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城西桥是去是留待最后抉择 专家呼吁保护文物
古桥的去留牵动很多居民的心。(资料图片)
日前,本报刊发《“三国古桥”要没了,千年记忆放哪儿》一文,讲述了合肥市保文物城西桥可能因水利工程而被拆除一事。报道引起省市文物部门高度重视,昨日上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出工作人员,到城西桥进行现场调查。调查报告供决策部门最后抉择“三国古桥”之去留。
施工方案曾经变更
城西桥位于合肥高新区长宁社区城西桥村,2011年,城西桥被合肥市政府确定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城西桥始建于三国时期,后来经过维修、建设,现在的风格是清代时期的,是合肥市目前为止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古代石桥。它的价值很大,对我们研究桥梁发展史有很重要的作用。”合肥市文物管理处副处长路文举告诉记者。
昨日,记者看到了一份最新的引江济淮线路图,在这份方案中,城西桥确实包含在了建设工程范围内。“看到你们的报道后,我们挺惊讶的。之前我们也来现场调查过,所知道的设计图纸上是绕过城西桥施工的。”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有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设计部门之前提供给他们的方案,还显示古桥并不在拆除范围内。
专家呼吁保护文物
“听说施工规划有变,研究所拿到了新的图纸,我今早刚从六安工作现场赶过来,再次进行现场调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这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次调查回去会向省文物局提交一份调查报告,为有关部门最后决策提供参考。是抢救性发掘还是进行原址保护,都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我们还是希望以保护为主,最好是原址保护。”
“城西桥是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理应进行保护。”中国科大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博士生导师张居中教授表示。他曾经参与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的文物保护工作,遇到过很多类似的文物保护难题。对于那些文物,最后是怎么处理的呢?
“比如三峡的白鹤梁题记,没办法移,只能原地保护,所以国家花费了大量的经费,在那里搞了一个地下博物馆。钱,可以再挣,但如果文物彻底破坏了,它就永远不存在了。”张居中说。
工程选址应该尽可能避开文物
合肥市文物管理处副处长汪伟介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十条,建设工程选址应当尽可能避开不可移动文物;因特殊情况不能避开的,对文物保护单位应当尽可能实施原址保护。无法实施原址保护,必须迁移异地保护或者拆除的,应当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
合肥工程项目多次为文物让路
据介绍,几年前,合肥市将合肥南货场和物资中心库搬迁至合肥北站,在合肥北站新建综合性货场和物资中心库。当时环评报告显示,该工程永久征地进入了合肥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大古堆遗址的保护范围,如不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工程开挖将破坏其文化层,造成文化资源的损失。最后,工程为遗址进行避让,附近一条计划建40米宽的道路,最后也压缩为16米宽。
2012年,合肥市重点项目之一的泗水路建设,初期方案横穿徐大墩遗址。据了解,徐大墩遗址虽然没有进入到合肥市保行列,但却是合肥现存不多的商周时期的古文化遗址,是合肥早期先民居住的聚落遗址。最后,泗水路全面停止施工,改变了线路,绕开了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