上级命令我连就在这山上构筑防御工事,以防止敌人登陆后,从这里进行突破。我连各排都上山修筑工事,唯独我们火箭炮班的任务特殊,命我班驻守到山下村东头的一户老百姓家里。离我们驻地不远,有条沙河,河对岸是一片开阔地,还有一条连通南北的大公路。我们班的任务就是在大公路这边的开阔地里构筑工事,以防敌人登陆后从这条公路上通过。

        当时,上级对备战的指示,“要抓紧时间备战,提前完成任务,抢在敌人登陆前做好准备。”我班是在平地里修筑反坦克阵地工事,最需要的是木料和石块,石块易解决,但是木料要到山上去砍伐,伐木工具又没有,只得去老百姓家借,借来的工具还不好使,一天只能砍几棵树,还要从山上运到阵地上,实在困难。同志们运石块、抬木料肩膀都压得红肿了。当时心想,照这样的干法,想要按时完成备战任务是不可能的了。

        这时,我们预料中的事情发生了,敌人发现了我们的驻地和防御工事。之后,敌机每天上午都来轮流轰炸,我们许多工事被炸坏,老百姓的房屋也被炸塌了,我们的住所也没了。如此一来,就更加耽误我们的工程进度了,按时完成备战任务就更加困难了。我们别无他法了,只能改为上午休息,下午和晚上构筑工事,只有这样和敌人抢时间。不过照这样下去,恐怕是很难按时完成备战任务了。

        有天早晨,我站在小河边观察到,我们东边那条小河,河水不深,但河水源源不断地流向大海。每隔几天海水就会涨潮一次,这时河水也会上涨。同时,小河里的鱼群也会逆流而上。那时候,班里的战士们还曾用木棍子捕鱼呢。海潮的时间不长,大潮一过,小河里的水马上就落下去了。当时我就想,如果我们伐树舍近求远的话,到小河上游的山上去伐树。等到海潮来时,利用涨潮的水势,把已经砍好的木料扔进河里,再顺水而下就能运到我班工地附近,完成“水上运输”,岂不省力又快捷?

        大概到了第四天,天刚蒙蒙亮。我来到河边,看到河水上涨,我知道海潮来啦。我高兴地拿起早已备好的绳子,去叫醒熟睡的许卫权。我两直奔小河的上游,到那一看,呀!原来的砍好木料,现在已经在水边了。一试果然能行。这时候,我才如实向班长汇报整件事情。

        后来,我两照这样的办法,又去上游伐了两回树,木料的问题全解决了。有了木料我班工程进度明显加快了,最终经过全班同志的积极努力,我们班备战任务提前完成了。此事过后,我们班的积极创新精神受到了上级的表彰。我和许卫权两人也成为连里的积极分子。

        四

        回到祖国

        1953年10月底的一天下午,排长李春荣对我说:“景香同志,连里决定调你回国到军事技术学校学习。”他接着解释说,“根据上级的指示,我军将要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军队。现在要选一批文化较高、又有战斗经验的优秀战士回国驻校,学习军事技术,将来为建设现代化军队打好基础。咱连决定就调你一个人回国学习。因为这件事通知得紧急,你明天就准备好你个人的东西,然后到团里报到。

        想到将要离开这个难忘的山沟时,我忽然停下脚步,回头环视这山沟里的一草一木,回忆着以往在这里发生过的事情。三年的抗美援朝战争,如果没有战友们的流血牺牲,没有中朝人民军队的艰苦战斗,不可能把侵略者赶到‘三八线’以南。我们今天有这个机会,坐上火车回国学习。没有过去艰苦奋斗,也难得有今日的机会呀。

        当天晚上,我们乘火车到达我国丹东市。我们下了火车,到达九道沟兵站。我住在北山坡这个地方,正是我1951年赴朝前住过的地方。所以,我备感亲切,高兴之余,又有种回到家的感觉。房间里空荡荡的,床铺空着很多。我们这些当兵的,在朝鲜三年没有尝试睡床铺的滋味了。今天我们可以痛快地享受一下了,晚上一定能做个好梦……

        到了1953年12月,我们十多个同志又乘坐火车,来到了黑龙江省最北边的城市佳木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汽车学校就在这里。我们到达学校报到,不过是等到1954年春节过后才开学的。开学之前,我们都缀上“八一”帽徽,佩戴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章。从此,我们由中国人民志愿军,一跃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至此,我结束了三年的志愿军战斗生涯。

        五

        “自传”出版了

        关于抗美援朝的故事,我一直想用文字把它记录下来,一方面,可以写下来留作纪念,还能传给子孙后辈。另一方面,也是一种锻炼方法吧,可以让我的手和脑子多活动活动。于是我断断续续写了好几年,总共写了有7本稿纸。而且我一直有个心愿,想找个机会把这满满7本稿纸的故事出版成书。但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未能如愿。

        幸运的是,我的外孙女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从朋友那里知道时光流影网站。这个网站最为神奇的是,只要把自己的文章写在网站上,点击“一键成书”按钮,就能把文章变成一本电子书。于是,我就和外孙女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进入网站,将这7本稿纸的故事上传电脑,果然生成电子书了。我们还精心地挑选了书的封面,根据网站上的提示,点击“一键成书”,外孙女搞的《爷爷讲故事——抗美援朝的那些事》就完成了。

        当外孙女将新书放到我面前时,我激动得热泪盈眶,不停地念叨着已经逝去的战友的名字,“你们看不到今天了,但是我写的书上会让后辈记住你们的……”今年春节,我特意在家庭团聚的日子里将这本书发给每位后辈,作为新年的礼物,希望他们不要忘记先辈们抛洒热血保卫祖国的事迹,要珍惜现在得来不易的幸福生活。

        口述历史

        “老厂记忆”征集中

        上世纪50年代,为了支援百废待兴的合肥经济建设,上海的一批企业纷纷内迁合肥,为合肥建起了包括安徽第一纺织厂、合肥搪瓷厂、合肥模型厂、合肥仪表厂、安徽新华印刷厂和长江饭店等在内的56家企业,涵盖轻工、化工、机电、食品、纺织印染等门类。这些从上海内迁的工业设备和科技人才奠定合肥工业发展的基石,对合肥经济的起步和发展起到了“雪中送炭”和“雨后播种”的重要作用。如今虽然过去半个多世纪了,大部分企业已不存在,但在不少合肥人心中,依然有着挥之不去的记忆,无论今天变成啥模样,合肥人民将永远记住他们的历史性贡献。

        您是这些内迁老厂的亲历者么?您是这些内迁老厂兴衰的见证者么……请与我们联系。继“我的知青岁月”系列后,口述历史“老厂记忆”系列正在征集中。我们将为您文字、视频记录下有关这些老厂的故事,与您一起分享这些老厂的斑驳记忆……

        联系方式:64219150 15505511090

        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