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引领实干兴皖新实践
这是一根“指挥棒”,指引着安徽奏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恢宏乐章。
这是一把“金钥匙”,开启了新常态下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的未来之门。
这就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这“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凝聚着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入思考,体现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
发展理念决定发展路径,发展路径关系发展前途。“如期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关键是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动员全省广大干部群众,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以敢打必胜的精气神,坚定地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发展实践。”省委书记王学军在省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闭幕会上向全省发出号召。
东风浩荡谱华章,跃马扬鞭踏新程。今年以来,安徽全面贯彻中央各项决策部署,以新发展理念为“指挥棒”,以加快“调转促”为主抓手,进一步叫响实干兴皖最强音,保持平稳健康较快发展好势头,实现了“十三五”开局之年的“开门红”。据初步核算,一季度,全省实现生产总值4647.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去年同期增长8.6%,高于全国1.9个百分点,增幅居全国第七位。我省主要经济指标保持较快增长,经济结构继续调整优化,整体呈现开局平稳、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运行特点。一串串振奋人心的跃动数字,浓缩着安徽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
强化创新发展,开创转型升级新局面
——打造驱动发展第一引擎,全面推进体制、科技、管理和文化等创新。大力实施调转促“4105”行动计划,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全力推进首批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谋划实施813个重大项目,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今年1月至3月,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914.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3%;实现增加值940.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1%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十二五”时期,安徽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创新能力由2010年全国第15位上升到2015年第9位、位居中部第一。过去5年,我省高新技术企业数从1116家增加到3157家,位居全国第8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由13.1%提高到16.7%;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由0.5件增加到4.3件;量子通信、铁基超导等前沿领域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
站在“十三五”发展新起点,省委正式提出建设创新型“三个强省”的宏伟目标,就是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落实到推进结构性改革的各个环节,着力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
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更是实现新常态下新发展的根本之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正是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必由之路。
今年初,芜湖市掀起一场以“向东看、往东比”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创新发展是这场大讨论的关键词。该市负责同志说,芜湖“向东看、往东比”,不是简单地比数字、拼指标,而是要打破惯性思维,学习发达地区和先进城市的新理念、新思路,因地制宜拿出芜湖的科学方法和务实举措。尤其要抓住当前这一轮经济结构调整的难得机遇,顺应大数据、“互联网+”、国际化大趋势,在新领域、新业态等“同一起跑线”上,勇于与发达地区竞争比拼。
创新发展,源于理念,兴于科技,成于产业。观念创新犹如巨石击水,激荡全面创新的壮阔波澜,释放体制、科技、管理、文化等方面的充沛活力。一季度,我省共获授权发明专利4927件,居全国第7位,中部第1位;同比增长139.6%,高于全国平均增幅79.6个百分点,增幅居全国第1位。截至3月底,我省拥有有效发明专利30673件,同比增长71.9%;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5.04件。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我省加快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以合芜蚌为依托,抓好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体制改革、科技金融创新等改革试点,努力破除一切制约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今年规划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进中科大先研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加强前沿关键技术攻关,在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形成一批突破性创新成果。开展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扶持30个国内外一流创新创业团队。
新型显示产业基地坐落于合肥市新站区,集聚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新型企业。 “今年一季度,基地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6亿元,同比增长2.1倍;新型显示产业实现产值93.1亿元,同比增长12.2%。 ”合肥市新站区管委会负责人高兴地说。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正在改变安徽产业版图。今年,我省全力推进首批14个基地建设,谋划实施813个重大项目,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启动第二批基地建设,鼓励建设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集聚区;加快发展量子通信、航空动力、高端医疗装备等新兴产业。 “十三五”形成20个左右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其中10个左右产值突破千亿元。
