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九一八 听历史对现实的回声
“世界史之父”施吕策尔说,历史应当说明“地球和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怎样从过去演进到现在”。从这个意义上讲,自人类由孤立走向连结,时间长河里的任何一截断片,在世界全景图上都有自己的映照。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便是这样一截历史断片,这场“一夜之间发生的战争”不但是14年日本侵华战争的肇端,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真正起点。于中国,它刻下了山河沦丧的耻辱;于日本,它种下了武力称霸的苦果;于人类,它留下了穷兵黩武的文明伤疤。
83年后,当和平已成习惯,我们不禁要问:疯狂一战收场短短十余年,为何战争机器再次轰隆而动,将人类驱赶至自相残杀的混沌?
83年后,当世界酝酿变革,我们不禁要问:国际秩序起承转合数百年,为何人类仍要用冲突挑动震荡,用战争改变格局,任贪欲、狂妄与野心肆意放纵?
1931年的日本,深陷“昭和经济危机”,以战争转嫁危机是其相承于甲午战争的基因。
1929年10月发端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危机,于次年3月波及到日本,持续三年之久的“昭和经济危机”拉开大幕。1931年是危机高峰年,当年日本工业生产总值较之1929年下降三分之一,对外贸易缩水近一半,失业猛增,社会动荡。日本国内各派力量都在寻求摆脱危机的药方,最终“扩疆”与“经营满蒙”的主张占了上风。
近代以来,日本多次在破产边缘徘徊,后来都靠战争起死回生。甲午战争前的日本,正处于经济萧条的恐慌之中,政府财政捉襟见肘,但仍冒险以“国运相赌”发动第一次中日战争,最终靠清政府的巨额赔款成为亚洲的“暴发户”。尝到侵略甜头的日本自此欲罢不能,在通过对外扩张转嫁国内危机的歪路上愈走愈远。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在不到半年时间侵占了较其领土“大逾三倍”的中国东北,掳掠财富无数,得以暂时摆脱危机。这一相承于“甲午”的“坏样板”效应直接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膨胀,并在六年之后引爆全面对华战争。
1931年的日本,“布国威于四方”的扩张主义日益膨胀,以战争打破一战后的亚太格局继而称霸世界是其“征服满蒙”的动因。
“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这是1927年时任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对日本政府以对外侵略为内核“大陆政策”的赤裸表达。而“九一八事变”元凶、日本关东军作战参谋石原莞尔更是鼓吹,“西洋文明中心”的美国与“东方文明中心”的日本必将开战,为赢得对美战争,及早解决“满蒙”问题是“日本唯一的活路”。
1931年,按捺不住扩张冲动的日本在国内危机的催化下制造了“九一八事变”,这是日本争夺亚洲霸权和走向发动世界战争的起点,在日本的冲击下,一战后建立的脆弱国际体系在中国东北出现断裂。
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召开的华盛顿会议,限制了日本的海军军备,遏制了日本在远东的扩张,重新分配了列强在亚太的利益。然而,“九一八事变”,日本以战争手段强行突破华盛顿体系的束缚,打破了华盛顿会议所确立的亚太政治格局。
非但如此,“九一八事变”还对一战后的短暂和平造成了严重冲击。1928年,在和平运动涌动的背景下,英美法德日等国在巴黎签订了《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即《巴黎非战公约》。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普遍性国际公约的形式,正式宣布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日本的对华侵略粗暴践踏了《巴黎非战条约》,后者成为二战后审判日本战犯的重要法律依据之一。
令人费解的是,在自己大力建造的国际新秩序遭到日本军国主义挑战之时,英法美等国却采取了观望与绥靖的政策。“九一八事变”之后,丘吉尔在给当时英国首相鲍德温的信中写道:“日本在地球的另一端,它对我们的安全不会产生丝毫的威胁,它没有同我们冲突的理由。同日本的战争是不可能的,任何有理智的政府都不必去考虑它。”
然而,谁又能料到,十年之后,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入侵英国治下的香港。数以千计被俘的盟军士兵被押至“九一八事变”爆发地沈阳做了苦工。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当前,安倍政府加速推行所谓“军事正常化”,增加国防预算,修改“武器出口三原则”,解禁集体自卫权,其“阉割和平宪法”、挑战二战后国际秩序的行径,令人生忧。俄罗斯学者亚历山大·萨姆索诺夫指出,日本快速提高军力的计划破坏了现有的国际关系,这个国家难以遏制地想恢复自己作为地区中心力量的地位,妄想成为“亚太地区的领袖”。
当今世界,历经金融危机涤荡之后,调整与变革暗流涌动,尤需戒“战争瘾”、保和平心,切勿重蹈历史覆辙。
随着“冷战”结束,世界进入调整变革的新时期,而金融危机的爆发,则加速了国际格局与秩序的“再塑造”进程。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在其新书《世界秩序》中指出,西方建立和宣传的秩序正处在转折点上。
历史是彷徨者的向导。回望“九一八”,审视这道人类历史的伤疤,我们听到从过去传来的对现实与未来的回声:
——面对危机,当以合作精神共克时艰,依靠制造冲突乃至发动战争转嫁危机,只能走上自我毁灭之路。
——面对变革,当以建设姿态顺应时势,你输我赢的霸权博弈,只能被全球化大潮的“逆袭”之浪无情湮没。
——面对和平,当以敝帚自珍之心百般呵护,任何利己主义的对战争威胁的姑息,只能是纵虎为患、害人害己。
鲁迅先生说:“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在人类为一场由野蛮与贪欲挑起的战争付出了数千万生命的代价之后,那最后留下的一小块“煤”便是对邪恶的决不妥协,对和平的无限忠诚。
责编:李新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