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加速跑”
黎明,冷藏车驶上省道、国道,把农家生鲜运向城市餐桌;快递小哥蹬起三轮车,将网购包裹送到乡野集镇。
早上,金融街的上班族脚步匆匆,科技园里车辆穿行如梭;各地名胜古迹迎来参观者,机场码头送走远游客。
黄昏,“创客空间”“车库咖啡”谈兴正浓,年轻人找到奋斗的 “金钥匙”,企业挖掘着升级的“金种子”。
入夜,餐馆排档美食飘香;电影院、图书城人气很旺;亿万个移动互联终端屏幕闪亮,搭建起另一个经济圈、社交网……
中国人的幸福感在增强,中国经济的新动力在奔涌——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频繁交汇,服务业在稳增长、调结构、保就业中成为强劲的“火车头”。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1.6%,比上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8.7个百分点。我国经济从工业主导迈向服务业主导时代,服务业稳稳撑起经济发展“半壁江山”,成为新常态下生机勃勃的新亮点。
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传统服务业变革挖潜,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服务业的强势增长及其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为适应新常态、换挡不失速提供有力支撑
4月的京城,桃红又一春。“2015中国婚博会”上,摄影、珠宝、餐饮大牌林立。全聚德旗下仿膳、丰泽园、四川饭店悉数到场,特色婚宴一字排开,商家耐心解答各种咨询……这场景,是传统服务业开拓新空间的一个缩影。
适应新常态,传统服务业调整“微利时代”的经营策略,靠变革赢红利,以创新挖潜能。
细分市场,满足多样化需求。全聚德办社区店,俏江南卖盒饭,京伦饭店送外卖……“大企业打亲民牌、特色牌,中小企业靠移动终端网聚目标客户。”中国烹饪协会会长姜俊贤表示,餐饮业两年来转型成效初显:2014年全国餐饮收入2.786万亿元,同比增长9.7%,比上年加快0.7个百分点,终止了“三连降”。今年一季度全国餐饮收入7458亿元,同比增长11.3%。
转变思路,谋求可持续发展。“不能再走砸钱建景点的老路。我们深度开发生态与文化相结合的‘绿色游’,让游客省下开销,留住乡愁。”中信旅游集团副总经理李瑞跃认为,通过创新经营思路、理念和模式成功突围的企业,都进一步夯实了发展根基。
引领新常态,新兴服务业不断深化社会化专业分工,扩大有效供给,形成新增长点。
姑苏之春,来自20个国家的千余家企业参展“第四届中国苏州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交易博览会”。3D打印一扫,4分钟后量身定制的服装就能穿上身;翻开一本精装书,居然是一盏台灯;尚方宝剑原子笔、故宫宫门拉杆箱……创意企业亮出十八般武艺,展会首日就吸引了3万人。
春雨中,位于北京昌平的泰康人寿高端养老社区正在进行最后的园区绿化。今年6月,他们将迎来第一批住户。未来5至8年,泰康人寿将投资1000亿元建设养老社区,而整个保险业未来几年的养老地产投资将超过2000亿元。
“医疗顾问、养老看护等健康产业以及人寿保险、住房反按揭等金融业都迎来巨大发展机遇。”中国海南改革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新兴服务业“串”起的产业链,是活力四射、空间广阔的领域,拉动经济增长潜力可观。据统计,2014年服务业投资超过28万亿元,增长16.8%,投资增速明显超过整体投资的增速,比第二产业高出3.6个百分点。今年首季,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215.9亿美元,同比增长24.1%,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总量的61.9%。
迟福林说,服务业跑出“加速度”,主要是三个因素发挥作用:
政府之手调控得力。“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最大限度依法依规为服务业发展‘松绑’。”十八大以来,国务院陆续出台财税、金融、价格等政策措施支持服务业,使“加速跑”具有可行性。
市场之手推动有力。工业转型升级、居民消费升级以及新型城镇化的需要,使“加速跑”具有必然性。
科技之手牵引给力。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金融、在线医疗、网络教育等快速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助推作用日益显现。今年一季度,全国网上商品和服务零售额7607亿元,同比增长41.3%,增速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了30.7个百分点。“互联网+”使“加速跑”具有主动性。
“服务业的强势增长及其内部结构的不断优化,为经济换挡不失速提供了有力保障。经测算,‘十三五’期间,只要服务业年均增长保持两位数,就能带动经济增长3.8%—4.3%,为7%左右的经济增长奠定重要基础。”迟福林说。
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刺激消费增量提质,加速产业改造升级,打造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服务业的深度开发、广泛融合,为调结构带来新的活力和动力
湖南的中学教师阮非说自己是“岁寒三友”——摄影发烧友、驴友、票友。户外装备、摄影器材、听戏学戏,每年要花去近1/3的收入。“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除了基本生存型、物质型消费,还会追求发展型、享受型消费。”阮非说。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全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张斌指出,近年来居民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文体消费、养老家政消费等新型消费增势明显。生活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满足了居民消费从模仿型排浪式向个性化多样化转变的需求,使消费活力更充分地释放,也刺激了消费增量提质,成为优化经济结构的“驱动器”。
