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服务业开展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专题调研报告

16.10.2015  18:47

  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区域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大繁荣,是提升综合实力、加快崛起的必由之路,是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培育竞争优势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皖北居先进,全省进一流,重振界首雄风”的现实要求,在全省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宏观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利用交通优势、把握发展机遇、促进界首服务业迈向新台阶,是界首加速崛起的紧迫任务。界首市作为皖西北重要商埠和门户,位于京九经济带和欧亚大陆桥经济带交汇处,面向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经济圈,背靠中原腹地,是东西进出的重要门户,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界首市城市功能齐全,区位交通优势明显,产业发展基础良好,商业氛围浓厚,服务业发展潜力巨大。界首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4105”行动计划,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专题大调研。现将总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界首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成    绩

1.  服务业总量规模不断壮大

十二五”以来,界首市服务业保持较快发展态势。“十二五”前三年全市共实现服务业业增加值74.93亿元,已经接近“十一五”期间服务业累计实现增加值79.9亿元的发展规模。就“十二五”以来界首市服务业业增长而言,2011年服务业增加值达22.16亿元,为2006年的1.79倍,比上年增长9.5%(按可比价计算),对国内生产总值贡献率达到25.7%;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达25.03亿元,为2006年的2.0倍,比上年增长10.9%(按可比价计算),对国内生产总值贡献率达到24.8%;2013年服务业增加值达27.74亿元,为2006年的2.2倍,比上年增长9.2%(按可比价计算),对国内生产总值贡献率达到24.6。界首市服务业业呈现较好发展态势,已逐渐成为界首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服务业产业体系不断优化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市场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界首市服务业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内部结构日益优化。“十二五”期间,界首市不断强化交通运输、商贸流通、住宿餐饮、公用事业、农业服务等传统服务行业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发展金融保险、文化旅游、教育培训、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体育娱乐、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新业态,金融、保险、会计、信息、咨询、法律服务、科技服务、中介服务、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行业得到发展,形成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与此同时,服务业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不断融合、相互促进。批发零售业一直是传统行业的核心,2013年生产总值达12.3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占服务业的4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生产总值达1.9亿元,比上年增加9.2%,占服务业的9%;住宿和餐饮业生产总值达0.6亿元,比上年增长6.6%,占服务业的2%。现代服务业中,金融业生产总值由2011年的1.3亿元增加至2013年的1.9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8.8%;房地产业生产总值由2011年的3.3亿元增加至2013年的3.8亿元,年均增长率达7.6%。公用事业生产总值由2011年的1.9亿元增加至2013年的2.5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5.8%;信息服务和软件业生产总值由2011年的1.2亿元增加值2013年的1.3亿元,年均增长率达4.2%。

3.  服务业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十二五后期,界首市出台了加快服务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加大服务业资金扶持力度,积极做好要素保障工作,以“扩大投资、项目驱动”为抓手,强力推进服务业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达实商贸城、阜康农贸市场、阜康假日酒店、市医院东区、市第一小学新校等一批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相继建成,投入使用。与此同时,实施了教育、卫生三年提升计划,商贸、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部门谋划了一大批投资项目,有的正在实施,有的正在招商。到2015年8月,服务业已累计完成投资23亿元,是十二五的两倍以上。建设项目总投资千万以上服务业企业22家,其中项目总投资亿元以上服务业企业14家,在项目投资千万以上服务业企业中界首本地服务业企业8家,引进外地企业14家,助推了界首市服务业的发展。

4.  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持续上升

随着界首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三产吸纳就业人数能力持续上升,已经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截止到2013年,全市服务业就业人员由2010年的11.5万人上升至2013年的11.8万人,年均增幅为0.87%。全市服务业就业人员占就业总人口的比重由2010年的21.99%上升至2013年的22.14%。与2010年相比,服务业三年来共吸纳的就业人员占非农产业全部新增就业人员总数的比例大幅提高。这些都说明界首市服务业已经逐渐成为吸纳就业人口、提升就业率的重要领域。

