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报》(头版):主动抓住机遇 做强体育文化——访安徽省体育局局长冯潮
中国体育文化.体育旅游博览会2013年和2014年连续两年落户安徽芜湖,成为当地市民的重大节日,参观人数达数万。市民在展会上亲眼见到了曾经激励几代中国人的斯韦思林杯、尤伯杯、汤姆斯杯等奖杯,走进社区的奥运冠军们更是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到体育的魅力。如今在网上搜“芜湖”的关键词,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奇瑞汽车、方特欢乐园、体育。这是两博会给芜湖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安徽体育局局长冯潮告诉记者,两博会凸显了体育文化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带动及引领作用,这也是安徽省体育局近年来致力于加强体育文化建设、促进体育与文化融合发展的主要原因,并且取得了初步成效。
“挤进”组织 促进多方融合发展
2012年4月,安徽省印发了《“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纲要》,对体育文化、体育活动、体育健身、体育设施等工作均作了部署,将体育文化工作积极融入“安徽文化强省”建设。2014年2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将皖南确立为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将文化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安徽省委省政府精心谋划并及时出台了《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健身发展纲要》,其中对体育与文化、体育与旅游等融合发展作出了部署。而这样的局面,是安徽省体育局主动而为的结果。
有为才能有位,有位激励有为。安徽省的文化体制改革在全国是走在前面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之后,安徽省成立了省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会,省体育局认识到体育文化的重要性及其独特功能,积极申请加入,并成为理事会成员单位。“体育本身是文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体育的内涵更加丰富,体育的功能日益拓展,体育文化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界需要深刻认识体育文化的引领和催化功能,主动出击,有所作为,为社会经济发展作贡献。”冯潮说道。
如今体育文化体育产业在发展地方经济中的巨大价值已成为共识。安徽省体育局坚持“品牌引领 融合发展”战略,抢抓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建设等重大发展机遇,从完善政策入手,更新观念,主动作为,全方位、多层次拓展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空间,促进体育文化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取得了良好效果。2013年和2014年,中国体育文化.体育旅游博览会落户安徽芜湖,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巨大的。按照2013年相关数据测算,2014年两博会给芜湖带来直接消费超过8000万元,间接拉动芜湖经济超过3亿元。“两博会”首次向市民免费发放体育旅游优惠体验卡,涵盖安徽省20多个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据相关景区和旅行社测算,届时可为景区当地带来直接经济收益超过1000万元,提供临时性就业岗位超过200个。
“抓住”遗产 打造传统品牌赛事
安徽文化底蕴深厚,体育历史久远。体育文化渗透在民间生产生活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包罗万象,内容丰富,源远流长。叶村叠罗汉、六洲棋、三阳打秋千、五音八卦掌等多项传统体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在安徽省体育局的支持下,亳州市政府提出,要在全市推广普及华佗五禽戏,达到全市有100万人习练,不仅要使华佗五禽戏成为亳州的名片,造福市民健康,还要从安徽走向大江南北。
赛事活动可以带动体育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促进地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体育消费。冯潮说,安徽在体育项目的选择上,要紧紧抓住前人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培育品牌赛事,以赛事为龙头,将其做大做强。2014年安徽省承办了第六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有来自45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名选手汇集九华山“论剑”。这届比赛及其一系列文化活动再一次向世界各地武术爱好者展现了中国体育文化的博大精深。
“站稳”休闲 引领健康生活方向
体育产业是绿色产业、朝阳产业,体育是覆盖所有人的事情,是惠及所有人的民生工程。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颁布后,安徽省体育局组织专家在报纸上进行政策解读,重点解决四个问题:首先是怎么样让百姓想健身;第二是到哪儿健身,这是政府的责任,要建健身场地;第三是能健身,要降低健身门槛,增加免费、低消费的场地;第四是会健身,这更是体育工作者的任务,要指导百姓科学健身。
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开发康体、养生、运动、娱乐、体验等多样化、综合性旅游休闲产品,建设一批休闲街区、特色村镇、旅游度假区,打造便捷、舒适、健康的休闲空间,提升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服务设计的人性化、科学化水平,满足广大群众个性化旅游需求。
安徽省结合当地自然资源和传统体育文化,修建体育健康文化休闲产业园,着力推进体育与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大创新措施,形成了以运动项目为主导,引导社会资本融入体育文化产业的重要平台。目前全省已建成和在建的体育休闲健康产业园超过20个,六安南山、宣城金梅岭、肥东马术、岳西彩虹瀑布等体育文化产业园已建成营业,马鞍山濮塘、宁国青龙源、铜陵澳中、芜湖龙山汽车营地等一批体育文化产业园已初步建成或正在建设。
目前,安徽省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体育文化产业基地,以期更好地推动全省体育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为全国的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发挥示范作用。(2014年12月3日《中国体育报》第一版,本报记者 王静)
编辑:孙同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