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留守儿童期盼更多关爱
每逢暑假,城市里的孩子们大多能在父母的呵护下,享受着丰富快乐的假期生活,有的参加各种文体娱乐活动,有的与家人一起外出旅游。然而,对于许多同龄的农村留守儿童来说,他们的暑假生活并没有那么丰富多彩,父母远在外地打工,有的如“候鸟”一样奔向四方,有的只能与爷爷奶奶相伴。日前,记者来到含山县走访了部分留守儿童,一起去分享他们假期的期盼与梦想。
让留守儿童暑期不孤单
7月22日下午,记者走进陶厂镇顾庄村,村里的小道上看不见人。两边多数都是装修一新的小楼,可胡传琳的家还是平房。胡传琳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属于典型的留守儿童。家里客厅的墙壁上贴满了奖状,“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几乎每学期都能拿到。学习优秀、懂事乖巧是奶奶余迪兰对胡传琳的评价。
胡传琳少言寡语,十分羞涩。奶奶告诉记者,每天早上两人四五点钟就起床,奶奶打扫卫生,孙女写作业,上午同村的刘梦瑶姐弟俩会过来一起玩玩。村里多数的小伙伴都去外地与父母团聚了,留下来的孩子只有他们3人,暑假显得很孤单,除了玩些简单的游戏,看电视机里的动画片成了他们生活的重要内容。
含山县妇联副主席周昌英告诉记者,含山县有儿童6万多名,其中留守儿童超过2万名,约占33%。放暑假后,约有六、七成的留守儿童去了父母身边,留下来的孩子就更加孤独,因为连平时玩的小伙伴都很少。如何让这些留守儿童不孤单,将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
胡传琳的堂姐和堂弟平时也和她一样,由奶奶照顾,但两人一放暑假,一个去了北京,一个去了西安。胡传琳说起在北京做早点的父母时,眼泪就在眼眶里打转。奶奶说,她父母今年才去北京,没有条件接她去,走亲戚成了她暑期最开心的事。现在她最盼望的是开学,开学小伙伴们都回来了,就能一起去她家里写作业、打羽毛球、做游戏。
含山县妇联主席吕修年说,由于农村的孩子们居住比较分散,不少地方缺少供孩子暑期玩乐的文化娱乐设施。近年来,县妇联争取13万元资金,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活动室基础设施建设,把各乡镇的留守儿童活动室建成了功能齐全的儿童乐园。对于偏远山区的留守儿童,只能依托村委会、农家书屋等,建立留守儿童活动站,定期把活动室的图书和体育器材送到各村。各活动室还与学校留守儿童之家互动对接,实现留守儿童信息档案共享、图书和体育器材共享,共同举办一些活动,使活动室成为留守儿童的暑期乐园。
7月24日上午,环峰镇留守儿童活动室内热闹非常,县妇联、文化馆在这里开展“快乐留守一路同行”——暑期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县供电局、交警大队的工作人员和环峰三小的老师们,给留守儿童们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用电安全、交通安全及防溺水等安全知识教育课。省级传承人周昌发和民间艺人金成自、刁筠枝等,为留守儿童们开展了“含山民间扎彩”和“含山吹糖人”等非遗手工制作课。在巾帼志愿者、“爱心妈妈”们的配合下,52名留守儿童一边学习,一边动手扎制小动物,拿着形态栩栩如生、好看又好吃的各色糖人,高兴极了。
“小候鸟”与父母幸福团聚
陶厂镇的关镇小学留守儿童众多,不少孩子的父母都在北京卖早点。3年前,县妇联和关镇小学就开始组织孩子进京与父母团聚。
6月29日晚,95名留守小学生和40名护送孩子的监护人,从关镇小学坐客车到巢湖火车站,然后乘火车至北京,进京与孩子父母亲团聚。当晚,这些留守小学生们在学校提前清点人数,经过安全知识授课后,拿上车票,分乘4辆大巴车出发,按照预定的方案到达巢湖火车站,通过专门开辟的绿色通道,登上K1110次火车,前往北京。这次活动由含山县妇联、关工委、交警大队、关镇小学等多家单位联合组织开展,多名志愿者积极参与。
吕修年告诉记者,这次巢湖火车站专门安排一节车厢,护送的爷爷奶奶们拎着大包小包,还有位爷爷身上挂着手里拎着,最后连5岁的小孙女也拎了一坛子泡蒜头,妇联的同志赶紧帮忙拿了过来。