  •     问    题
  • 1、服务业总量规模小

    界首市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重较低,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距甚远,服务业对传统产业的支撑和改造能力亟待提高,同时创意产业、服务外包、.高端服务、总部经济等新兴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技术含量高的现代服务业还较为弱小。2014年服务业总量占GDP比重24.9%,分别低于全国、安徽、阜阳23.3、10、8.7个百分点。与自身相比,比15年前的1999年服务业占GDP比重31%下降了6个百分点。

    1. 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界首市交通运输、商贸流通、住宿餐饮、公用事业、农业服务等传统性服务行业,发展较快,所占比重较大,而金融保险、文化旅游、教育培训、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体育娱乐、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新业态发展缓慢。

    1. 服务业层次水平偏低。

    (1)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水平低,信息不对称,物流成本高。

    (2)生活性服务业布局不合理,经营设施陈旧;网点档次低,消费环境差,组织化程度低,缺乏品牌,缺乏连锁。

     

    二、界首市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调、转、促”的战略部署,以十三五规划为契机,以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和谐界首为目标,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提升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商贸流通、文化旅游、金融服务、科技信息、房地产业、养老服务业等重点行业,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加快项目支撑,强化招商引资,培育优势企业,推动服务业跨越式发展,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二)主要目标

    紧紧围绕“皖北居先进,全省进一流,重振界首雄风”战略目标,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加快推进服务业体制机制创新,加强规划和政策,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和资金投入,努力扩大服务业总量、提高服务业占比、优化服务业结构、增强服务业竞争力,全面提升我市服务业的现代化水平,推动全市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到202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以上,总量超过80亿元,占地区总产值的比重超过全省县域经济平均水平;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达到30%以上,总量超过200亿元;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40%以上,总量超过15万人。

    三、主  要  任  务 (一)商贸流通业

    积极推行现代流通方式,促进传统业态向新型业态转变,打造豫皖边界商贸中心。优化商业布局,形成“一主、三副、多点”商业体系雏形。以循环经济为契机,强化贸工联动发展。坚持差异化功能定位。促进内外贸经济共同发展,推进城乡市场一体化建设。到2020年,全市商贸流通业实现增加值  4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3  %以上;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率15%  ,达到5亿美元。

    1.优化商业空间布局。按照“老城区控制规模,提升档次;新城区集中布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社区商业配套完善,建立便民的商业服务网络”总体要求,规划建设“一主、三副、多点”的商业网点:“一主”即沙颍河商业中心,属于市级商业中心,位于沙颍河沿岸颍河路以北人民路段,服务对象为市区及市域居民和外来游客,“十三五”期间重点工作是修理河道,建设跨河大桥,完成基础设施建设。“三副”为城西、城北、城南商业中心。加快改造提升城西商业业态,推动华联商厦停车场以及步行街的整顿,引导餐饮、零售商店有序布局;推进城北商业中心建设,服务范围主要为铁路以北地区及集散居民;依托城南农贸大市场,打造市区南端的商贸集群。“多点”为城区社区级以及乡镇商业设施,主要为居民提供日常生活服务。结合旧城改造培育与发展城西、城东社区级商业,配套与发展郭洼、方楼、工业园、顺河、徐寨、颍南、颍河、罗庄新社区级商业,以及与近郊乡镇结合发展的大黄社区商业、田营社区商业、陶庙社区商业。

     

    2.  坚持差异化定位,防止过度竞争。按照差异定位、错位经营的原则,对各商业中心进行功能定位。加快沙颍河市级商业中心基础设施建设,鼓励设置购物中心、大型综合超市、沙颍河大型儿童乐园、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旅游服务特色网点、高中档餐饮网点、文化娱乐网点;城西商业中心功能定位以生活资料消费、都市休闲为主的综合性商业中心,鼓励设置专业店、专卖店、超市、便利店、餐饮网点、文化娱乐网点;城北商业中心作为界首市区北部重要的商贸中心,结合物流园区与高速服务区建设大型专业市场、仓储式会员店;城南商业中心作为界首市区南部重要的商贸中心,围绕郑合高铁界首站高铁新区,建设现代商贸中心,重点建设农贸市场、农产品物流基地;社区及乡镇级商业中心主要配置居民日常生活必需品的商业行业和生活服务业,鼓励建设购物中心(社区型)、超市、便利店、专业店、食杂店、菜市场、餐饮网点、生活服务网点。

