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新展望——全国两会前瞻(上)
又是一年春好处,全国两会即将拉开帷幕,今年代表委员们都关注啥?采访在皖全国人大代表、住皖全国政协委员,记者发现“新常态”是个热门话题。
速度怎么看
年初的地方两会上,包括安徽在内的29个省份均下调GDP增长预期目标。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下的一个显著特征。
“增速放缓不是坏事。 ”全国人大代表檀结庆说,经过30多年高位运行、高速发展,我国经济规模基数越来越大,回归中高速阶段,迈入新的发展周期,是经济发展规律使然。
全国人大代表李爱青说:“在全球化视野下,国际经济复苏进程非常缓慢,中国这个速度已经相当了不起。我国经济增速调整不是被动的数字下滑,而是主动的科学调控,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驾驭宏观经济的卓越能力。 ”
“降低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从全社会来看,已由当初的疑虑担忧转向积极与乐观。”全国人大代表陈光辉说,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是迈向更高阶段的发展。
新常态下,不唯GDP不等于不要GDP。 “全国总体下调是大趋势,但具体到某一地区、某个行业,不能一概而论,必须具体分析,要有退有进、有压有促。 ”李爱青代表说,在保证好的前提下,能发展快的应该尽可能快一点。
一些代表、委员提出,不再为GDP而纠结,既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以GDP论英雄,又要克服无所作为的消极心理,勇于迎难而上、主动作为,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结构往哪调
新常态带来的新变化,是发展内涵和发展条件的变化,更是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的变化。 “可以说,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是新常态最核心的变化。 ”全国政协委员李卫华认为,只有经济结构优化,才能有效增强经济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经济质量和效益才能提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稳中有进”。
煤炭、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房地产市场低迷,汽车销量增速放缓……“从产业结构看,一些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而许多新兴产业起步不久,存在体量较小、发展不足等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赵皖平认为,在新旧产业交替过程中,容易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当前要一手抓调优存量,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一手抓做强增量,壮大新兴产业规模,推动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融合发展。
在李卫华委员看来,新常态下要更加注重新兴产业的发展,更加注重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培育,逐步让新兴产业“挑大梁”。尤其要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生态环保、新能源等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探索新发展模式下的持续高增长。
“结构调整的总体方向,就是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发展跃升。 ”赵皖平代表说,要顺应这个发展方向,优化配置资金、资源、人才等要素,为结构调整打下坚实基础。
动力从何来
新常态下,靠什么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只有从要素投入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才能激活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 “创新从来都是推动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最大动力之一,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环境下,通过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已成为关键因素。 ”全国政协委员万宝年表示,创新能够形成创造性的生产,构成新的供给,从而引发和刺激新的需求。创新关键在于做实,要把一项项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更多依靠产业化的创新来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点。
“从世界范围看,我们在科技上领跑的不多,并肩的在增加,但跟跑的仍占多数。 ”全国人大代表罗平认为,只有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创新引领作用,才能尽快扭转这种局面,重塑新的竞争优势。
针对制约创新的若干“瓶颈”,罗平代表建议,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释放各类创新主体活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要坚持需求和问题导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研究解决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和重大问题;要坚持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完善产学研一体化的政策体系,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
许多代表、委员提出,只要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我们就一定能在新常态下战胜新挑战、把握新机遇、实现新发展。
(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吴林红、黄永礼、聂扬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