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9地降雪量创55年来新纪录 寒潮过程已达“最强等级”
“断崖式”式降温,积雪最厚达20厘米。记者获悉,刚刚过去的这场暴雪 天气 打破了我省多项气象史的纪录,如八地打破55年来同期低温纪录,九地降雪量创55年来同期新高,初雪日偏早近一个月,寒潮过程已经达到“最强等级”,进我省气象史“前五强”。省气候中心专家分析称,这场寒潮暴雪天气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跟“拉尼娜”也有相关性。
我省八地低温创1961年以来同期新低
根据省气候中心的统计,11月21日夜起,我省出现一次较强寒潮天气过程。全省平均气温由21日的14.6℃下降至23日的-0.6℃,48小时降幅竟然达到了15.2℃;平均最低气温由12.9℃降至-1.5℃,平均最高气温由16.6℃降至2.1℃。
其中,24日早晨极端最低气温为:沿淮淮北大部和大别山区局部-11.6℃(阜南)~-6.0℃,江淮之间-6.0℃~-2.0℃;沿江江南 -2.0℃~2.1℃。与常年相比,阜南(-11.6℃)、五河(-11.1℃)、凤阳(-10.5℃)、阜阳(-9.6℃)、蚌埠(-9.6℃)、寿县(-7.4℃)、金寨(-5.2℃)和六安(-5.4℃)八个地区的超低温都创造了1961年我省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历史11月同期新低。
全省寒潮过程已达“最强等级”
据统计,22日~23日这次全省性寒潮过程已经达到“最强等级”,在我省气象史上完全可以排进“前五强”。与历史典型寒潮过程相比,仅1966年、1972年、1987年和2009年达最强等级。
伴随此次强降温过程,我省由南向北出现大范围降雪天气,雪量很大。据统计,大别山区北部、江淮之间中部和沿江江南中东部22日~23日雨雪量超过10毫米,其中江南局部超过25毫米,最大宁国石柱景区57.7毫米。
初雪偏早近一个月
这场雪不但下得大,而且下得够早。本次降雪初日集中在22日和23日,较常年偏早14~26天;积雪初日为23日,较常年偏早28~50天,降雪和积雪初日均为2010年以来最早。全省共有53个市县出现积雪, 合肥 以北共有12个市县最大积雪深度超过10厘米,主要集中在淮北北部、沿淮及江淮之间北部,蚌埠(20厘米)、阜南(19厘米)、凤台(15厘米)、长丰(15厘米)、定远(15厘米)、明光(14厘米)、砀山(13厘米)、淮南(13厘米)、萧县(10厘米)等9个市县创1961年以来11月同期新高。
省气候中心专家分析称,此次寒潮天气过程带来的低温雨雪天气,给交通运输、农业生产及人民 生活 等方面都带来了不利影响。
“断崖式”降温背后有“拉尼娜”在作怪
“小雪”节气突然“断崖式降温”,加上大风暴雪,一夕之间让江淮大地跌入“冰窖”……寒冬为何突然来袭?气象专家认为这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直接因素是来自高纬度地区的“超强冷空气”席卷我国,但是更大范围来看,跟“拉尼娜”现象也是有所相关的。
拉尼娜现象对中国气候影响之一就是让冬季出现更多低温和雨雪,比如我们熟知的2008年雪灾;此外还可能会出现一些极端天气现象。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统计, “拉尼娜年”我国有七成几率冬季气温会偏低,尤其是西南、华南、江南等地区。因此我省今年出现“冷冬”的可能性有所提高。不过这也只是意味着概率的增高,不是绝对。
除了低温,有消息称“拉尼娜”跟雾霾天气也有关。对此气象专家解释称,雾霾的形成首先跟空气污染的情况相关,如果空气质量很好,就算多雾也未必有霾。如果空气质量不佳,那么静稳无风的天气会有利于霾的形成。一般在我国冬季,如果东亚冬季风偏强、冷空气活动明显,可能会减弱雾霾的形成。不过随着气候变化的复杂加剧,目前气象学界也认为两者的相关性在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