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画家李宏勋和他的新编《二十四孝图》
李宏勋,中国画人物画家,安徽省濉溪县人。安徽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曾先后任淮北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淮北市政协常委,宿州师专美术系书记。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宿州市神龙画院副院长,中国书画函大宿州地区分校教授,曹州牡丹画院名誉院长,中国泰山书画院特聘教授,中国书画交流协会理事名誉教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1993年,李宏勋被授予《世界艺术书画名人》荣誉称号:1996年被授予《二十世纪成就奖》荣誉称号。上百件作品在国家和省级以上展出、发表。1996年,两件作品《八仙过海》、《松鹤延年》同时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收藏。其代表作《国母宋庆龄》一画,《人民日报》、《安徽日报》、《海外时报》等多家报纸相继发表,宋庆龄故居陈列馆特约收藏1996年为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五十周年而举办的世界和平友好国际书画艺术大赛,该作品获优秀奖并入编《优秀作品集》。《中国美术家辞典》、《中国美术辞典》、《世界现代美术家辞典》、日本出版的《中国现代书画篆刻家名鉴》、《中韩书画名家大师精品选》、《二十世纪中日书画名匠集》等多部辞书有传,《唐诗三百首书画集》、《宋词三百首书画集》特约画师、顾问。2001年6月,《八仙过海》为中国驻法使馆收藏。其论文《对当今画坛历史文化嬗变的思考》,已入编大型论著《中国当代思想宝库》,并评为一等奖,深受广泛影响和好评。1997年,其作品和传略入编香港出版的《天下名人传》载入史册。
著名书画艺术老人朱海波先生曾这样评论:观李先生画作,意境高雅,笔墨凝重刚劲中见灵巧,深沉中见俊秀,大有青春激荡,超逸妙灵之风。细品之,就象欣赏一泓活水,忽而清澈见底,忽而浪花翻卷,忽而叮咚作声,忽而溢香泛彩,从美学角度看,可概括为:诗家的意境,书家的笔墨,美学家的灵感。相信必将震惊于中国画坛。
由山东省老年学学会孝文化专业委员会编辑,曲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教授骆承烈撰文,宿州学院美术教授,著名人物画家李宏勋作画的新编《二十四孝图》,编纂历时三年,经专家反复论证,作了多次修改,于2007年10月,由齐鲁书社出版社出版发行,受到了全国各界的高度评价。
孝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孝亲观念,溯源于远古氏族公社时期,春秋末年,孔子、曾子对孝作了系统论述,遂成为儒家伦理的重要内容。儒家认为,“百善孝为先”,“孝悌”是“仁之本”。在儒家文化的长期熏陶下,孝道文化成为我国的优良传统。相传为元代郭居敬所编的《二十四孝图》,集虞舜以下二十四个孝亲故事,绘制图册,训教童蒙。不过,这部编于六、七百年前的《二十四孝图》,由于历史久远,其中一些“愚孝”的内容应该被历史所淘汰。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尊老、敬老和赡养老人的美德,借鉴民间喜闻乐见的图画形式,作者选取从先秦到清末的二十四个孝亲故事,绘制成新编《二十四孝图》。这些故事,大都见于历史记载,也采用了少量的脍炙人口的传说,把这些孝亲故事,绘制成二十四幅图画,每幅图画并附有简短的文字解说。
李宏勋教授新编的《二十四孝图》是:1、孝闻天下;2、鹿乳奉亲;3、孔子论孝;4、芦衣谏亲;5、负米养亲;6、曾子倡
孝;7、孟子重孝;8、上书救父;9、卖身葬父;10、行拥孝母;11、卧冰求鲤;12、辞征孝亲;13、孝母勤廉;14、替父从军;15、代父受刑;16、学医疗亲;17、斥盗护婆;18、尽忠报国;19、弃官求母;20、打虎救母;21、以孝报僮;22、积钱葬母;23异国寻母;24、四子争孝。
李宏勋教授曾对作者说,孝亲的主要内容是尊敬和赡养老人,编纂新编《二十四孝图》的目的,是通过古人的孝亲故事,使人们从中得到启发和借鉴,弘扬孝亲的传统美德,在全社会形成尊老、敬老、爱老的社会风尚,为建设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李宏勋教授的新编《二十四孝图》中的第三篇,便是颂扬闵子骞的《芦衣谏亲》的图画。画面中闵子骞长跪在地,苦苦哀求:“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要求饶恕后母,后母悔恨交加,泪流满面,闵革、闵蒙疼爱怜悯亲母,面目人物个个栩栩如生。闵子骞以孝行促使一家人和睦的事迹,受到孔子赞许。后人把闵子骞列为孔门贤人“四科”的“德行”之科,受到世人尊重。
