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业网7月23日讯 本报讯记者罗昆娅报道中国是否能够在保持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有效地保护其丰富多样的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这是备受国内外广泛关注的问题。日前,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首次利用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大数据”外加陆地遥感卫星“大数据”得出了肯定的回答。
天然林保护工程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是我国本世纪初开始实施的保护森林和生物多样性的重大国家工程,但这两项工程的成效一直缺乏科学的量化评判。近日,昆明动物研究所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组任国鹏博士等与国内外同行一道,利用陆地遥感卫星数据测算了我国大陆地区2000年至2010年间的森林覆盖率和森林丧失率,并首次利用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数字化边界数据,通过协变量匹配和传统的非配对比较两种方法对自然保护区内部和外部的森林丧失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从而对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是否达到了减少森林丧失的目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否有效保护了森林生态系统进行了定量评估。
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陆地区2000年的林地面积为176.5万平方公里,覆盖率为18.7%,其中疏林(树冠盖度40-70%)覆盖率6.4%,森林(树冠盖度大于70%)覆盖率12.3%。从2000年到2010年,我国林地丧失面积约为48万平方公里,年均丧失率2.84%,其中森林丧失12.7万平方公里,年均丧失率1.05%;实施了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的17个省(区/市)的森林年丧失率为0.62%,比未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其他省份低了3.3倍;我国达到甚至超出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预定的项目区森林年丧失率控制在1.1%以内的目标。我国满足评估条件的237个森林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约70%的内部森林丧失率低于外部森林丧失率;满足评估条件的26个省(区/市)中,绝大多数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森林丧失率低于其保护区外的森林丧失率,从而起到了有效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虽然还存在诸多问题,但我国已表现出在保持社会和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能够有效地保护其丰富的森林生态系统和相应的生物多样性。
昆明动物研究所首用“大数据”探森林覆盖率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卓有成效,实施省份比未实施省份森林年丧失率低3.3倍 -
合肥20:59 23.07.2015 林业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