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全国机器人峰会 专家:人机融合不是机器取代人类
“人机融合,代表了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方向”,13日—14日在浙江余姚四明湖畔召开的第三届全国机器人峰会上,包括“TOP30”(全球最顶尖的30位机器人科学家)在内的千名业界人士达成这一共识;专家们还描述了未来人和机器的最优交互关系,即人机相伴,各擅其长,各得其所。
“人机融合,让机器人更智能”,正是本次峰会的主题。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丁汉教授指出,人机融合,即“人发挥人的优势,机器人发挥机器人的优势”,共同把事情做好,而不是机器取代人类。未来机器人将能够适应复杂的环境,与环境共融。包括机器人之间的“操作者共融”,涉及其个体的独立判断和群体间感知;更重要的是与人的协同,能够精确理解人的意图,“所思即所答”,延伸人体,放大功能。
ABB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顾纯元以长安福特为案例:在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柔性自动化生产线上,不到一分钟就可以有一辆车下线;而且同一生产线上可以生产6种不同车型,每一车型的切换仅需18秒。核心技术在于把机械臂跟周围的工装夹具等相关设备通过三维系统有机集成,“已经是很成熟的技术,”他话锋一转,“但这还不是人机融合,因为机器跟人还是完全分开的。”未来人机交互、融合,才能实现物与人通过技术服务有机连接,从中国制造跨上中国智造。
香港中文大学电子工程学系教授孟庆虎提出一个颇具终极意味的问题:机器人能够替代人吗?这问题源于以下令人百思不解的经典现象——在工业流水线上精确、高效、灵巧无比的机器人,何以在处理大多数生活事务(如简单的叠衣服、上下楼梯等)时表现异常笨拙。孟庆虎从移动性能、灵活性、操作性、传感能力和智能方面进行人机对比后发现,当前机器人的主要差距在于灵活性和智能,尤其是智能方面,“说实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人的认知方式和过程机器尚难以模仿,人脑与肌体的连动反应机制机器更不能完美再现,其中蕴含了软件、硬件领域的巨大技术挑战。所以,真的想要机器人融入我们的生活,“一个先决条件就是机器人必须知道人的存在,能够跟人共同生存”。这要求机器人的辨识、认知能力大幅度提高,机器人变成了社会的一部分,人机融合时代就真正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