绚丽的“科技之花”结出丰硕的“产业之果”。统计显示,今年前3月,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914.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3%;实现增加值940.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39.6%,比上年同期比重增加了2.7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
人人崇尚创新,人人皆可创新。1月21日,“江淮双创汇”行动在合肥正式启动,点燃了无数人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激情。一季度,全省备案的科技企业孵化器109家,比去年年底新增13家;全省已建成并备案的众创空间29家,创业团队1520个。创新创业热潮正在江淮大地涌动。
强化协调发展,形成统筹推进新格局
——统筹推进皖江、皖北、皖南、皖西四大区域板块协调发展,“合肥经济圈”战略升级为“合肥都市圈”,未来将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的新兴都市圈。深化城乡户籍一元化管理改革,保障进城落户农民权益,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从“以点为主”向“由点到面”战略转换,开展14个县(市、区)整县试点。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截至今年3月底,我省共有993人荣登“中国好人榜”,连续7年总数位居全国第一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如何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促进不同区域、城镇与乡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等协调发展,事关安徽发展总体格局。
“十二五”时期,皖江、皖北、皖西、皖南四大区域板块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步入“十三五”,围绕开拓发展新空间,我省着力打好区域战略平台建设这张牌,统筹推进合肥都市圈、皖江城市带、皖南示范区、皖北和大别山区发展,努力构筑多极支撑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融入都市圈,抱团谋发展。4月10日,合肥都市圈城市党政领导举行第七次会商会议,这是“合肥经济圈”战略升级为“合肥都市圈”的第一次会议。从“合肥经济圈”到“合肥都市圈”,绝不仅仅是概念上的根本性改变,更体现了合肥都市圈在全省区域发展全局中战略地位的进一步提升。合肥都市圈“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全面推进都市圈一体化、同城化、国际化的战略升级,并将合肥都市圈定位为长三角城市群的新兴都市圈。
皖江城市带实施示范区展期规划,着力打造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战略支点;皖北地区围绕打造全省发展新的增长极,加快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皖南示范区探索国家公园体制,推动皖南生态、文化和经济融合发展;大别山革命老区以实施脱贫攻坚为突破口,进一步激活发展的内生动力……从大江南北到淮河两岸,各地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崛起步伐,呈现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蓬勃之势。
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4月18日,省委“一号文件”正式发布,围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安排了一系列富有含金量的政策措施: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和农民工市民化……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2015年底,我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5%,生活工作在城镇常住人口首次超过农村常住人口。针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偏低的现实,今年我省深化城乡户籍一元化管理改革,拓宽居住证公共服务保障功能。实行“五有并轨”(促进创业就业、增强教育保障、完善住房供应体系、提供医疗卫生保障以及健全养老服务体系),保障进城落户农民“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权益,开发适合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岗位,提高农民进城落户积极性。
乡村美如画,幸福到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从“以点为主”向“由点到面”战略转换,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向农村延伸,让农民群众喝上干净水、走上平坦路、住上安全房、过上现代生活。今年,加快推进599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建设,分层推进569个中心村建设,开展14个县(市、区)整县试点……一批批美丽乡村串点成线、连线成面,如同璀璨明珠闪耀江淮大地。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花开并蒂”。我省围绕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积极推动县城、村镇、集市、社区文明创建,全面提高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截至今年3月底,我省共有993人荣登“中国好人榜”,连续7年总数位居全国第一。崇德向善在江淮大地蔚然成风,为美好安徽建设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强化绿色发展,塑造生态文明新优势
——坚持绿色富皖、绿色惠民,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今年,我省将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综合治理,努力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取得新突破。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完善空气质量预警体系,PM10平均浓度下降6.3%;新增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发电装机180万千瓦;实施重点河流水污染防治项目,将建成污水处理配套管网1500公里;完成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新造林120.5万亩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江淮大地山川秀美,是7000万儿女的共同家园。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步入“十三五”,倡导绿色发展理念、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已是全省上下的坚定共识和生动实践。
“十二五”时期,建设生态强省的步伐坚定有力:出台主体功能区规划,确立全省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空间均衡发展;全省开发区每平方公里建成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较“十二五”初提高四成左右;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大重点流域污染防治,淮河、巢湖流域水质稳中趋好,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成为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全省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1%以上,超额完成国家下达计划目标……一个个令人振奋的数字,印证着过去五年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民生效益的全面提升。