    3.  全面提升批发贸易集散能力。培育龙头商品交易市场,加强商品市场规划引导和提升发展,有效整合商贸流通资源,改造提升阜康农产品批发市场、中南商贸城、达实商贸城等一批生产资料批发市场、日用消费品市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努力形成一批市场集中度较高、辐射能力较强、经营规范的品牌市场。推进王方家具市场从“前店后厂”的传统经营模式向生产、销售分离转变,提高家具档次,培养一批全国销售队伍开拓市场,发展订单生产。加强招商引资力度,推动以城南服饰城、北城塑料制品大市场、西城有色金属大市场、城北绳网专业市场、五金机电市场等为代表的服装和小商品交易市场集聚区建设。支持中小流通企业开展加盟合作,实行特色化、专业化、品牌化经营,提高竞争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促进各类批发企业加快经营转型和服务功能延伸,推广总经销、总代理等经营方式;鼓励企业构建全国性批发代理经销网络,积极发展内外贸结合、跨国经营的贸易企业。

    4.  着力提升零售商业能级和业态水平。积极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切实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推动界洪河景观带商业综合体、汉和广场、国祯大型超市、万吉购物广场、百惠家电大卖场等项目尽快施工;积极引进大润发超市、红星购物中心等国内外著名商业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国内著名品牌;培育壮大本地商贸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特色商业街区。完善提升人民路综合商业街、健康南路商业街、太平街步行街、南前进街商业街、银河商贸一条街等传统商业街区,积极推进东旭文化一条街、东旭美食一条街、新华街臧公馆、小上海特色风情商业街、顺河路福通路休闲文化一条街、西城美食一条街、牛行街美食一条街、裕民路休闲度假特色街、曹田沟运动休闲街、东旭北路家纺一条街等十条商业街区,完善主商业区、城南、城北商业圈服务功能;鼓励支持华信购物、华联商厦和家乐超市等重点企业,努力打造流通业知名品牌。以大型综合超市为主力业态,积极发展便利店、折扣店、厂家直销中心等新型业态。到2020年,培育形成实现2个大型购物中心、3个百货店、5个大型超市、3个大型专业店及1个仓储会员店。加快发展便利商业,全面完成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创新开展社区公益商业体系建设,打造形成15分钟便民服务圈。

    5.  强化工贸联动发展。围绕循环经济发展和提升,健全生产性商贸流通体系。以光武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田营循环经济工业区、再生金属市场、再生塑料市场为依托,大力发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建立通畅高效的工业品流通网络,鼓励工业企业整合品牌、产品和服务等资源,通过直营或者特许加盟的方式,建设自主品牌连锁专卖网络,延伸销售网络终端。推进工业品流通内外贸一体化,推进境外营销网络和海外贸易中心建设,提升外贸产品附加值。以出资新建、参与改制、托管、公办民营等多种形式,整合鸭王循环经济工业区零散个体户建设绳网专业市场,实行统一的产品规格标准,提升专业化水平。以适应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标准为要求,强化展会、物流、营销和电子商务等商贸服务功能,推进生产性商贸服务集聚区建设。

    6.  建立农产品现代流通网络。加快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支持建设一批现代化农产品展销中心、仓储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建立农副产品冷链物流。培育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推动以界光路农贸市场、天安路农贸市场、西城农贸市场、阜康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颍南农批市场为代表的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项目建设。拓展农产品流通渠道,推动“农超对接”、订单农业、经纪人营销等流通模式发展;推广信息技术应用,推行农产品流通标准化,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探索发展拍卖、期货等交易新模式。进一步完善农资供应网络,大力发展农资连锁经营,加快推进种子、农药、化肥、农机、农膜等农资连锁经营网点建设,提高农资的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率,建立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统一定价的现代农资流通体系。

