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有导师 成才少迷茫
课堂外教书 提升学生学业水平
“大一迷茫,大二瞎忙”,本科一、二年级是大学生奠定学业基础、稳固专业思想的重要时期,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一、二年级本科生对自身学业发展还没有明确的路径和方向。
“本来一身劲去上专业课,没想到老师竟然给我们发了锄头,让我们练习锄地。”安徽科技学院生命科学学院2015级园艺学专业王宁宁至今还记得,第一堂专业课让同学们对专业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上大学了还要锄地干农活,一下课,有些同学就感到接受不了,嚷嚷着要转专业。
“幸亏张老师及时介入,通过各种方式帮助我们重树专业兴趣,坚定了我们的专业选择。 ”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大一学生王宁宁对导师张雪平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根据安徽科技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规定,王宁宁等10多名同学入学后,生命科学学院安排了张雪平担任她们的本科生导师。张雪平在与学生们交流时,敏感地捕捉到了学生们的失落情绪。她当即想办法联系了一些专家实验室、科研项目组,安排王宁宁等新生去参观、实践。 “原来还有这么多神奇的高科技,这么宽广的专业应用领域。”王宁宁和同学们彻底被专业“俘虏”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专业有了兴趣,王宁宁一头扎进了专业知识学习中。生命科学学院举办生物标本大赛,王宁宁报了名。可作为新生的王宁宁对植物标本制作的一些关键技术还没掌握,怎么办?张雪平一边鼓励王宁宁不要气馁,一边“卖面子”找相关专业老师帮忙,请他们指导王宁宁采摘标本,使用实验仪器制作。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宁宁的几幅作品都获了奖。
“同学们遇到专业方面的困惑,都愿意和我交流。”安徽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姚智华老师担任了12名车辆工程专业大一新生的导师,他除了定期去学生宿舍与学生交流,还利用QQ群、微信等90后学生喜欢的网络通信工具与他们聊天、分享专业资料,答疑解惑。
宿舍中育人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大学老师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要引导学生自由全面发展。导师们把学生宿舍开辟成“第二课堂”,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能力教育。
《安徽科技学院学生为解决农作物秸秆焚烧问题支招》,去年底,中华教育网的一篇报道引起了许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报道不仅关注学生们关于秸秆焚烧的调研内容,更关注大一学生能主动介入社会热点问题调研的教育现象。
“从课题确定、实地调研到写调研报告,都是在导师指导、帮助下完成的,他才是第一作者。 ”谈到秸秆焚烧问题调研报告,报告的署名作者——安徽科技学院东1#229室的6名学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异口同声地把功劳归于她们的导师卫胜。原来,安徽科技学院位于凤阳县城城乡接合部,农作物收获季节,秸秆焚烧的烟气时而飘入校园,同学们很是苦恼。 1#229室的学生们与导师——校党委委员卫胜聊了这个问题,卫胜提出要她们结合正在学习的经济学知识,进行社会调研,了解秸秆焚烧的根本原因。
虽然担负着繁重的行政事务,卫胜还是亲自为学生们制定调研计划,联系调研地方;调研结束后,卫胜又指导她们撰写调研报告,并多次修改完善。东1#229室的学生们深有感触地说,在这次调研中,她们还从导师身上感受到了强烈的公民意识、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严谨的学风。这些,将让她们终身受用。
导师既是学生专业学习的指导者,也是大学生活的引路人。安徽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老师陈佩与指导的学生之间亦师生亦姐妹。 “陈老师经常来我们宿舍,与我们交流大学生活感悟,和我们一起笑、一起闹。 ”外语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孙帅丽告诉记者,陈佩常常与她们开展“女孩子之间的交流”,不知不觉就影响到了她们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陈佩带着她们一起旅游,并趁机鼓励她们考导游证,为职业发展增加砝码;语言学习离不开实际运用,陈佩四处为她们寻找与专业相关的兼职,让她们多些社会历练。
[1] [2] 下一页 来源: 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作者: 蔡竹青 朱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