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将走进百姓生活:会端茶送水 还会当裁判
选手正在展示一个会端茶送水的机器人。
新安晚报 安徽网讯 “这是创新性最强的一届机器人世界杯。”昨天,RoboCup中国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大教授陈小平面对记者采访时表示,源于1992年的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迎来不少变化。而这些变化,将帮助服务机器人更早地进入千家万户。
考查姿态识别技术
人脸识别是近年来广受关注的新技术,它能让机器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但是,当很多人为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而欢呼雀跃时,今年的机器人世界杯已经考查机器人的姿态识别技术了。
陈小平说,机器人世界杯是专业赛事,有很多项目虽然每年都会延续,但也会有技术上的创新要求。“以往都是对人脸识别有所要求,这项技术这几年发展很快,所以这届世界杯,它的分值降低了,我们增加了姿态识别方面的考查。”陈小平说,姿态识别比人脸识别更进一步,要求机器人能识别用户的行为,从而执行命令。
陈小平告诉记者,姿态识别目前在全球没有成熟的技术,“这也反映了机器人世界杯代表了前沿科技。”
本届世界杯对人形机器人的考查也增加了不同的环境。“地毯和地板的摩擦力是不一样的,对机器人的行走也有不同的要求。今年我们就设置了不同的地方让机器人走走,人形机器人在不同家庭,肯定是要适应不同的地毯和地板。”
首次引入 机器裁判
本届比赛,对服务机器人的测试项目中第一次引入机器裁判。陈小平介绍,场地四周设置了12个摄像头,从12个方向检测,从而精准地判断服务机器人的行为有没有达标。
为什么采用机器裁判呢?这也与服务机器人产业化有关。“服务机器人未来是要量产,从而走进千家万户的。如果每一个产品下线,都要人工检测,那肯定不行。”陈小平说,现在采用自动裁判,就是要为未来机器人出厂前实现工业化检测做准备,“发展成自动监测系统,服务机器人量产才有可能。”
核心硬件控制成本
机器人太贵也是大众化的一个障碍。本届比赛第一次对参赛机器人的成本提出了要求。“运动和感知系统是核心,我们要求成本不能超过15000元。”陈小平说,这个要求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以前,参赛队伍为了追求成绩,往往使用昂贵的硬件。”
陈小平认为,服务机器人研发了10年,已经到了考虑量产的时候了,“研发方向必须转变,从过去的基础研究,转到重视基础又体现应用上来。”控制成本正是为了让普通家庭早日消费得起。
增加随机调整项目
本届比赛,对机器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陈小平举例,比赛中增加了很多随机调整的项目,“这也是为服务机器人量身定做的,因为如果千篇一律地做一个动作,那就成了流水线上的工业机器人了。”
服务型机器人跟工业机器人不一样,要面对各种复杂的环境,要随时发现并处理意外的状况,“所以我们设置了不同高度的门,机器人必须利用自己的传感器检测,判断能不能过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