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创新”打造开发区民生“新样本”

11.12.2015  17:04

崭新的小区、整洁的环境、现代化的配套设施、漂亮的景观装饰……在合肥经开区天门湖公租房,居住着4000多名产业蓝领工人。对于这些收入相对不高的蓝领工人来说,只需提交一份入住申请,缴纳少量的租金,便可实现“拎包入住”,享有“”的快乐。这样的公租房(廉租房)在安徽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建有32个,拥有1.6万余套房间。

产业工人只是该区切身感受到民生幸福的群体之一。

有着“安徽省工业第一区”美誉的合肥经开区,在面临现代工业具备雄厚基础的新阶段,利用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产城融合,以“智慧+创新”催动民生保障升级,让普通百姓更好地享受改革开放红利,收到良好成效。

效率翻倍,城市管理数字化

每天清晨一上班,合肥经开区城市管理执法队员何传全就拿出手机,打开“执法通”软件,看看今天有哪些事情等着处理。自从“数字化城管”运行以来,他的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何传全说,自从今年1月份全区实施“数字化城管”以后,大家都是按照“执法通”的“指令”去工作,每天该做的事情会按照紧急程度自动排列,目标明确,条理清楚,发现一件、处理一件、上报一件。

城市管理是各个地方都感到“头痛”的工作。城市管理数字化,以信息化手段和移动通信技术手段来处理、分析和管理城市,建立了全民参与的网格化城市管理体制。每天采集员采集、市民举报、媒体曝光等多渠道收集城市管理问题,由数字管理平台统一受理,再通过“执法通”按网格派发到各相关部门第一责任人,事情处理后再通过“执法通”进行信息反馈,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和管理水平。

在经开区“数字化城管”统一指挥大厅内,一般的事项处理流程分为6步,分别是信息上报、平台受理、任务派遣、任务处置、处置反馈、核查结案。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过去城市管理的日常问题,通常要经过队员巡查、材料上报、立案、任务分派等多个环节,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而通过“数字化城管”这个平台,从发现问题到一线队员出动等环节全部在“线上”进行,效率几乎是过去的一倍以上。

距离消除,公共服务信息化

家住合肥经开区芙蓉社区的张海山老人今年88岁,老伴徐兰英老人今年也已85岁,两位老人一辈子无儿无女,如今老俩口经常一个“按键”,就把送餐、清洁、陪伴等居家养老服务“”上门。

合肥经开区积极尝试“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在全区设立居家养老社区呼叫平台,可同时为70000名老人提供日常服务以及救援、救助等帮扶。该平台包含“老人”、“民政工作部门”、“社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四个角色,通过专用网络建立高效联动机制,老人们通过拨打居家养老服务热线,提出服务需求,工作人员就会立即根据老人所在区域,联系相应的服务站点,为老人安排相应服务。服务中心还会再24小时内对老人进行服务回访,了解服务满意度、意见及建议,切实做好服务工作。

“互联网+养老”只是该区倾力打造信息化政府,逐步实行信息化的社会服务的缩影。随着社会发展趋势愈加信息化,该区正在建设社会管理服务统一信息平台,将全区71项社会管理服务业务事项纳入平台统一受理办理,并下沉到社区,最大限度方便居民群主,让社区生活更方便、更舒心。同时在履行政务职能方面,设立覆盖全区各工作部门的统一电子政务协同办公系统,通过网络化信息流处理,实现了“无纸化、一体化、无址化”办公,提高了办公效率和政务服务水平。

“通过信息化途径,实现公共服务全人群覆盖、全天候受理和“一站式”办理目标,这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合肥经开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孙超说。

局限突破,民生保障特色化

当初拆迁后房子住着还可以,现在家里人口增加了,房子就不够住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合肥经开区早期被征地农民反应了一个实际而又普遍的问题。

最初该区的安置标准是人均20平方米,现在合肥市的新标准是人均45平方米。安居始终是民生之根本,对此经开区在不违背全市统一政策的前提下,积极尝试一些新办法。2014年,该区投入真金白银开建“解困房”,由区里承担差价费用,以低于成本价的形式向群众分配,至今已向群众分配解困房1700多套。

家住该区锦绣社区的卫大爷因病两次住院,共花去医疗费4万多元。他在报销城镇居民医保60%医疗费的基础上,享受了被征地农民医疗保险政策,再报销剩余费用的70%;加上城乡医疗救助和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卫大爷两次住院几乎没掏腰包。

早在2006年,合肥经开区就为被征地农民建有“小医保”。在当时国家宏观医保体系尚未健全的前提下,实现了被征地农民“医保”全覆盖,随着国家宏观医保体系的健全,经开区财政又为全体被征地农民免费参加城镇居民医保买单,同时保留原有的“小医保”,被征地农民可以享受“双重医疗报销”。今年,经开区又出台了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区内患病困难群众最多可享受“四重”报销,最高可获得95%以上的医疗费用“减免”。

作为经济园区,合肥经开区还巧妙规避自身局限,走特色化社会事业之路,最大限度惠及民生。2012年9月,安徽省首个公建民营幼儿园在合肥经开区成立,采取“零租金供房,低价格招生,财政资金补助”模式,对外公开招标,以零租金形式引进优质幼教资源入驻,政府核定招生价格,对后期运行给予政府财政补助,以此来保证优质幼教资源“引得进,留得住”。近年来,更是通过外部引优、内部提升,先后建成市级素质教育示范校6所,市级特色学校7所,市级第一批新优质学校2所。此外,坚持“小政府,大社会”,不直接举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而是引进医疗资源,政府购买服务,采用“医联体”(医疗联合体)的形式,由区里供给基层卫生机构用房,区财政财政扶持,先后引进多家省市综合性医院在所有社区建立卫生服务中心,建成比较完备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同时引进1家三甲综合医院和2家专科医院,满足了社区居民的公共卫生需求,为群众构筑起“生命防护线”。

活力迸发,服务管理项目化

在合肥经开区,“金育工程”项目可谓家喻户晓。实行该项目后,该区凡女方年满34周岁准备怀孕的常住户籍人口,均可免费享受一份特别的礼物——“金育”大礼包,包括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金孕无忧”保健服务、产后“金牌随访”服务、“金育”社区公益课程和“金育”指导手册及丛书一套。

为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管理服务新形式和新途径,该区对人口服务、社会救助、就业创业等服务管理实行项目化运作,不断满足居民群众的服务需求。

据该区锦绣社区党委书记刘自强介绍,实行项目化管理,即参照经济项目管理方式,由各社区根据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居民服务需求实际,每年初研究确定至少1个以上社区工作创新项目,按照项目工作机制进行推进,围绕既定的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建立健全严格的目标责任制、督查推进制,形成层层传递压力、级级分解任务、人人承担责任的格局,确保各项管理服务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通过项目化管理,有效整合社区资源,创建工作名牌项目,从而做到实施一个项目、解决一个难题、推出一个典型、总结一个经验,为辖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刘自强说,目前社区正在深化实施便民惠民工程、教育益民工程、文化乐民工程、稳定安民工程、环境怡民工程“五项工程”,“爱心储蓄银行”、“青春健康教育俱乐部”、“社区之约——亲子阅读营”、“星火志愿者服务”等一批特色服务项目释放活力,夯实了基层服务基础,改进了服务方式,有效了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中国梦,归根结底就是人民的幸福梦、民生梦。在改善民生、服务群众的道路上,合肥经开区坚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上报单位:中国社会报安徽记者站

信息作者:苏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