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 发展新动力]创新机制,协力打好攻坚战

17.07.2015  05:24

   扶贫纳入政绩评价体系,强化扶贫干部担当意识

  ——遏制帮扶干部“挂名”“走读”等现象,扶贫成效纳入党政干部政绩评价体系,实施分类考核,激发干群扶贫精气神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先后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关键是靠干群狠抓落实。抓好政策落实,既需要良好的精神状态,树立一抓到底的扎实作风,更需要建立完善的机制,构建一套有部署、有督查、有奖惩的工作机制和完整链条,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效。

  潜山县水吼镇梅寨村村民李宋应向记者介绍,在驻村干部的指导下,他扩大养殖黑毛猪的规模,去年纯收入达到了10万元,不仅自己脱了贫,还给了其他村民就业机会。 “猪场雇的工人都是村里的留守妇女和老人,现在每年光发工人工资就要30多万元。 ”

  去年,精准扶贫实施以来,我省对贫困地区实施“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的“双包”帮扶。针对少数帮扶干部存在的“挂名”“走读”等现象,我省下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优化了帮扶干部的考评制度。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开展年度包扶工作情况考核,对考核优秀的单位进行通报表扬,对考核不合格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并将考核结果量化为分值纳入机关效能考核。三年包村期满,要对包村包户工作进行验收,验收不合格的,包村单位要继续履行包村责任。

  创新扶贫干部考核机制,我省走在全国前列。 2014年起,将扶贫开发成效纳入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评价体系。今年3月,我省出台相关文件,把扶贫开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的主要内容,对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政绩进行分类考核。

  脱贫不仅要靠扶贫干部的推动力,更需贫困户自身的内生动力。近年来,我省积极宣传贫困地区广大贫困户自强不息、脱贫致富的先进事迹,总结推广扶贫开发实践中探索的成功经验,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更加关注、广泛参与扶贫开发事业,激发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活力。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扶贫办主任刘永春说:“扶贫干部和贫困户要劲往一处使,确保今年再减少贫困人口75万人以上。 ”

   资金项目谁审批、谁负责,考核取消GDP“指挥棒”

  ——按因素法分配下达扶贫资金,重点县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80%以上用于贫困村,非重点县全部用于贫困村;贫困县全部取消GDP考核

  今年全省扶贫投入进一步加大,争取到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2.2亿元,比上年增长4.3%;省级财政安排4亿元,比上年增加2.2亿元,增长122.2%;市县财政安排3.8亿元,比上年增长15.2%。截至目前,县级以上财政安排扶贫专项资金达20亿元,比上年的16.7亿元增加3.3亿元,增长19.8%。

  把有限的资金精确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是扶贫资金使用的基本原则。

  我省改革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机制,按因素法分配下达扶贫资金,力争公平公正。

  为进一步加强扶贫资金管理制度建设,省财政厅、省扶贫办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和管理的通知》,明确了扶贫资金使用范围和投向,要求重点县将省下达到县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80%以上用于贫困村,非重点县要将下达到县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全部用于贫困村,并逐步提高产业发展项目资金和到户资金的比例,使贫困户直接受益。

  坚持“谁审批、谁负责”,强化项目监管,杜绝腐败隐患。省扶贫办制定了《安徽省扶贫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对项目前期准备和立项、项目审批、公告公示和备案、项目实施、验收和后续管理等环节作出具体规定,扶贫项目实行“群众参与、村级申报、乡(镇)审查、县级审批、省市备案”,明确了县级对项目的立项、实施和管理的主体责任,省市加强监管的体系,从而将“场外因素”降到最低。

  2014年,我省首次取消对限制开发区域的贫困县的GDP考核。今年,又对贫困县全部取消GDP考核,并专门设置了贫困人口减少幅度、本级预算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长率等考核指标,同时在与减贫脱贫紧密关联的指标设置上加大分值权重。为规范贫困县妥善使用资金、项目,今年我省出台《关于建立贫困县约束机制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明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必须作为”“提倡作为”和“禁止作为”事项。比如:“不得搞形式主义的达标升级活动,不得向基层单位下达招商引资指标,不得参与民间组织开展的各类‘百强县’‘小康县’等活动的申报。 ”

   因地制宜产业扶贫,多元化扶贫载体显成效

  ——产业扶贫重点选择种养业,去年一年,2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专业合作社,8000万元专门贴息扶持龙头企业,形成多元化扶贫载体

  7月初,太湖县天华镇天润峰油茶基地已完成嫁接,满山的油茶郁郁葱葱。基地负责人汪福建介绍说:“在扶贫政策支持下,基地已发展油茶6000余亩,带动周边3个村2000多人致富。 ”

  产业扶贫是精准脱贫的重要工程。2013年1月,我省实施《大别山片区产业扶贫规划编制工作指导意见》,要求贫困县在产业选择上,把与扶贫关联度高、扶贫对象能够广泛参与的种植业、养殖业和乡村旅游业作为重点。

  2014年,全省投入2000万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扶持贫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增收。推动产业发展,扶持龙头企业是关键。当年,我省为龙头企业安排财政贴息资金8000万元;开展“惠农兴业”农户扶贫贷款项目,专门为贫困地区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输血”。

  目前,贫困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呈现喜人景观。金寨县产业扶持到村到户,选择茶叶、毛竹、板栗等8个特色产业,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工程;太湖县重点开发生猪、蚕桑、油茶等特色农业资源,与2012年相比,2014年该县减少贫困人口3.5393万人;石台县重点发展茶产业,拥有“石台香芽”和“天方富硒有机茶”两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茶产业综合产值近3.5亿元……

  我省持续发力打造多元化的扶贫载体。 2014年,全省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7500万元,用于培训转移贫困地区“两后生”、贫困农民实用技术、开展贫困大学生资助等,占首批到县财政扶贫资金的10%,一大批贫困劳动力获得了就业创业机会。

  “整村推进”阔步向前。 2014年,全省在1057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投入资金16.3亿元;投入8000万元在霍邱、宿松、泗县等8个县实施彩票公益金整村推进项目;投入7000多万元移民搬迁2000户贫困户。去年春节前夕,石台县七都镇高路亭村村民王有乾乔迁到220平方米楼房。他说:“以前住在600米高的深山里,离最近的公路有20里路,下山需要2小时,哪里还能谈得上脱贫呢。现在靠路近了,收入也多了。 ”

皖北城际铁路网规划修改?安徽省发改委披露新进展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近日有网友在人民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