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告别诸侯割据:地方推广目录被取消

29.07.2014  10:01

    新能源汽车推广政策的全景式“路线图”,已经全面揭晓。

  7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对外发布了“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将近期关于新能源汽车的一揽子政策利好落实为可操作措施。这份相当详实的“路线图”,包括取消新能源汽车地方推广目录,放开生产准入,充电设施纳入城市规划,加大税后优惠,至少再提供6年财政补贴等重磅措施,政策力度相等到位。

  汽车业内预计,在政策利好的强力推动下,新能源汽车将破局“推而不广”,加速冲击2015年累计达到50万辆产销量的产业化“临界点”。其中,公务车采购将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启动中扮演“火车头”作用。预计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将突破5万辆,其中公务车采购将贡献60%以上的销量。

  地方目录“小算盘”失灵

  在国务院制定的一揽子政策措施中,备受关注的是新能源汽车地方推广目录被强令取消。这可望打破地方保护的最后防线。

  国务院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区要严格执行全国统一的新能源汽车和充电设施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不得自行制定、出台地方性的新能源汽车和充电设施标准;要执行国家统一的新能源汽车推广目录,不得采取制定地方推广目录、对新能源汽车进行重复检测检验、要求汽车生产企业在本地设厂、要求整车企业采购本地生产的电池、电机等零部件等违规措施,阻碍外地生产的新能源汽车进入本地市场,以及限制或变相限制消费者购买外地及某一类新能源汽车。

  这些措施基本都击中目前地方保护的各种套路。国务院高层今年以来密集调研新能源汽车产业,强力破解地方保护症结,取消新能源车地方推广目录更是对症下药。指导意见命令,将加强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监管,推进建设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坚决清理取消各地区不利于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违规政策措施。

  工信部副部长苏波指出,公平有效的竞争,是促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只有通过竞争才能推动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地方保护既不利于促进本地企业长远发展,也损害了消费者利益。

  取消地方推广目录之后,新能源汽车市场将实现全国一盘棋,有利于激活市场竞争效应,而各大城市也将受益于市场放开对需求的带动,能够更好地完成推广任务。总体来看,目前新能源汽车产品并不丰富,如果还限制于地方保护,真正的需求特别是个人购买潜力将很难被释放。工信部也已经表态,将对示范城市进行动态管理,并对没有完成任务和出现问题的城市“亮红牌”,对示范城市进行动态调整。

  而另一个备受关注的政策突破是“制定新能源汽车企业准入政策”。指导意见提出,研究出台公开透明、操作性强的新建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投资项目准入条件,支持社会资本和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参与新能源汽车科研生产。

  此前,向非汽车制造商放开电动车生产牌照的消息已经引起汽车业强烈关注。市场预期,获得新牌照企业将在具备电驱动技术的零部件企业或是优秀的低速电动车企业中产生。汽车分析师张志勇认为,放开电动车汽车生产准入,最主要的政策考量应该就是针对低速电动车。这也是一个有积极意义的事情。需求更大的低速电动车在被“收编”后可望形成一个强劲的增长点。但他认为,要促进电动车产业进一步释放活力,还必须将投资准入和生产资质分开,企业可以自由投资生产,而政策上只要对最终产品进行严格把控就行,实现在汽车业的“简政放权”。

  财政补贴将至少再推6年

  在至关重要的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上,此次指导意见也透露重大利好。新政策明确,有关方面要抓紧研究确定2016年至2020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财政支持政策,争取于2014年底前向社会公布,及早稳定企业和市场预期。这意味着,未来到2020年的至少6年时间里,新能源汽车仍将达到财政补贴。但根据此前确定的“退坡机制”,财政补贴力度将会逐年减少。

  在新能源汽车税收优惠方案,免征车辆购置税将从今年9月启动。政策明确,2014年9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对纯电动汽车、插电式(含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此外还将做好车船税减免工作,继续落实好汽车消费税政策,发挥税收政策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的作用。

  在车购税优惠中,政策还打破惯例,首次给予进口新能源汽车优惠。但苏波指出,“所有符合条件的非车企都可以进入到新能源车生产制造行业,包括互联网企业也有机会,但目前国内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还不成熟,自主品牌较为弱小,目前条件下,财政补贴主要支持国内企业,不支持包括特斯拉等国外企业。”