    7.  促进内外贸经济共同发展。坚持内需为主、内外需结合,强化内外贸工作融合。调整和改善供给结构,以满足不断变化和升级的居民消费需求。创造便民利民消费环境,在城区实施以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双进工程”,在农村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市场拓展行动”。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扩大家电、汽车消费,提升餐饮消费;创新消费模式,重视夜经济发展,大力促进居民夜间消费,支持开展节假日让利促销活动,提升节假日消费。以龙头企业带动、扩大企业经营主体为重点,着力促进外贸经济快速发展。培育宏利塑料、好日子食品、芬格欣食品、兴隆渔具等已获权企业扩大进出口规模,夯实我市外贸进出口中坚力量。依托渔具水产品专业市场、塑料制品大市场等项目,继续完善、做大渔具产业集群、食品产业集群,着力培育光武塑料出口产业集群,注重品牌建设,重点把强旺调味食品打造为中国出口品牌,把宏飞、福斯特渔具打造为安徽省出口品牌。鼓励外贸企业积极参加广交会、华交会、渔具展等大型交易会。

    (二)现代物流业

    充分发挥界首市交通优势、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打造皖西北物流重地。完善基础设施,构建公铁水联运平台,加快构建立体交通物流体系。加快物流园区建设,整合和优化物流资源和物流网络,促进物流业的产业集聚。发展新型物流业态,提升物流专业化装备化水平。到2020年,全市实现物流业增加值  3亿元,年均增长20  %以上。

    1.  规划物流园区建设。以南洛高速北侧鸭王大道两侧区域规划建设500—1000亩的中原物流汽贸园,近期以服务界首吞吐400万吨废旧资源为目标,中远期以辐射中原、华东、华中、西北、华北为目标,建设区域性以再生资源回收物流体系为主、涵盖农副产品、二三产的中原物流电商贸易中心,达到年销售收入200亿元,利税20亿元的规模,按照“一园、三心、多点”的规划,构建小上海商贸物流名城:“一园”即中原物流汽贸园,包括中原物流电商园、中原汽贸汽配园,其中中原物流电商园位于南洛高速西出口,以建设现代物流、仓储、电商为主(“十三五”建设重点);中原汽贸汽配园位于南洛高速东出口,鸭王大道与东环大道交叉口北侧,以汽贸、汽配、检测、驾校、二手车交易市场、专用车制造、废旧车辆回收利用为主(“十三五”建设重点)。“三心”即黑豹物流园区、田营物流园区、光武物流园区。“多点”包括上亿(界首)汽车城、明星超市物流配送中心、阜康农贸物流配送中心、颖南农贸物流配送中心、豫皖边境物流配送中心、界首烟草公司物流基地等。

    2.  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公路通畅、铁路扩能、水运提振”三大工程,发展综合运输体系,实现物流畅通高效。进一步加快公路、铁路、水路和管道物流通道建设,打通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瓶颈,构建公铁水联运平台,实现无缝对接。合理布局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建立综合立体的多式联运体系。

    3.  培育壮大物流企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支持本土物流企业通过增资扩股、加盟连锁和委托管理等方式对中小物流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和托管,减少多头发展,逐步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物流企业。积极引导制造、商贸、农业、金融等产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推动物流需求社会化。引导物流配送企业推广装卸机械化和配送自动化,完善鲜活农产品的冷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物流设施,大力发展冷链物流。加强经营模式创新,从供应链管理、物流一体化服务、现代物流与现代制造、现代物流与城市规划协调运作等多角度、全方位拓宽发展渠道。