关镇小学校长季道祥说,留守儿童最欠缺的就是父母的关爱,为此学校想方设法弥补,送孩子暑期进京团聚就是其中一项。很多父母反映,留守儿童不愿意接他们的电话。学校一调查,原来老师遇到孩子成绩掉队或者做了错事就会告诉家长,而家长就会打回电话训斥,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愿意接电话了。这两年来,该校实行报喜不报忧,孩子有了进步才短信告诉家长,家长喜笑颜开,学生也愿意与父母交流了。学校还利用网络,每周选择一个班级上公共课,拍成视频传给家长看。孩子遇到困难,老师帮着解决。有些孩子不愿意直接和老师谈,就给老师写信写纸条,用这样的形式,把心里的烦恼告诉老师,老师再想办法帮忙解决。有时候,看着孩子们写的字条,老师都感动得掉泪。他们半年多没有见到爸爸妈妈了,这个暑假终于可以跟爸爸妈妈团聚一次。
大家共同关爱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父母在外务工,爷爷奶奶只能管孩子们吃饱,至于学习、思想教育基本管不上,我们尽量把这个缺口补起来,也算是做一个尝试。 ”县教育局基教股的刘股长说。
临近暑假,各中小学就发出了“致留守儿童的一封信”,开办了由爷爷奶奶和孩子共同参加的安全教育课,给每个留守儿童的父母发送安全教育提示短信,学校教师和学生干部帮助留守儿童科学安排假期生活,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准确掌握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等情况,防止儿童开展游泳、爬山等涉险活动,确保儿童暑期安全。7月中上旬,含山县安排两位教师一组,分区分片走访全县的学生家庭,目前已全部走访完毕。
“放假前,老师给我们布置了暑假作业,要求每天学习1个小时以上,还让我看书、看教育频道节目,写观后感,村里的池塘坚决不去。”胡传琳说。
在姚庙乡石婆大欧村,留守儿童之家设在83岁高龄的退休老教师欧澄裁家中。“你有家,我有家,还有一个特殊的家,同看书报同学习,都是留守小娃娃。”朗朗上口的童谣是老人近年来创作的几百首中的一篇,老人创作童谣的初衷是呼吁在外打工的父母、社会各界都来关注这些留守儿童。
早在10年前,村里的中小学生们一放学就来到欧老家中,写作业、唱歌谣,讲故事、做游戏。“这3年来,农村的学生人数急剧下降,村附近的一所小学变成了教学点,目前只有2个学生。”而来老人家里学习玩耍的小学生也由原来的30多人减少到目前的10多人。对此,欧宗涛老师也深有体会,他告诉记者:“一些城市取消了民工子女入学借读费后,不少孩子就随父母去城里读书了。还有一些家长在县城买房,孩子也随之转到县城就读。”他所在的乡中心学校3年前大约还有上千名学生,目前只剩下600多名了。
周昌英告诉记者,留守儿童之家有电话、电视、电脑、儿童读物等一应俱全,留守儿童可以在这里分享知识和快乐。同时,妇联和学校还组织了“爱心妈妈”、“代理家长”和大学生志愿者等社会爱心人士,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定期为他们进行学习辅导、生活帮助和心理抚慰,教留守儿童唱歌跳舞,陪留守儿童跳皮筋、玩老鹰捉小鸡等游戏。
7月12日,安徽农业大学的9名大学生冒着大雨走进昭关中心学校,大学生们给每一个留守儿童发放小礼品,手把手地教他们绘画。一天时间,孩子们完成了两件作品,一件画在素描纸上,一件画在白衬衫上。当他们穿上自己亲手绘制的衬衫时,个个露出了笑脸。
冯旭是含山助残志愿队的队长,他告诉记者,志愿队超过130人。县里有16周岁以下的残疾少年儿童476人,60%以上属于留守儿童,这些儿童更需要关爱。7月6日,志愿者们和县残联康复中心的孩子们一起包了上千个饺子。7月13日,志愿者开展“走亲戚”活动,20多名助残志愿者分别走进特困残疾儿童家中,与他们闲话家常,了解他们的生活所需,并给他们留下了结对联系卡,与他们结成“亲戚”。“7月27日,省里有演艺团体来县里演出,我们已经订购了几十张票,到时陪同这些残疾孩子去看演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留守儿童就不会孤单。”
(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沈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