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冬夜仍有人流浪街头 部分人拒不接受救助
一段时间以来,合肥的最低气温已经进入“零下”节奏。虽然政府近年来不断加大救助力度,仍难以避免一些人群流浪在冬夜的街头。
天冷了,他们过得怎么样?为什么他们中的有些人,宁愿挨冻也不愿主动向救助站求助?
走到哪睡到哪,不知回家能干啥
时间:12月22日晚9点 地点:花园街地下通道 人物:小王
蓬头垢面,身躯瘦弱,黄色的外套里穿着几件破毛衣,因为寒冷,两只手不停地往袖子里插……这是12月22日晚上记者在花园街地下通道内看到小王的第一印象。
小王身旁放着一只黄色的蛇皮袋,里面装着些饮料瓶子。他不知道晚上该去哪里过夜,就先在地下通道里坐一会再说。
“你晚上睡在哪儿?天这么冷,一直呆这能行吗?”记者带着一些担心问道。
“走到哪,就睡哪。就像吃饭,也是捡多少废品卖了钱,就吃多少钱的饭。”
小王对记者说,因为没有铺盖,到了冬天他一般要到很晚才会找地方睡觉,在这之前他一般会去一些有灯光的公共场所呆一会,因为他觉得有光的地方会暖和点。
等到很晚的时候,他会去桥下或者找其他流浪汉窝在一起睡,“实在冷得受不住,我也会偷偷跑去ATM机房窝一晚上,但有时那里不让待人。”
30岁的小王说,他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回皖北老家了,“我习惯了这样的流浪生活,一个人无亲无故的,我都不知道回老家能干啥。”至于为什么会出来流浪,小王叹了一口气,之后便选择了沉默。为什么不去救助站?小王苦笑了一下,“捡捡废品也挺好的,反正就是不想去(救助站)。”
昨日凌晨,民警接到报警电话后,将流浪的陈老汉送到救助站
离家出走吃睡难,扛不住就抽口烟
时间:12月22日晚11点 地点:合肥火车站站前广场 人物:陈老汉
12月22日晚上11点,在合肥火车站站前广场附近的地下通道内,记者并未发现流浪者的身影。反倒是在火车站进站口南侧的一个小角落里,看到一名男子将几块塑料板垫在身下,缩进一个破旧被窝里。但躺下才一会,男子又坐起来点燃了一支烟,“太冷了,吸支烟能让自己好受一些。”
这是一位老人,他说自己姓陈,今年69岁,来自宿州市大店镇。与常年流浪在外的流浪者不同的是,陈大爷膝下有子女,儿子在外打工,老伴还健在,“我和老伴赌气,家里的负担太重了,我实在有些受不了,这才出来的,有好些天了。”
陈老汉告诉记者,出来的时候身上没带什么钱,白天就乞讨要饭吃,实在饿极了,也会去一些小餐馆外蹲着,看到客人吃饭走后,就赶紧拿塑料袋去倒剩饭菜。吃的问题算是解决了,可到了晚上,虽然有一床被子,但席地而卧还是让年迈的陈老汉吃不消,他驱除寒冷的方式就是随身带着的香烟,“平时我也舍不得抽,冷得厉害了才点上一支。”
有热心人发现了陈老汉,拨打报警电话求助。“老人家你怎么睡在这里,我送你去救助站好不好?”很快一位民警便赶到现场,开始劝老人家。
“救助站是啥?我待在这里就行。”眼见陈老汉有些固执,民警和一些热心人不停地劝导他,半个多小时后,陈老汉才同意去救助站,收拾东西上了警车。
棉被床单都是好心人送的
时间:12月23日0:30 地点:五里墩立交桥下通道 人物:老魏
“阿嚏”“阿嚏”,记者来到五里墩立交桥下的非机动车通道,刚走进东侧通道就听到这样的声音。走到空荡荡的通道中间,才发现一名男子戴着帽子、盖着被子睡在地上。此时,合肥气温已低至1℃。
和记者聊天时,男子自我介绍起来,他姓魏,今年48岁,来自江苏省徐州市,一直单身。“父母已经去世了,虽然有兄弟,但基本上各过各的,谁也不管谁。”老魏对记者说,他来合肥流浪已经一个多月了,之前因为在车上被盗,身份证和仅有的几百块钱都被偷了,现在只能半打零工半乞讨。