    4.  大力发展电商物流。以界首市电子商务创业园为载体,依托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推进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建设和发展以商品代理和配送为主要特征,物流、商流、信息流有机结合的社会化物流配送中心。依托电子商务创业产业园,整合零散网货配送点,推动申通、圆通、中通、天天、韵达、宅急送等快递公司入园运营。完善城市配送网络节点布局,优化中心城区城市配送的交通组织和管理。推进农村配送网络建设,实现网货快递配送进村。

    5.  推动智能物流发展。以各大型物流园区为载体,鼓励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物流,推广条形码、EOS(电子定货系统)、EDI(电子数据交换)、货物跟踪系统、DRP(配送需求计划)、ASS(自动分拣系统)等先进的物流技术,提高物流企业货物存储、分拣、加工、配送等环节的服务效率和运作质量。探索利用物联网技术对物流环节的全流程管理。

    (三)电子商务产业

    1、发展目标

    到2020年末,全市电子商务的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覆盖面达到70%以上,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和重点领域电子商务应用示范企业30家,电子商务交易额达300亿元。产业集聚度不断提高,重点打造1个电子商务产业园区;电子商务服务业成为重要的成长型产业,电子商务服务业产值超10亿元。力争打造1家交易额在300亿元以上专业性的再生资源交易平台和6家销售额在1亿元以上的行业网商;支撑环境进一步优化。物流仓储、金融服务、电子支付、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支撑配套环节不断完善,电子商务行业监管体制进一步健全。

    1. 空间布局与重点工程

    按照“一主多点”的思路进行空间布局,即以界首电子商务创业产业园为核心,加速推进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引导传统企业电子商务化,着力吸引境内外知名电子商务企业向园区集聚,形成集聚发展效应。发挥界首市“一区三园”再生铅、再生塑料、再生铜铝资源优势,在田营、西城和光武各打造1个再生资源电子商务中心。市经济开发区、各乡镇结合本地块状特色经济,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力争形成全市多点覆盖的发展新格局。   

    3、实施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工程

    依托界首达实商贸城线下资源优势创建省内一流的电子商务创业园。在电子商务创业园设立电子商务创业中心,为入驻者提供办公场地、网络环境、仓储、第三方物流、专业培训、第三方孵化、投融资等配套服务,形成较为完善的电子商务政策体系和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建立较为完善的产、学、用合作机制;积极构建和完善交易服务、支撑服务和衍生服务等服务体系,打造完整的电子商务产业链;在全市优势产业中培育和发展电子商务龙头企业,以此带动全市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综合竞争力。

    4、建设再生资源电子商务交易平台项目

    立足循环经济的资源优势,与知名非公企业—大连环嘉集团达成合作协议,依托慧聪网建立全国性再生资源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全面实现废旧金属、废旧塑料、再生铅、再生铝铜、再生塑料线上交易,彻底解决收购、供应、货运、物流信息不对称问题,交易覆盖华中、华南、华东等区域,预计全年可实现线上交易额300亿元,大力推动我市传统产业和互联网的融合,加快再生资源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在全国的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

    5、实施电子商务“六进”工程

    推动“一区三园”企业群与国内知名网商对接,搭建界首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再生铅生产交易、再生铝铜生产交易、再生塑料生产交易、食品药品生产交易四大网上交易市场;推动电子商务进园区。确定有实力、有基础的界首华联超市有限公司作为全市O2O电子商务网络平台主体和物流配送的运营企业,推动电子商务进超市。依托专业市场,搭建有产业支撑的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推动电子商务进市场。企业信息化普及率逐年提高,2017年达50%以上;“三上企业”应用电子商务覆盖率70%以上;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覆盖面达50%以上;每年扶持2家以上企业开展跨境电商,开拓国际市场,推动电子商务进企业。

    依托易商数码,建设界首市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通过“网上看样、实体网点提货”,“网上下单、同城配送”等经营模式,推动电子商务进社区。实施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建设,实现电子商务全覆盖。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广泛应用电子商务,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