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2万亿元,同比增长12%。居民消费结构持续改善,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占比提高。在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交通通信和医疗保健支出占比分别比上年提高0.6和0.3个百分点。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1.2%,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消费驱动型经济模式初步显现。
生产性服务业与工农业深度融合,嵌入或延伸传统产业链条,凸显“创新驱动”,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加速器”。
深圳朗华供应链服务有限公司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手机原材料供应商展开合作。手机企业只要提供订单,朗华就能帮对方实现全球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配送。“把采购、销售、结算、运输这些‘杂事’交给我们,让企业更专注于提升技术和质量等核心竞争力。”公司副总经理欧阳志军说。
农业经营借力“互联网+”实现转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全程冷链供应系统提升了农产品的品质,电子商务在促进产销衔接、倒逼农业标准化和质量安全可追溯等方面渐显优势。目前,农产品电子商务年交易额已超过500亿元,全国农产品电商平台逾3000家,全国涌现出一批“淘宝县”和“淘宝村”。
服务业的发展,为各地打造特色区域经济提供了历史机遇。
上海自贸试验区成功试点并扩容,粤闽津自贸试验区日前正式挂牌,从南到北矗立起中国服务业扩大开放的样板群。越来越多的地区进一步校准区域功能定位,挖掘服务业发展潜力,打造地方经济“升级版”。
“实践表明,由低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过程,也是工业增加值比重下降、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表明,我国经济正处在向中高端演化的阶段,并将持续这一势头。”张斌说。
新增就业的“蓄水池”
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大众创业的主阵地——服务业占就业比重在2011年首次跃居第一,此后逐年增加,成为让人“有活干,有钱挣”的绝对主力
梧桐开道,青砖铺地,老旧的废弃厂房,时尚的原木装饰。位于温州市区学院中路7号的浙江创意园,是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创意基地,汇集数十家高新文化企业。把 “制造工厂”变为“创意工厂”,年轻学子的创业梦在这里升腾。
园内一角,“温州名购网”工作室内,十几名大学生正在电脑旁紧张忙碌着。创意园企业生产的瓯绣、瓯塑工艺品,红蜻蜓的皮鞋,欧诺的眼镜,都从这里销往全国。
“学生培养要与就业创业接轨。”浙江工贸学院党委书记何向荣介绍,2009年底创意园开园后,学院2010届毕业生一年后就业率达到98.58%,高于浙江高职平均毕业生3.88个百分点;一年后自主创业率为7%,高于浙江高职自主创业率。创业园区成功孵化了362支创业团队,成立52家大学生创业实体,累计提供2.8万人次创业就业岗位。
从服务业获益的不仅有大学生。伴随旅游业快速发展,不少农民在家门口挣起大钱。
“油菜花一开就忙起来了,还得雇几个帮手。”小舟山乡位于浙江丽水,山绿河清田园如画。以前农民只会种田,收入上不去。如今,小舟山乡开发特色农业旅游,仅3月底一个周末,全乡农家乐就接待3000多名游客。
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却在提速,服务业功不可没。人社部数据显示,第三产业占就业比重在2011年首超第一产业,跃居第一,此后逐年增加,现已成吸纳就业的绝对主力。2014年,在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减少的情况下,我国就业总体平稳,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超额完成全年新增就业1000万人的目标。其中,服务业无疑是“让人有活干、有钱挣”的主渠道。
“服务业种类多、领域广,能充分吸纳不同年龄、区域和劳动技能的人口就业。”南开大学经济学教授邱立成认为,随着服务业快速发展,技能型、知识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岗位都将获得快速增长,这对解决农民工、大学生等群体的就业大有裨益。同时,部分服务业的创业门槛相对较低,特别是互联网经济崛起,为人们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创业渠道,这也是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一个重要支点。
从新增市场主体情况看,服务业势头强劲。全国新登记注册企业在第三产业的数量为287.42万户,占新登记注册企业总数的78.72%,服务业增速快、占比高,成为大众创业的主阵地。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截至今年3月底,全国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实有2.6亿人,其中第三产业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增长最快,实有1.8亿人,比2014年底增加677万人。
据测算,过去我国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大约拉动100万人就业;目前GDP增长1个百分点,大约可以拉动170万人就业。这当中,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明显高于制造业。
复旦大学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陆铭教授认为,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制造业的发展使劳动生产率和人民收入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服务业就会获得快速发展的动力,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已在经历这样的转型,服务业将逐步取代制造业,发挥就业“容纳器”“蓄水池”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