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2016年7月10日头版报道我省组团式医疗援藏工作综述

11.07.2016  12:06

 

雅砻河畔的真情守护

——安徽省组团式医疗援藏工作综述


        在美丽的雅砻河畔,活跃着一群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他们克服强烈的高原反应,跨越千山万水,来到雪域高原。他们以高超的医术、高尚的医德,为各族群众解除病痛,送去健康,赢得了各族群众的广泛好评。


        他们就是安徽省组团式援藏医疗工作队。


        2015年8月以来,山南市人民医院在安徽组团式援藏医疗队的无私帮助下,医德医术明显提升,前来就医的病人明显增加。全年住院病人比上年增加千余人,年门诊量突破11万人次。


        “2016年前4个月,市人民医院的日门诊量达到了550人次,即便周末的无假日门诊量也能达到200余人,这是前所未有的突破。”市人民医院院长陈伟说。


        新模式注入新活力


        2015年8月21日,首批安徽组团式援藏医疗专家进驻山南市人民医院。自此,组团式医疗援藏正式起航,并在雅砻河畔生根开花结果。


        “组团式医疗援藏伊始,我们从省立医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及各市派出300余名医疗专家支援山南。”安徽省第五批援藏工作总领队、山南市委副书记张明说。


        “在选拔人才时,我们充分考虑医护人员的职称、经验及具体需求,采取自愿报名的形式,将一批专家级的精兵强将派驻山南。今后每年安徽省都将派出不少于30名医生。”张明介绍说。


        “不仅如此,安徽省每年还派出20余名短期技术人员进行为期半年的支援错那、措美、浪卡子、洛扎4县行动,并将派出5-7人组成的医疗小分队,采取点对点援助。‘十三五’期间,安徽省将拿出1亿元资金支持组团式医疗援藏,仅今年就安排资金3000万元。”张明告诉记者。


        新理念带来新变化


        安徽省组团式援藏医疗工作队进驻山南各医院后,专家们风尘仆仆,不顾高原反应带来的不适,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培训、讲课、开展教学查房、领台手术、手把手带教……细致入微的“传帮带”中,专家们充分利用精湛的医术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帮助受援科室不断完善和规范疾病的检查、诊断、治疗、术后功能锻炼等各项诊疗行为,进一步强化了受援科室医护人员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了诊疗水平和医疗风险的防范意识;积极帮助受援科室开展新技术、新项目,促进急危重症、疑难杂症救治水平的提高。


        “我们的目的是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不仅要在医疗知识和技术上对山南给予支持,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山南各级医院的内涵建设,如医院管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始终是我们援藏的三项基本任务。”安徽省组团式医疗援藏领队、山南市人民医院副院长虞德才说。


        针对全市县级医院在管理上存在的各类问题,组团式援藏专家与各级医院领导沟通对接,在原有各项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相继建立健全创新推行了一系列制度,如医院岗位责任、医疗质量控制体系、临床诊疗护理常规、临床技术操作规程等管理制度,首次推行护士长竞聘上岗制度,推行科主任、护士长、科秘书、临床科室间沟通协调、临床与医技科室间沟通协调等工作例会制度,坚持每月医疗业务和行政管理大查房制度……


        鉴于山南市各级医院人才短缺的情况,组团式医疗援藏团队结合各级医院实际,因时因地制宜,开展“一对一、多对一”、“师带徒”等方式,对骨干人员进行在岗培养,同时将山南当地医疗人员送到安徽进行培训,以‘双向培训’形式拉动山南医疗水平的整体提升。


        新机遇催生新作风


        为了更好地发挥援藏专家的技术优势,使广大患者能够得到更多更好的就诊机会,专家们每一次坐诊都尽量多接诊病人,经常不能按时下班。上门诊期间,他们带领受援科室医师共同接诊,认真、细心地对待每一位患者,对疑难重症进行详尽的讲解。无论是节假日还是深夜,只要有危重病人需要抢救,总是随叫随到。援藏专家用高尚的医德、严谨的作风和精湛的医术赢得了患者和医务人员的一致好评。


        8个月来,安徽省组团式医疗援藏专家已经将山南当成了自己的家,把各族群众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人才匮乏一度令我们医院陷入发展困境,在上级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迎来了组团式援藏医疗专家们。专家们几乎放弃了休息时间,一心扑在帮扶工作上,给医院注入了新鲜血液。全体医护人员也非常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把专家们当做良师益友,抓住一切学习机会,学先进经验、高超医术、高尚医德。”洛扎县人民医院负责人说。


        “我们将以组团式医疗援藏工作为契机,协助地区人民医院创三甲,培养本地医疗人才骨干,逐步完成从‘输血型’到‘造血型’援藏方式的转变,用实际行动架起民族团结的连心桥。”张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