    6、实施电子商务网络零售工程

    大力发展第三方网络零售平台,鼓励行业协会、企业与全国知名电商合作,通过建立“安徽馆界首分馆”、“界首再生资源产业带”等形式扩大网络零售商品和服务种类,积极挖掘和包装了一批网销主推商品,确定牛肉、驴肉、烧鸡、山药、鸭蛋、糯玉米、剪纸、字画、陶瓷等为主推产品,并对相关产品进行精深研发包装,形成了适宜网销的特色商品。选取一批立足本地、特色鲜明、具有发展潜力和辐射空间的网络零售企业作为电子商务示范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支持其开拓市场、发展壮大。

        7、  实施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工程

    整合社会物流信息资源,推进物联网等先进物流技术及装备的应用。培育信誉良好、服务到位、运作高效的重点快递配送企业,引进一批知名的快递物流企业入驻界首,推动网络零售快速发展。支持电子商务企业建设仓储、配送等物流设施,推动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融合发展,建立高效通畅的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

    8、实施电子商务技术支撑工程

    培育发展在线支付。加快支付服务手段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及电信运营商开发面向消费者的电子钱包、手机支付等新型在线支付产品;鼓励金融机构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网上信贷和网上支付业务,鼓励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大力发展网络支付金融服务。

    (四)文化旅游业

    充分挖掘界首文化旅游资源,合理规划文化旅游布局,积极打造一批影响力高、经济社会效益好的文化旅游品牌,着力建设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景点,将我市打造成皖西北文化旅游中心。

    1.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以文化企业为主体,规范提升陶庙镇翰墨文化产业园、大黄镇伏羲文化园、王集镇农民杂技文化产业村等乡镇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界首彩陶文化产业园、福斯特渔具、雅美家私等地方特色文化产业精品工程;加快形成以东城工业园区为龙头的渔具文化产业基地、以界首陶瓷厂为龙头的彩陶文化产业基地、以剪纸和和书画为龙头的精品文化产业基地及以王集李彬庄杂技专业村为龙头的文化演艺基地;加快建设代桥两湾湿地公园、莲浦湖湿地公园、颖南植物园、南湖湿地公园等生态旅游基地。

    2.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充分挖掘界首特色文化内涵,发挥界首文化优势。重点打造:彩陶、剪纸、书画、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竹编、渔具等文化产业品牌;任寨乡苗湖书会、邴集乡梨花诗会、颖南樱桃花诗会等传统文化品牌;采摘游、乡村游、农家乐等特色乡村生活品牌;代桥两湾湿地公园、浦湖湿地公园、颖南植物园、南湖湿地公园、沙河风光游、邴集红石桥现代农业观光园等生态旅游品牌;福通广场、“七·七”抗战纪念碑广场、清真寺、臧公馆、大黄人祖庙、光武刘秀公园、豫皖苏军区旧址等人文旅游品牌。

    3.延长文化产业链。以文化为内容、以旅游为依托,积极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精心整合开发界首特色文化旅游产品,优化文化旅游线路,加强酒店、旅行社等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加快形成上游文化旅游资源挖掘和开发,中游文化旅游资源的加工和包装,下游文化旅游产品销售和经营的完整文化旅游产业链,建设集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群。

    4.举办大型会展和商贸活动。根据界首产业和区位优势,努力打造具有界首特色的品牌会展。围绕界首循环经济、彩陶、剪纸、书画、刺绣、竹编、渔具等特色文化产业,大力开展“循环经济再生论坛”、“彩陶论坛”、“梨花诗会”、“樱桃花诗会”、“伏羲朝族会”等相关会展项目,不断提升界首“循环经济之乡”、“艺术彩陶之乡”、“剪纸艺术之乡”、“刺绣艺术之乡”等名片的影响力。积极吸引一批国内外展览展示、交易博览、品牌发布、贸易洽谈等大型商贸活动来界首举办,吸引知名会展企业在界首设立地区总部或分支机构。

