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马鞍山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文化旅游品位要求的提升,马鞍山市近年来在实施现有A级景区提档升级工程同时,更加注重文化和人文内涵的挖掘,推动文化创意、文化创新策划和旅游整体环境的深度融合,使旅游环境处处有创意、景景显文化,使游客在旅游中提升了精神和心灵的体验和感受,更成为马鞍山市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新引擎。
文旅融合 尽显马鞍山魅力
从李白的《望天门山》、刘禹锡的《陋室铭》,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翻开中小学课本,一篇篇耳熟能详的优美诗文都与马鞍山的山水密不可分。结合当前大中小学生研学旅游的火热趋势,该市积极策划和推进融旅游、文化、教育为一体的“课本上的马鞍山”主题产品。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设计了不同的研学线路和研学内容,建立了完整的研学旅行体系,并面向周边城市乃至全国大中小学生开展“跟着课本游马鞍山”活动。自2013年推出“课本上的马鞍山”研学旅行产品以来,已接待来马鞍山研学旅行的中小学生达十多万人次。
节庆是独特的地域文化、城市文化和民俗风情最集中的表现,当节庆与文化旅游融合,便形成了新的经济和文化载体——文化旅游节庆。一年一度的马鞍山中国李白诗歌节更是一次文化盛宴。全市的十个乡村旅游示范村正在把自然、民族文化和农耕文化融入旅游文化中,丰富旅游内涵,增强乡村旅游的发展活力。各县区根据自己的资源特色和产品优势推出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节庆活动,例如和县农业嘉年华、当涂桃花节、滨江户外帐篷音乐节、濮塘吃货节等。
这些新奇时尚的乡村旅游活动,不但满足了人们不断增长的休闲需求,而且引发了新一轮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浪潮,从而使该市的乡村旅游成功转型升级,成为全市文化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拳头产品。
寻踪之旅 一次融合的示范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一片孤帆日边来。”正是李白这首诗,让美丽的马鞍山蜚声海内外,让海内外无数诗歌爱好者追寻诗仙的足迹,邂逅诗仙钟情的山山水水,一了与诗仙穿越千年的情缘。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该市从1989年开始,已连续举办了27届李白诗歌文化节。“马鞍山人民对中国李白诗歌文化研究甚至中国古代的诗歌文化研究的贡献不可估量,没有马鞍山人民的支持和帮助,我们对李白的研究不可能有这样的辉煌。” 南京师范大学博导、中国韵文学会会长钟振振说。
作为第27届马鞍山中国李白诗歌节的重头戏之一--“诗仙寻踪之旅”,是马鞍山第一次以 “寻踪之旅”赋予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一个新的灵性及维度。钟振振称之为“一次精神文化的朝圣之旅。”
诗城采石矶头、宣城敬亭山上、池州秋浦河中,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凭吊诗魂,击节吟唱,在寻访中娓娓地叙述李白的诗意人生。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李白研究会学术委员汤华泉说:“李白是伟大的诗人,也是伟大的旅游家,在各地写作的诗文中数量以安徽为第一,尤其以皖南为多,所到之处都留下他的赋咏。这是一宗极为宝贵的旅游财富、有必要加以研究和整合,马鞍山市在这方面走在了前面。” 四川江油李白纪念馆馆长郭兴隆认为,马鞍山对李白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视和发展值得江油学习,也希望今后能与马鞍山有更多的交流与合作。
“文化旅游+” 融合发展新模式
文化旅游业具备像互联网一样的强大渗透力和提升力,能渗透到各行业并与各行业融合发展,进而在拓展自身发展空间的同时,催生各种新业态、提升各行各业。因此,该市把文化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积极探索推动文化旅游加国家重大战略、加新生活方式融合发展,力争在“文化旅游+互联网”、“文化旅游+交通”、“文化旅游+美好乡村建设”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让“文化旅游+”成为该市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成为该市文化旅游发展的新模式。
文化旅游+互联网,通过信息化手段开展旅游营销,打造该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马鞍山文化e点通和诗歌之城微信公众号,启动了马鞍山市公共数字文化社区试点工程。
文化旅游+交通,打造高铁时代旅游升级版。在马鞍山高铁站谋划建设市旅游集散中心。借鉴黄山、桐乡等市高铁旅游集散中心建设经验,谋划市旅游集散中心建设。集散中心包括商品展示销售区、智慧旅游展示区、旅游接待服务区、文化旅游信息发布区,中心建设工作正在紧锣密鼓推进。加强旅游标识标牌建设,在马鞍山高铁沿线建设一批旅游宣传标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