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荷华侨总会现任会长: 潘世锦
潘世锦 ,旅荷华侨总会现任会长,中海协理事、安徽省海协常务理事。
他来自大山深处,漂洋过海,来到遥远的风车王国;他有着大山一般宽厚的胸怀,身在异乡,情系桑梓。他在海外创业有成,捐资助学,扶贫济困,是他多年不变的心愿。
乡村执教
潘世锦先生1944年11月12日出生于桂峰乡坳后村小方山自然村,这个海拔600多米的偏僻山区,过去交通条件极其落后,到湖岭集镇要走20多公里的崎岖山路,百姓生活贫苦。与其他大多数人一样,潘世锦的孩提时代是靠吃番薯干充饥的。
他16岁从湖岭中学初中毕业后,便进了永安乡凤山头小学当民办教师,不久又先后到永安乡凤山头村、湖岭镇新垟村和桂峰乡小型水电站担任会计。后因坳后小学需要,他又重操旧业去该校执教,兼任乡团委副书记与坳后村团支部书记,一直到1971年被转为正式教师。
潘世锦是个热心肠的人,教书之余大力支持家乡建设林场和农机厂,对生产队里的事也非常操心。当别人碰到困难时,他总是伸出援手帮助,当地百姓对他赞许有加。
潘世锦的父亲虽然早在1958年就出国了,因身体不健康,当时潘世锦的家里却没有多少钱。他觉得,生活在这个贫困的山区,日子过得艰辛,要想发展谈何容易,何不趁年轻到国外闯一闯,也许能创出一番事业呢。
1973年10月,潘世锦告别故乡,远渡重洋,来到荷兰。离别的那一天,村里的男女老少很多人都来送行,其中不少人依依不舍地流下了热泪。“当时地方里有50多位村民送我到温州,这一难忘的情景至今仍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潘世锦深情地回忆道。
异国打拼
潘世锦来到荷兰之前,他的父亲和叔叔在荷兰格当汇克市合伙开设“皇城酒楼”,生意不错。潘世锦来了,就在这家酒店的厨房里做帮手。“国外的生活同样是艰辛的,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惬意,初来乍到,语言不通,靠自己的双手成天在厨房里勤劳干事。”潘世锦回忆道。
一年后,潘世锦和他父亲自立门户,父子俩在当地开了一家颇具气派的“亚洲酒楼”。他起早摸黑,勤勤恳恳地经营。由于经营有方,加上一家人吃苦耐劳的打拼精神,餐馆有了初步的发展。
两年后,他的妻子杨彩英来到他身边,后生育了两个儿子,产后均仅休息一周,就上厨房帮忙打理。5年下来,酒店生意十分红火。不久,潘世锦把这家酒楼转让给两个妹妹经营。后来他带着家人来到荷兰亚定山市创办了“状元酒楼”。由于他对餐馆事业经营有方,端出的菜肴也非常适合当地人的口味,所以生意做得相当顺利。这家酒楼连续开了23年,一直开到今天,并且收入可观。目前,他已把该酒店交给儿子经营。
回报桑梓
潘世锦先生坦言:“当年离开桂峰山村的初衷,就是为了实现不吃番薯丝的愿望,但老家的村民对我出国有期望!”这个朴实的愿望,经过他几年的奋斗很快就实现了。多年来,他人在国外,心中念念不忘故土。
1980年,他第一次回国探亲。看到家乡用电不正常,他随手出资1万元支持改造桂峰乡电网;看到坳后村民碾米要挑担爬山赶到1.5公里外的一家碾米厂加工,他拿出1万多元交给村里建厂房、购碾米机械等设备;看到很多村民挑水喝,他又捐资1万元为村里安装自来水设施。对此,村民们非常感激。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桂峰乡的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山路崎岖不平。潘世锦心想,不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山村永远摆脱不了贫穷落后的命运,更别说脱贫致富了。他慷慨解囊,毅然出资10万元,支持修建桂峰至永安必经路上的南坑路桥;捐资10万元,修建坳后至小方山的机耕路;带头捐资20万元,支持修建桂峰通往瑞安城区的交通要道。当地政府和群众非常感激他的义举,赞他“造福桑梓、功德无量”。
热心教育
曾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潘世锦先生,对教育事业怀有深情。1990年,他看到他曾工作过的坳后小学没有校舍,学生只能坐在村里的破旧祠堂内上课。“破房舍怎能遮风挡雨?”他非常痛心,于是动员其外甥旅荷华侨张永首支持兴建坳后小学教学楼,他本人出资7万元,为学校建造道路、操场及其它硬件设施。几年后,他又捐资4万元,为坳后小学添置电脑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家乡学校条件变好了,孩子们在校园内开心学习,他感到由衷地欣慰。
潘世锦先生对教育事业的赞助不仅仅停留在桂峰当地。1998年1月湖岭中学40周年校庆之际,他以个人名义出资30万元,设立“潘世锦助学基金会”,资助贫困学生学习。后来银行利率下降,为了不影响助学计划的实施,他改为每年资助1.65万元,共实施了5年,助学金达8.25万元。
近几年来,潘世锦还与贫困大学生结对助学。2007年2月,坳后村贫困生张春莉考上大学没钱交学费,他获悉后连续三年予以资助,每年拿出1.6万元供她上大学,直到完成大学学业。2006年,他又资助潮基、陶山两名贫困生上大学,帮助这些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