“出来的时候,除了身上穿的和几件换洗的衣物,基本没啥东西,现在盖着的棉被和床单都是好心人送给我的。”老魏说,合肥市救助站他倒是去过一次,可是不能老待在那里,他还要打零工赚钱。而救助站会劝他回家,可是像他这种情况,回去后也没人管,还不如继续在外流浪。
感觉去救助站会被看不起
时间:12月23日1:40 地点:飞凤街地下通道 人物:老任
通道内一名男子穿着衣服躺在地上,仅用两只薄薄的蛇皮袋垫在身下,身上和头部裹着塑料布。在男子身旁有一盒方便面,旁边还放着多个空饮料瓶,还有不少馒头。
经过简单的交流,记者了解到,眼前这名男子姓任,来自蒙城县,今年50岁,饮料瓶都是他捡的,而那些馒头是好心人送的。
“每个人都有难言之隐,要是有钱,我也不会睡在这种地方。”对于为何要出来流浪,老任始终不愿透露原因。他对记者说,晚上睡觉他不敢脱衣服,这些塑料布是他从老家带来的,虽然简单了些,但能起到一些保暖效果。
老任说,他并不是要长期在外流浪,而且去救助站感觉会被人看不起。再说他也不会饿死街头,可能他运气比较好,经常能遇到一些好心人,有时还能吃到别人施舍的热饭。
记者从合肥市救助站了解到,随着城市区域扩大,流浪人群也在增加,今年该站就接收了近7000人。救助站负责人表示,流浪人群中极少有人愿意到救助站,他们宁愿露宿街头,也不想被送回家。对此,救助站工作人员在冬天就上街巡逻,为流浪人群送去棉衣棉被等生活物品。
流浪者数量逐年增加
记者从合肥市救助站了解到,近年来,随着城市区域扩大,流动人口增加,流浪者人数也在逐年增加。数据显示,合肥市救助站2003年接收流浪人员1000人,2012年这个数字增加到5600人,2013年为6000人,而今年已接近7000人。
“这个数据并不是合肥市所有流浪人员数据,而是主城区的,因为合肥市救助站只接收主城区流浪人员。”合肥市救助站负责人王军告诉记者,从近三年的统计数据看,这些流浪人群中未成年人占比近3%,“这部分人主要是离家出走的,警方找到后送到救助站。”
王军介绍,被送到或者主动到救助站的流浪人群,主要是被偷、被抢、被骗、被拐以及投亲不遇、讨薪未果的人,此外还有智障人群。
宁愿流浪不进救助站
“除了公安、城管送来的和智障没有行为能力的人,剩下的流浪人员极少愿意到救助站。”王军说,正是这个原因,救助站工作人员才上街巡逻,走进涵洞、桥头、车站,为流浪人员送去棉衣棉被棉鞋以及方便面、矿泉水等生活物品。合肥市救助站“寒冬送温暖”活动于11月20日启动至今,已为180多人送去了“温暖”。
王军告诉记者,出来流浪的人通常都有难言之隐,如果来到救助站,按照规定最多只能待10天,之后就要被送回家。“他们就是不想在家待才出来的,你把他送回去,人家肯定不愿意。”王军说,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流浪人员觉得不自由,“他们在外流浪非常自由,通常我们劝他们到救助站都劝不了,没人愿意来。”
“当然,也有极少主动要进救助站的,这样的人往往是生病了,或者实在活不下去了才来求助。”王军说。
相关新闻
救助站最近每天接收30多人
王军表示,合肥市救助站今年还创新了救助流浪人员的办法,建立四级救助网络。所谓四级救助网络,就是在市、区、街道和社居委都有救助点。“尤其是街道和社居委,要有临时救助点,并配备衣物、人员、方便面、开水等。”王军说,由于基层对流浪人员行踪掌握得更为具体,所以救助也更为及时。
除了设有更多的救助点,合肥市救助站还印制了防水的救助联系卡。“巡逻的时候发现流浪人员,但他们又不愿意回家,就留下救助联系卡,有什么困难,他们可以及时跟我们联系。”王军说,救助联系卡上有合肥市救助站24小时救助电话,以及该站的地址和公交路线。
王军告诉记者,一个月来,除了工作人员上街巡逻发现的180多名流浪者外,由公安、城管送来的流浪人员平均每天有3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