    5.培育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积极引导现代科技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改造和新兴文化产业的拓展,运用数字、网络技术加快改造出版、印刷、出演等传统文化业务,加快提升文化企业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移动电视、无线音乐、手机报刊等新兴文化业态。围绕文化科技、艺术创作、影视、动漫、广告创作、平面设计、文化传媒、咨询策划、时尚消费等重点领域,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逐步形成创意研发、创意产品生产、推广销售等环节完善的创意产业链。

    (五)优化金融环境

    1.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完善政府金融管理体制,加快建设金融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强金融基础性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抓好支付清算服务、社会信用服务、外汇综合服务、金融信息服务等四大平台建设。加强金融法规建设,优化金融监管环境;完善个人征信体系,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提高全民金融信用意识,优化社会信用环境;完善金融扶持政策,优化金融发展环境;加强金融秩序管理,提升防范金融风险;完善金融中介服务体系,鼓励扶持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投资咨询等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快速发展,不断提高金融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能力和水平。

    2.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培育壮大金融主体,积极争取全国性、区域性金融机构尤其是民营资本参股金融机构在界首设立地区总部和分支机构。突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积极推进网点下沉,鼓励原有机构下沉到乡村开展分支机构。加快完善金融融资组织和金融服务机构,发展壮大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机构等金融融资组织,积极发展保险公司、风险投资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金融服务机构,逐步建成市场主体门类齐全、市场竞争健康有序的现代金融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

    3.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金融发展理念,完善金融创新机制积极推动金融创新。促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努力推进个性化金融服务,开发适销对路的金融服务产品,提升金融服务地方经济的广度和深度。促进农村金融创新,重点探索建立农村产权评估、收储、流转、处置服务平台,促进农村抵押物创新,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经营权和农民住房(宅基地)等抵押、担保。拓宽保险服务领域,积极发展责任保险、信用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创新保险营销方式,规范发展保险中介市场,建立健全保险服务体系。以满足企业的信贷需求为重点,搭建政银企信息沟通平台,积极开展证券经纪、资产管理等业务,加快拓展企业融资融券业务。

    4.拓宽融资渠道。推进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大力发展债券融资,推动股权投资、信托、租赁等直接融资方式创新,稳步发展金融衍生品交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加快推进普惠金融,允许新建小额信贷机构的发展,鼓励传统金融机构开展小额信贷业务。加快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公司发展步伐,做大做强市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和市建投公司。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积极主动与金融机构对接。积极拓展扩大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综合运用企业债券、短融券中期票据、集合票据等创新融资工具,加快开展专利权抵押、品牌商标抵押、房产抵押、在建工程抵押等抵押贷款业务。探索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新模式,积极开展信托融资、创业融资等融资新方式,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和再担保机构,积极稳妥发展中小企业投资公司。 

    5.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开办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加快构建支农、惠农、便农的“支付绿色通道”。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组织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活动,加强征信宣传教育,坚决打击骗贷、骗保和恶意逃债行为。发展农村交易市场和中介组织,探索推进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积极培育土地评估、资产评估、森林资源价值评估等中介组织,加快建设农产品交易中心。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和支付清算系统,稳步推广农村移动便捷支付,提高农村地区支付服务水平。

     

    (六)科技和信息服务业

    1.加大科技研发和创新。加大科技教育,推进职业教育培训,完善科技研发创新平台,加快突破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大力发展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工业设计、软件开发等重点行业。加快建设成果转化平台,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扩大科技企业加速器试点,为高成长企业做大做强提供资本、人才、市场等服务,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加快实现大中小企业创新联动,积极引导先进技术向中小企业辐射、转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整合利用社会资源,鼓励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新兴产业孵化器建设,推进孵化器向形式多样化、投资多元化、服务专业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研发服务外包、合同研发组织等服务,培育专业化第三方研发机构,促进研发服务集群发展。