1997年,胡克勋等旅荷瑞籍侨领发起成立“荷兰瑞安教育基金会”。潘世锦平时对教育事业格外热心,2006年被推选为基金会会长。该基金会每年捐资10万元,资助我市的贫困学生完成学业。2007年春节期间,他利用回乡探亲的机会,又把10万元人民币捐给市人民教育基金会。目前,该基金会已向我市捐资150万元,受资助学生达2000多人次。
2007年,他还向遭强台风袭击造成严重损毁的苍南县黄兰小学捐资2万元;在山东、甘肃、安徽等地考察经贸活动期间,他先后向山东邹平县聋哑学校、甘肃积石山县和安徽界首市贫困学生等共捐资20余万欧元,受到了当地政府部门领导和群众的广泛赞誉。
爱心无垠
悠悠赤子心,浓浓桑梓情。
2006年2月,桂峰坳后村40户困难农户在春耕备耕季节缺乏资金购买化肥、种子、农药等农业生产物资,潘世锦得知后毫不犹豫地拿出4万元帮助村民购买农资,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2007年2月,应桂峰乡政府的邀请,潘世锦先生偕妻子从荷兰赶回家乡,参加乡政府举行的华侨、侨眷春节茶话会。期间,当他了解到家乡父老乡亲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缺乏资金时,当即义不容辞地认捐13.9万元。
当年瑞安市慈善总会成立时,潘世锦先生率先捐赠了4万元善款,却不留姓名,离开了中国。后来市慈善总会经多方了解,才知道他就是捐款者。
潘世锦与他的母亲一样都喜欢做善事,他母亲生前也是一位慈善老人,平时经常关心接济贫困村民;他的妻子杨彩英女士也非常支持丈夫的慈善事业。2009年3月,他的母亲去世前特地嘱咐儿子把平时儿孙们给的、自己省吃俭用的积蓄50万元,捐给了坳后村建造村办公楼,此举博得了当地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爱戴。
据统计,40余年来,潘世锦积极为祖国及家乡的各类社会公益事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慷慨解囊,截至目前捐资总额达500多万元。其中:向家乡瑞安公益事业捐资项目近50个,捐资总额达450万元;向国内其它地方包括最近向余姚水灾赈灾捐资达100万元左右。
潘世锦先生事业有成后,一直没有忘记家乡的穷乡亲们。40多年来,他陆续携带贫困的乡亲们出国打拼,并无私地帮助在荷兰的乡亲,为他们找工作,甚至买好日用品送给他们,给在异国他乡的乡亲们送上家人般的温暖。40多年来,由他亲自带到国外发展的乡亲共80余人;通过亲带亲、戚带戚,并由他帮助和支持出国发展的乡亲共800多人。这么多乡亲出国到荷兰等欧洲国家发展,他们当中大多数人现已发家致富,生活达到了小康以上水平。
潘世锦先生有一颗善良的心,拳拳好善名闻遐迩。他挣钱但不“守”财,多年以来,他一直把奉献视为人生的一大乐事,在奉献中提升人生的价值。
如今,潘世锦先生已把餐饮事业交给儿子们经营,自己更多的精力投入家乡的公益事业上。他深情地表示,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使他倍感亲切,乡亲们的热情更使他对故乡怀着深深的眷恋,他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报答这一片曾经养育过他的故土。
建设乡村
今年70岁的潘世锦先生身材硬朗,行动敏捷,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轻几许。五年前,他把国外的事业交给儿子们去打理了,几年下来,他在荷兰的6个儿子在长辈创下的良好基础上,分别从事餐馆经营、服装和皮包批发等贸易生意,个个事业有成,在当地相当出色,潘世锦对此感到非常欣慰。
潘世锦先生多年以来十分关心祖国及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在旅荷华侨总会创办的侨团团刊《华侨通讯》上,就经常报道国内及家乡建设发展的情况。该刊物以前因经济原因停刊,现得到瑞安日报社协助复刊。他是个闲不住的人,近四五年来他每年都回国跑到老家三四次,看看乡土,对桂峰山上的父老乡亲、山水草木感情尤深。
“近几年来,瑞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我在老家坳后村小方山自然村参与旧村改造,为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带个头。”潘世锦先生高兴地说。
据悉,在湖岭镇及桂峰社区干部的支持下,小方山自然村于2010年3月开展旧村改造工作,把包括潘世锦先生在内的几户村民的旧房子进行拆建,准备建9幢新楼房,分二期建设,工期需2至3年;一期先建3幢楼房,共18套房子,每套面积150平方米以上,投资预算20万元/套。前期的土地测绘、核实及施工图设计等均已完成,拆建方案已定。后因我市的有关旧村改造政策有所改变,项目审批被搁置。目前,已重新向市住建、国土资源等部门申报审批。等有关部门审批后,就可立即动工兴建,村民们不久就可住进美丽的新房。
“近几年来祖国发展快速,但山区的环境还需得到改善,如再不发展,山区就显得冷淡,山上将没人居住了;有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在国外的华侨子孙回来才住得舒适,这将增加他们的乡情。”潘世锦先生对投身新农村建设充满信心。