可谓是:
古贤大孝闵子骞,严冬芦衣难御寒。
鞭衣父嗔跪相求,孝心感天家团圆。
李宏勋教授的《新编二十四孝图》,构图和技法纯熟,着色高雅,深切感人,问世以来,广受社会关注,在各个层面产生了巨大反响。起到了感动人、教育人和鼓舞人的教育效果。
《新编二十四孝图》,无不显示出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和中华传统美德。孝亲的主要内容是尊敬和赡养老人。孝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孝是人性最光辉的一面,孝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孝是中华民族对世界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李宏勋教授介绍说: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随着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赋予新的内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孝文化,重建与现代文明社会相适应的新孝道文化,对融合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营造孝亲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发挥贤孝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社会意义。编纂《新编二十四孝图》的目的,是通过古人的孝亲故事,为弘扬中国孝文化,宣传孝的主张,让孝文化绽放异彩,使人们从中得到启发和借鉴,弘扬孝亲的传统美德,在全社会形成尊老、敬老、爱老的社会风尚,为建设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李宏勋教授的《新编二十四孝图》,无异于一剂良药,醍醐灌顶、使人幡然猛醒——人世间最珍贵的,莫过于亲情和关爱,孝是一颗永远闪耀着人伦道德之光的璀璨明珠,没有对父母和家庭的忠诚、负责,就无法想象其如何履行公民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何谈共建和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孝贤文化宣传和传播,会营造出更加浓厚的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氛围,必将对缓解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压力,缓解家庭矛盾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进步,产生积极的影响。
2012年5月12日,宿州市孝文化研究会宣告成立。选举李宏勋为宿州市孝文化研究会第一届主席。会上,李宏勋发表了热情洋溢地讲话,决心打造宿州市这一传统的孝文化品牌。他说,宿州市孝文化渊源流长。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说创始人之一的闵子骞就出生在宿州市曹村镇闵祠村。辅佐明太祖完成帝业的贤后马秀英,也出生在宿州市原闵子乡辛丰里。一“孝”一“贤”,成为宿州市一大精神文明品牌。闵子系孔子高徒,德行与颜渊齐名,为七十二贤之一。孔子在《论语》中曾五次表彰闵子的孝行。后人为纪念闵子的孝行,将闵子所在的乡命名为闵贤乡,将“鞭打芦花”的村庄命名为“鞭打芦花车牛返村”,并沿袭至今。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将闵子排在首位。“鞭打芦花”的故事已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闵子祠、墓,安徽省人民政府已于1995年批准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闵子的一生,基本上都是追随他的老师孔子,从事教育事业,并以孝贤著称于世,备受历朝历代帝王将相们推崇,在民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闵子虽然去世两千多年了,但他对中国及世界文化,对整个全人类,对历史的巨大贡献却是不能磨灭的,是宿州这一方土地的光荣和骄傲,也是属于宿州地方文明的瑰宝,及闪闪发光的一大品牌,必将世世代代留在宿州人民心中。宿州人有必要去歌颂他,研究他,在宿州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使他的思想光辉历经2500余年的漫长岁月而光彩依旧,发扬光大。
责编:小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