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传国《最后的旧书店》首发 数百读者排队抢购
朱传国《最后的旧书店》首发 数百读者排队抢购
朱传国《最后的旧书店》首发 数百读者排队抢购
朱传国《最后的旧书店》首发 数百读者排队抢购
朱传国《最后的旧书店》首发 数百读者排队抢购
朱传国《最后的旧书店》首发 数百读者排队抢购
朱传国《最后的旧书店》首发 数百读者排队抢购
新安晚报 安徽网 昨天是立冬。水始冰,地始冻,冬伊始。寒炉煮茶、暖室品谈,甚为适宜。在安徽图书城一楼中,就在进行着一场关于文化坚守的品谈。
朱传国的《最后的旧书店》新书发布会当天早上9点30分举行。现场,老朱含着笑,不过偶尔也擦着眼泪。他说,“我今天很激动!”
激动的不光是老朱,现场围着许多市民。他们拿着新买的《最后的旧书店》,排队等着老朱签名。那长长的队伍,串起了这座城市的温暖。
一部纪录短片令人感动
“朋友在外地赶不过来,我今天要买五本书。”早上8时30分许,寒风瑟瑟,不少市民提前来到安徽图书城门口等待。一位市民告诉记者,受几位外地朋友委托,他要多买几本。
9点整,安徽图书城准时开门。“今天我们相聚在新华书店安徽图书城,共同举行朱传国先生《最后的旧书店》新书发布会。让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主持人陈茜说。
9点30分,《最后的旧书店》新书发布会开始。当播放朱传国和他的增知旧书店纪录短片时,大家都安静地盯着大屏幕,一家旧书店和一个罹患癌症的老板,从新安晚报采访中心“拾壹楼”的微信公号的呼吁,到央视新闻联播的关注,从一群爱书人义举,到一座城市的温暖,十多分钟的纪录片让许多市民感动不已。
坐在一旁观看的老朱频频拿下眼镜,不断抹着眼泪。“看到这么多人对增知旧书店的关心,心中感动。”老朱告诉记者,本来他还在想,这是双休日,天又这么冷,市民应该来得不多,但没想到一楼发布会现场挤满了人。
“旧书店是城市即将消失的最后一片风景,而旧书店读者们,却是这个城市最痴迷的读书人,他们和书同呼吸共命运,也是旧书最忠诚的守候者。”主持人陈茜说。
老朱在发布会现场发言时说,《最后的旧书店》是一本日记体的文字,“记录我淘书偶记和一路的心路历程,没有华丽之词,但感情真挚。十几位文化名人、社会名流,为这本书写了下部的‘爱书人语’,为这本书添色增辉。旧书店是起到文化摆渡的作用,是拾遗补阙。让我们一起阅读,让灵魂放飞在读书的路上。让故纸芬芳弥漫在庐州城上空。”
一群名人来给老朱加油
“合肥这座城市,因为有老朱这样一个人,有增知书店这样一家旧书店,在日渐扩容的城市空间里,在高楼林立所谓的繁华中,在行色匆匆的脚步声中,才有这么一丝丝故纸香文化味悄悄弥漫,这座城市的面目才有些许温润可亲。”主持人陈茜的话,让现场响起了掌声。
昨天,现场来了不少文化名人。安徽出版集团原董事长、安徽省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王亚非,安徽省文联主席、省作协名誉主席季宇,新安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友国,安徽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翟凌云,时代新媒体出版社社长刘桂霞等共同为《最后的旧书店》新书揭幕。参与《最后的旧书店》策划、写作的我省知名作家韦君琳、祝凤鸣等也赶到现场助阵。
“当下,因为网络冲击,经营旧书店本来就是一件很难的事,几年前北京海淀还有一条旧书街,现在已是荡然无存,如今合肥也只剩下增知旧书店还在孤独而冷清地坚守着。”作家常河告诉记者,这家旧书店是这座城市一份浓浓的温情,这是老朱对这个城市最大的贡献。
时代新媒体出版社副社长是本书的监制,他告诉记者,这本书的出品是许多人的付出和努力,文化名人、媒体人、爱书人、爱心企业等等,都拿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让这本书得以顺利出品。
主持人陈茜说,当实体书店受网络冲击越来越大时,旧书店也就越发生存维艰。而对于爱书人来说,眼看着一家家书店、旧书店或从闹市转向穷僻之处,或干脆关张,内心涌出来的,不仅仅是不舍,更多的是某种在消失了一种生活方式和态度之后的失落。“一座城市不能只有高楼大厦,还应该有自己的文化地标,希望我们共同呵护。”
堪比“查令十字街84号”
“朱传国先生对于旧书店的坚守,意义一目了然,但对于中间的细节,收书过程中的忧伤、欢乐等等却不为人知。我和朱先生认识10多年了,朱先生不卑不亢,我在那里买了几百本书,我内心非常感激这家书店。”祝凤鸣认为,朱传国的旧书店意义堪比伦敦的旧书店,堪比“查令十字街84号”。
祝凤鸣还曾经到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处,虽然已经关门,但前后仍然有许多旧书店。“这些旧书店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特质。”
《查令十字街84号》写的是一位美国爱书人海伦·汉芙和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一家旧书店——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故事。两者虽从未谋面,但相互用文化扶持,书信往来,走过那个时代。
《查令十字街84号》一文最后,海伦·汉芙写道:“那位卖给我所有书的书店的主人几个月前去世了,但是书店还在那里。你们如果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
对于现场的作家、爱书人来说,他们和朱传国之间的友谊不仅仅是买书人和卖书人之间的友谊,还有文化人之间的相互扶持。祝凤鸣在《最后的旧书店》首发式代表所有安徽文化作家发言中说,“对于增知旧书店,我没有给书店做过一件事。一个国家的读书情怀和文化内心要相互启迪,没有《查令十字街84号》这本书,我们不能发现心中遮蔽的角落,发现增知旧书店对我们来说意味什么。”
读者捧起一座“旧书店”
“我昨天才收到这本书,读得津津有味。这本书内容引人入胜,让我感触特别多。我在想,再过一个五十年、一百年,这本书的内容恰恰是社科研究的重要资料,书中涉及到上个世纪末期和这个世纪前十年,我们国家在社会基础转型的过程中旧书行当的坎坷命运,特别耐人寻味。”祝凤鸣也是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工作者,他告诉记者,老朱的这本书能让人内心温暖,更能让人震颤。
“给我两本”“给我五本”……昨天,新书发布会现场,老朱带病在现场为广大读者朋友签售。许多读者受朋友委托,一买就是数本。一位叫姚成国的读者和几个朋友一起,一共买了五十本。“我们是之前在网上预售时下单的,今天和几个朋友一起让老朱签名。一些外地朋友委托我们买,再寄给他们。”
在现场,读者自觉地排起了队伍,队伍贯穿了安徽图书城一楼大厅。老朱签名时会写上“谢谢阅读”“某某雅正”等字样。
“签你的名字就行了,别太累。”几位读者善解人意地对老朱说。
老朱的爱人陈桂霞特地带着老朱的印章,给每一本签名的书籍盖上印章。“感觉今天好多正能量,在这里排队,我内心很感动。”几位读者排了一个多小时的队,他们告诉记者,捧着一本书,感觉离老朱的书店很近。
新安晚报 安徽网 记者 周晔/文 卞世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