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器人大赛第二天 “小坦克”上演“生死大救援”

12.10.2014  11:17

昨天,2014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进入第二天,各场比赛也陆续进入高潮。FIRA小型组、救援机器人、水下机器人、RoboCup仿真机器人足球系列等不少赛事都决出了冠军。聪明伶俐的机器人、斗智斗勇的参赛选手、紧张忙碌的志愿者、兴致勃勃的现场观众,构成了赛场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小坦克”上演“生死大救援”

在昨天的比赛现场,一群类似“小坦克”的机器人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它们转动着车轮履带,在一堆堆好似迷宫的箱子中寻找着什么。原来,它们就是救援机器人,模拟在地震后的灾区环境中搜救生命。

记者看到,现场一辆“小坦克”由东南大学的学生参与操控,“头顶”有一个类似于摄像头的物体,两边的“耳朵”则是接收信号的传感器。可不要小看这台机器人,它技术含量颇高,拥有摄像传感器、激光传感器、声音传感器等装置,能“看”会“听”,能在人们难以深入进去的狭小环境中发现存活的人,然后绘制“路况图”上传到后方的电脑上。

那么,这样的救援机器人又是如何比赛的呢?“比赛主要考验机器人识别分辨的能力,分为四个比赛项目,分别为自主寻路、通过障碍、自主绘图、综合搜救,箱子中将放置视力表、娃娃等十多样物体,在限定的30分钟时间内,考验机器人‘走’和‘找’的能力。”大赛组委会一位负责人如此解释道。

据东南大学一位项目负责人介绍,目前,他们的救援机器人停留在探测的阶段,还无法实现抓取甚至直接救援等功能,不过这些都是他们自己写的程序、自行设计制作的,今后将会不断地改进和升级。“救援机器人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它们能进入人类无法进入的危险环境寻找活着的生命。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有朝一日能让这个小家伙真正进入灾区,当起救人的‘先锋队’。”

        北大“机器鱼”赴南极科考

在大水缸里,一条条黑色的“鱼”正畅快地游弋着,但你若仔细看,就会发现它们根本不是鱼,而是“机器鱼”。在昨天的赛场上,形式多样的仿生机器鱼进行了“拔河”、探测等比赛项目。

机器鱼属于水中机器人,国内技术领先的当属北京大学。该校教授谢广明是国际水中机器人联盟的创始人,联盟则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美国西点军校等数十所国际高校机器人专家组成。

北京大学工学院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水中机器人分为黄色的“单关节机器鱼”、黑色的“多关节机器鱼”、仿生机器海豚、拍动翼自主机器鱼等类型。北京大学的多关节机器鱼一台造价就高达12万元,不久前还跟随科考队赴南极科考,试验极寒环境下的水下探测。

那么,机器鱼的实际用途究竟怎样呢?原来,“鱼头”部分有微型摄像头,它们可以深入水下帮人们进行水下生物探测、桥墩检测等,还有部分机器鱼用于军事领域,相当于水下的“微型侦察潜艇”。

        “虚拟机器人”会自己踢球

几十名大学生围着一块大投影屏幕,屏幕上一群小人正在踢球。别误会了,他们不是在联机打电脑游戏《实况足球》,而是在进行虚拟仿真3D机器人足球竞赛。

与实体机器人踢球不同的是,“虚拟机器人”是出现在电脑中的。记者在现场看到,屏幕上两方“队员”长得都有点像“宇航员”,正在激烈争夺一个小球,屏幕上方显示的是双方比分,但“球员”们似乎显得有些“愚笨”,走走停停,有时还会摔倒。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系何鸿儒同学告诉记者,这样的机器人都是他们用Kdevelop软件编写的程序,机器人不受人控制,它们会自动踢球,自然不会像电脑游戏里“踢”得那么娴熟。“机器人聪不聪明,够不够智能,完全靠我们的设计、代码写得好不好。”

据何鸿儒介绍,每个机器人有20个自由度,这些全靠代码编写,要让机器人在赛场上非常智能,把球踢得炉火纯青,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各种状况都要考虑到。比赛分为上下半场,每个半场5分钟,比赛规则和正式足球赛差不多,也是依据双方的比分决定胜负。

比赛也是强中自有强中手。实力强劲的西北工业大学一路过关斩将杀进决赛,不料却败在另一所高校的“虚拟机器人”脚下。

      贴心“机器保姆”备受追捧

工作一天,回到家中,往沙发上一坐,下一个指令,机器人很快就会把水送到你手上……这种过去在电影大片中看到的场景,在昨天的机器人比赛赛场上“情景再现”了。

在大赛的中央区,体现较高智能的服务机器人比赛受到各方的关注。在模仿家庭厨房、客厅等设计的空间里,机器人自由地行动,送水、取水果、聊天……来自各高校的服务机器人,体现出了高“智商”。

更厉害的是,机器人还能听懂多种语言,不仅普通话、英语等指示能顺利完成,就连四川话、广东话等方言也能够听得懂。“我们装有多种语音识别系统,可以听懂多种方言。”一位选手说道。

“这是很有挑战性的一项比赛,同时又具有适应性,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上海理工大学谈凯德说,他很喜欢研究服务机器人,可以发挥无限的想象空间。“这次大赛是很难得的实践机会,对我们以后的发展很有好处。”

记者了解到,家庭服务机器人比赛需要按照要求,完成五个项目任务,并且这五个任务都是比赛中临时公布的,参赛者要在短时间内设计出程序,保证机器人完成有关任务,对参赛者的应变能力也是一种考验。

        “篮球高手”引来众多观众

“预备,开始……”随着篮球场上的一声哨响,可爱的篮球机器人开始向场内进发,越过前面的障碍物,变向跑动、捡球、传球,一个个动作连贯到位,虽然看起来有几分笨拙,可打起球来却是有模有样,完全有种“球星”的范儿。

机器人也能打篮球,激烈程度丝毫不逊色于NBA。昨天,篮球机器人的篮球比赛吸引了多支球队参赛。球场上,虽然没有NBA球员的力量对抗,篮球机器人却有着“萌萌”的动作,同样让观众趋之若鹜。

采访中,来自上海交大的赵志宇正在和同伴们调试着自己的“爱将”,反复调试着机器人的投篮动作。他告诉记者,投篮动作必须高度、左右距离合适,太高和太低都不能投进。

篮球机器人比赛,看起来简单,实际操作却有几分复杂。不仅要求机器人进行准确的投篮,还要完成变向运动、准确传球等,所有项目的成绩加起来,才是篮球机器人的最终得分。

 

人形机器人在足球比赛中

 

参赛机器人在救援比赛中

 

足球机器人3D仿真赛现场

     

参赛机器人在竞速创意比赛中  

·本报记者 刘标 王弘毅·

本版图片由余力摄

0

编辑:何薇

资讯标签: 中国机器人大赛 机器人大赛进入高潮 2014机器人大赛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