掌门总会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2012年9月,在众人的一致推荐和支持下,年届古稀的潘世锦先生正式担任旅荷华侨总会第十四任会长。之后,他完全将自己的生意交给家人打理,全身心地投入到侨会的发展和工作当中,立志把旅荷华侨总会办成名副其实的“华侨之家”。
潘世锦先生居住在荷兰东部的小城市,不会开车的他,每天起早摸黑,搭乘火车往返于近两百公里路程参加华侨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并真正做到亲力亲为,毫无怨言。他对工作一丝不苟,严于律己,认真完成每一项大小事务。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多次组织总会成员回国考察,加强总会与国内侨办、侨联的联系,并与荷兰及其它国家的华人华侨组织开展交流和沟通,保持良好的关系,工作成绩明显。
潘世锦先生不仅对工作满腔热忱、无私奉献,在生活中也是一位极具个人魅力的长者,亦师亦友。他待人接物和蔼谦逊,与同事相处十分愉快。他时刻保持着一颗平常心,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无非是份内的事,因此他依然保持着谦和朴素、脚踏实地、尊老爱幼的风格。他经常亲自带领总会成员去拜访慰问侨界前辈,亲切地关心和询问前辈们的生活与健康情况,并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让侨界老人切身感受到他送去的温暖和祝福。
2013年8月份,潘世锦先生组织举办了旅荷华侨与老华侨老侨领的联谊大会,并邀请新老华人华侨百余人共襄盛举。作为一名侨界精英,他对待妇女也是格外尊敬,在他但任会长一个月之后,组织全会妇女会员去德国考察和旅游,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让大家在愉快的旅途中互相了解和熟悉,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平时工作中,他积极采纳和考虑妇女提出的意见和想法,尊重妇女们的选择。
继往开来
潘世锦先生也是一位求贤若渴、爱才惜才的人。他说,旅荷华侨总会不能靠一己之力去管理和建设,必须借鉴当代企业管理模式,在不同的部门安排不同的有才干的人,大家团结一致,共同努力,这才是可取的。因此,他热情邀请有才干的人士加入总会,并授予重要职位。在他担任会长之后,力邀乌特勒支大众美食城老板黄钺加入旅荷华侨总会,并予以总会高级顾问的重要职务。
潘世锦先生十分重视维护荷兰华侨华人合法权益和为侨服务。抓住2014年召开的欧美会议和2016年举行的荷兰大选这两个契机,邀请在荷各界重要侨领和知名华人代表,呼吁和鼓励大家积极加入到参政议政的行列中。潘先生呼吁:“随着中国的持续发展和日益强盛,作为在荷的华人华侨必须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能像以前那样缺乏自主意识,总是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来逃避责任。中国人需要在海外发出自己的声音,特别是在荷兰有十万左右华人华侨的情况下,更需要所有人把力量凝聚在一起,参与到当地政府的讨论和提议中,在维护华人的自身利益和权利的同时,起到推动当地社会持续发展的作用。各位荷兰华人华侨的优秀代表们,拿出我们的信心和决心,积极参政议政,为华人自身地位的提高和促进中荷两国彼此的良好发展,贡献出自己那一份意义非凡的力量”。
潘世锦先生亦十分注重培养年轻人,为总会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作为一名历经沧桑的长者,他善于把自己的想法和年轻人的创意相结合,乐于听取年轻人的建议和想法。正因为如此,他从来不忽视对年轻人的帮助和鼓励,时常与其交流和沟通,关心年轻人的生活,并在必要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在工作中,为他们铺好路,树立好榜样。他担任会长之后,先后提拔了当地中国留学生谭晓、李代聪作为总会的副会长及副秘书长,并给予他们足够的关心和帮助。
同时,潘世锦先生也十分关心下一代的成长,他曾多次走访荷兰当地的中文学校,深入到下一代中去了解情况,给小朋友们带去积极正面的影响。对于中文学校他更是在财力人力上给予大力支持,为下一代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对旅荷华侨总会的未来发展,潘世锦先生既感到任重道远,又满怀信心。尽管一年多来,在他的带领和努力下,总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他一向严格要求自己,从不自满。他暗下决心:“目前所取得的成绩还远远不够,为旅荷华侨总会的持续发展和壮大,必须重新出发,朝着人生中又一个新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