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进入“十三五”,省委明确提出强化绿色发展、塑造生态文明新优势,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低碳循环发展、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构筑生态安全屏障等方面,作出一系列新的部署。
以铜得名的铜陵,因钢立市的马鞍山,缘煤而兴的淮南、淮北等典型资源型城市,正加速告别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方式,努力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
以铜陵为例,该市采取“口粮制”,对21家用能大户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节能量目标“双控”,对国家、省或行业尚无能耗标准的12个主要工业产品制定地方标准,实现主要工业产品单耗限额管理全覆盖。不久前,铜陵新亚星焦化公司正式更名为铜陵泰富特种材料有限公司。名称的改变,意味着产品结构的调整,折射出发展方式的切实转变。
烧煤像烧天然气一样清洁——这是皖能合肥发电有限公司正在发生的现实。该公司正对燃煤机组全面进行超低排放改造。已改造机组的监测报告显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排放浓度低于天然气机组排放标准,除尘效率可达99.9%,烟气浊度降低到10%以下。
皖能合肥发电有限公司的努力,是全省范围内更大规模节能减排行动的缩影。强化机动车、燃煤锅炉、建筑扬尘、餐饮油烟、秸秆焚烧等重点污染源治理,对电力、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重点行业实施烟气排放提标改造,推动城市和通天然气的城镇淘汰燃煤小锅炉,推进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综合整治……一项项措施有的放矢、一招不让。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对土地和水资源,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去保护。
治水攻坚战今年正式打响。我省实施重点河流水污染防治项目,开展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和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作为工作主体,各市、县政府建立市、县、乡(镇)三级“河长制”。对水质不达标的区域,省环保厅挂牌督办,必要时采取区域限批等措施。
“完善空气质量预警体系,PM10平均浓度下降6.3%”“建成污水处理配套管网1500公里”“完成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新造林120.5万亩”“新增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发电装机180万千瓦”……省政府工作报告作出的一系列部署,正逐步落地生效。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在省委、省政府带领下,全省人民正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强化开放发展,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快形成东西双向互动、对内对外联动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今年,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建立重点产业产能合作项目库;围绕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战略支点的构想,依托芜湖港、铜陵港、马鞍山港、安庆港、池州港发展区域性物流中心;一季度,我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6.3亿美元,增长8.5%
开放,拓展发展空间的必由之路。
今天的安徽,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十三五”开局之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充分发挥安徽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的优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快形成东西双向互动、对内对外联动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走过“十二五”,安徽开放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5年间,安徽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519亿美元,累计利用省外资金33172.4亿元、年均增长17.2%;进出口总额由2010年的242.8亿美元上升到2015年的488.1亿美元,实现翻番;对外投资明显突破,在境外设立企业(机构)400家左右,实际对外投资额超过30亿美元;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安徽整省“入长”,在资源开发、产业发展、市场开拓等方面,走进更加广阔的空间。
过去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开放;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今后的发展更离不开开放。
步入“十三五”,安徽站上了开放发展的新台阶。全面融入国家“三大战略”、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进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建设、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提升承接产业转移水平、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支持企业扩大对外投资合作……省委的擘画,明晰了在更高起点上继续扩大开放的方向和路径选择。
走出去,化解过剩产能,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今年初,海螺集团在缅甸的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成功点火生产,成为“十三五”期间皖企布局“一带一路”市场、加快国际化经营的又一力作。
全面对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安徽大有作为。今年,我省将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建立重点产业产能合作项目库;将举办中德(安徽)经贸交流合作系列活动,建设中德合作产业园;不断扩大与俄罗斯伏尔加河流域项目合作。围绕我省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战略支点的构想,沿江各市正结合实际,多方寻求区域联动合作,整合优化港口物流及集疏运系统,依托芜湖港、铜陵港、马鞍山港、安庆港、池州港发展区域性物流中心。
作为八百里皖江东桥头堡,马鞍山市提出“以港兴市”战略,加快港口建设和老码头升级改造,码头靠泊和港口仓储能力大幅提升。不久前,该市郑蒲港对外扩大开放建设顺利通过省级验收,“钢城”向“港城”的开放转型迈出新步伐。
壮大开放型经济,必须打造畅通、便捷、高效、安全的通关环境。随着长三角一体化通关的施行,我省企业通关时间缩短12-24个小时,口岸放行手续费节约近一半,整个物流费用相应节约25%到30%。通过“合新欧”货运班列,一台合肥产的笔记本电脑,只需半个月便可运抵德国汉堡,比水路运输快一倍以上。