    2.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业。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科技中介机构,建立和培育骨干科技中介企业,着力打造精品科技中介服务项目。建设和完善包括技术转移中心、工程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孵化器、科技创新基地等科技服务机构,创新服务模式,提升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技术交易规模。积极发展科技咨询服务,开展知识产权、产业研究和科技动态等服务,提升科技咨询服务水平。加快建设智能化科技信息收集、加工分析、共享应用服务平台,不断完善科技咨询业信息网络系统。逐步放开金融、会计、法律、文化等领域的经营范围限制,建设成集经济咨询中介、法律中介、广告中介、科技中介、就业服务与人才交流中介、房地产中介、咨询策划及货运代理中介为一体的中介服务业集聚中心。

    3.加快建设电子商务平台。以界首电子商务创业园为依托,积极促成与阿里巴巴的合作,积极构建集广告宣传、在线展会、咨询洽谈、网上订购、网上支付、电子账户、服务传递、意见咨询、交易管理等功能为一体电子商务平台。积极开展企业电子商务与企业协作平台建设,大力发展企业间电子商务;积极开展网上销售业务,大力发展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电子商务;发展壮大行业门户网站,积极推进专业市场内部信息化建设,积极发展行业电子商务;大力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跨区域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安全认证体系,积极推进在线支付体系建设,构建覆盖咨询、交易、售后服务等环节的监管服务体系。

    4、发展网络信息服务。积极部署物联网,加快信息网络演进升级,推进下一代互联网(NGN)、第四代移动通信网(4G)、数字集群通信网、无线局域网(WLAN)和无线城域网等网络建设,  推动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手机电视、数字电视宽带上网等新型信息网络服务。建立电子政务服务体系,健全电子认证、信用、电子支付、物流配送等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建立公共信息平台、电子认证体系和金融支付网络,发展金融卡、非金融卡服务产业,启动水、电、气、公交、社保等多卡合一的“金卡”工程,全面加快“数字界首”建设。积极推进生活服务数字化,建立涉及数字社区、数字家庭服务、移动生活服务、数字学习、数字娱乐等领域的服务运营平台,促进数字内容社会化服务新业态的形成与发展。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

    组建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制定服务业发展绩效考核办法,明确各项任务和部门分工,把发展服务业绩效作为完善干部考核体系的重要内容。以标准先行,构建服务业标准体系,建立我市服务业联盟,积极发挥各服务业行业协会作用,搭建市场主体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平台。设立服务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强服务业研究工作。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加快建立科学、统一、全面、协调的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

    (二)加大政策支持

    设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调整和优化扶持结构,协同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围绕我市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积极推进现代物流、现代商贸等生产性服务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加快培育商务中介、科技信息、现代会展、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大力扶持大宗商品交易、总部经济、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服务业新兴业态,引导社会资金投资服务业。严格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扩大营业税差额征税政策的惠及面,推广应用“营业税差额征税管理应用系统”。

    (三)强化项目带动

    发挥重大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在服务业重点领域遴选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影响力大、投资规模大、辐射范围广、新兴业态特征明显的重大项目,建立服务业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库,按照“成熟一个,推进一个”的原则,加大政府投入和招商引资力度,提高政务服务水平,实行重大建设项目负责制,着力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战略性发展平台,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四)拓宽融资渠道

    放宽市场准入限制,鼓励民间资本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服务业发展,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拓宽融资渠道,确保财政扶持资金落实,鼓励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引进股权投资和股权产权交易,积极发展针对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化担保机构或政策性担保机构,建立中小服务业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境内外投资共同参与的服务业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积极参与徽商大会、中部博览会、皖西北投资贸易洽谈会等招商活动,力争外资利用取得突破。

    (五)增强人才支撑

    建立人才引进的激励机制。积极推进技术入股、管理入股、股票期权激励等新型分配方式招揽人才,建立健全产学研一体化人才支撑体系,,并妥善解决住房、子女入学、家属就业等各种后顾之忧。加强与周边高校科研院所的密切合作。积极发展职业培训,加强对服务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进修培训,积极发展职业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建立健全职业资格标准体系,严肃专业能力水平资格认证。

     

     

     

     

     

    界首市商务局

    2015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