  此外,政策面也着力引导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形成一批优质的新能源汽车服务企业。“引导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就是要让企业尝‘甜头’。”工信部部长苗圩介绍,比如商业场所可将充电费、服务费与停车收费结合给予优惠,允许有一定收益。还比如借鉴国际上先进的分时租赁方式,探索新能源汽车发挥更大使用价值等。

  在加速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方面,指导意见提出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充电设施建设领域,将充电设施建设和配套电网建设与改造纳入城市规划,现有停车场(位)等现有建设用地上建设充电设施,对电动汽车充电服务费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鼓励公共单位加快内部停车场充电设施建设等有效措施。汽车分析师崔东树认为,在新能源汽车推广中,基础设施先行至关重要。相比购置税优惠等,现在消费者更需要的就是完善充电桩等基础设施,改善基础的准入环境。“政策利好应该循序渐进。”

  公务车市场将带动60%以上销量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最新统计,2014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生产20692辆,销售20477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3倍和2.2倍,产销量已超过上年全年数量。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185辆和11777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507辆和8700辆。

  产销量的加速增长,显示政策已经推动市场升温。但总体而言,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还是呈现“政策热,市场冷”的局面,市场仍未真正启动。从近期的一些推广政策措施来看,由政府引导,市场竞争拉动,以公用带动私用,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破局的一条主线思路。

  此次国务院的指导意见就明确提出,扩大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应用规模,在公交车、出租车等城市客运以及环卫、物流、机场通勤、公安巡逻等领域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力度。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新增或更新车辆中的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30%。此外,党政机关和公共机构、企事业单位也将推进使用新能源汽车。2014-2016年,中央国家机关以及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的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购买的新能源汽车占当年配备更新车辆总量的比例不低于30%,以后逐年扩大应用规模。

  这种“以公带私”的基本思路也被各地方启用。广东省在珠三角新能源汽车推广方案中,就确定“由政府先期主导逐步过渡到市场运作”的推广思路,将公交电动化作为珠三角推广新能源汽车的切入口,同时逐步加大在政府机构、公共机构等领域的推广力度。2013年至2015年,珠三角地区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的目标是4.5万辆,成为全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重要示范区域。这也是国内各地在新能源汽车推广上较为“激进”的目标。实际上,深圳此前就是通过出租车电动化的方式,并引入金融方案,制定可行商业模式,打开市场突破口。

  有汽车证券分析师预计,按照政府每年公车采购量约为30万辆-40万辆来计算,新能源汽车不低于10%,2014年新能源公务车采购量约为3万辆-4万辆。中汽协秘书长董扬预测,201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5万辆。公务车采购将贡献60%以上的销量。

  限购城市“触电”最划算

  而在私人购买领域,几大实施汽车限购政策大城市,将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近期的重点区域。由于多重政策优惠的叠加,在限购城市购买一辆电动车作为城市代步用车已经相当实惠。如在上海购买一辆售价20.98万元的比亚迪双模电动车秦,各种政策优惠总共可达到约14万元。崔东树认为,目前在北京和上海,新能源车的地方补贴和牌照价格优惠已经超级有诱惑力,成为主力消费区域。而国内新能源汽车购买将会分层启动,今明两年主要是满足限购城市需求,而到明年下半年推动一般省会城市的购买。而在没有限购政策优惠的城市,有效的税收减免政策将能够起到更大作用。

  政策的持续发力,也使今年以来大城市新能源汽车的私人购买辆有所扩大。据比亚迪汽车销售公司副总经理李云飞介绍,针对私家车市场的秦,今年以来销量持续上涨,6月销量突破千辆,1-6月累计售出5357辆。而更多供应出租车的e6纯电动车型上半年累计售出1391辆。上半年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累计售出6748辆,其中秦由于电池产能限制,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这也显示能够解决续航里程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包括秦等双模电动车)更能够获得私人买家的青睐。比亚迪预计,秦今年的销售目标为1.5万至2万辆。目前比亚迪正在进行扩能,年内秦的产能将提升到每月2000辆。

  而另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是,普通混合动力汽车仍然无缘目前的政策利好。混合动力车并不在政策定义的新能源汽车范畴中,但其作用一种高效的节能车未来仍可望加速普及。

  在专家看来,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仍处在一个艰难的导入期,2015年达到50万辆的产销量将是市场的“临界点”。“达成2015年50万辆目标不容易。”国家86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监理咨询专家组组长王秉刚坦言,如果这个目标能够达到,就意味着新能源汽车走出了艰难的导入期,有可能进入快速发展期。“那么,2020年的500万辆目标就不是问题了。”

责编:李新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