增加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重要资源性产品进口;实施外贸主体倍增计划,做大做强重点外贸企业;争创国家级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示范地,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面对外需低迷的环境,省政府采取一系列举措,推进优进优出,促进外贸稳定增长。
大开放打开大格局,大开放迎来大发展。坚持进口与出口并重、“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重,安徽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参与国内外分工合作,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的努力,正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大正能量。统计显示,一季度,我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6.3亿美元,增长8.5%。
强化共享发展,实现人民福祉新提升
——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不断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巩固提升民生工程,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人民。今年,我省启动实施脱贫攻坚十大工程,将减少贫困人口80万以上。将投入825.5亿元,继续实施33项民生工程,其中一季度,全省累计拨付民生工程资金536.4亿元,占年初计划筹资额的65%,超序时进度40个百分点
人人共建、人人共享,才有全面小康。
安徽改革发展的成果,正在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省人民。省委明确提出,必须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着力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省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回望“十二五”,安徽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保障力大幅提升:民生工程累计投入3051.7亿元,惠及6000多万城乡居民,人均受益5000多元;贫困人口减少460万人,完成2151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工程;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居民大病保险实现全覆盖,以低保、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和医疗、失业、义务教育、住房、临时救助等专项救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健全;针对老村干、老民师等“老字号”群体问题,我省在全国率先从政策层面予以解决,惠及60多万群众;在全国率先实施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2.2万多户、7万多人“洗脚上岸”,放飞安居乐业的梦想……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扩大公共服务供给、打赢脱贫攻坚战、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就业创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健康安徽建设、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步入“十三五”,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是安徽发展的坚定取向。
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去年底,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的目标,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产业脱贫、就业脱贫、易地扶贫搬迁、生态保护脱贫、智力扶贫、社保兜底脱贫、健康脱贫、基础设施建设扶贫、金融扶贫、社会扶贫——十大工程精准对焦、协同发力,向贫困开战,今年计划减少贫困人口80万以上。
全面开展扶贫对象精准核查和驻村工作队履职情况检查,加快推进完善建档立卡工作,建立低保标准量化调整机制,逐步缩小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差距……今年以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年度战役要打好”的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国务院“打出气势,打出成效,势如破竹”的要求,我省一项项举措先后落地,产业脱贫、就业脱贫等十大工程强力推进,确保“十三五”脱贫攻坚开好头、起好步。
连续实施多年的民生工程,项目结构进一步优化。 2月底,2016年33项民生工程实施办法出台。农村道路畅通工程、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城乡困难群体法律援助、农产品食品安全工程、城市老旧小区整治等群众热切期盼的内容,作为新增项目列入民生工程。一季度,全省累计拨付民生工程资金536.4亿元,占年初计划筹资额的65%,超序时进度40个百分点。
紧盯薄弱地区和困难群体,补齐公共服务供给的短板,是共享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公共文化服务、医疗卫生公共服务、就业创业公共服务等领域,我省投入真金白银,出台真招实措。以公共文化服务为例,今年,我省将在国家级贫困县遴选239个村建设农民文化乐园,引领带动全省农民文化乐园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向面上拓展;研究制定公共文化整体脱贫行动计划,在贫困地区实施“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示范工程,推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皖北及沿淮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达标升级。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加强未成年人保护。从4月底至7月底,我省将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摸底排查,建立详实完备、动态更新的农村留守儿童信息库。农村留守妇女、老人摸底排查工作同步开展。在全面、准确的信息支持下,对“三留守”群体的关爱服务将更有针对性、更加有效。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安徽推进共享发展的努力,必将给全省人民带来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千里江淮万象新,凌云健笔意纵横。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7000万安徽人民正在14万平方公里的江淮大地上书写着“十三五”发展的壮丽篇章。
新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是引领发展、开创未来的旗帜。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更加坚定地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发展实践,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攻坚克难的拼搏意志、只争朝夕的紧迫劲头,把“十三五”发展宏伟蓝图一步一步变为现实,为打造创新型“三个强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吴林红 汪国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