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会越来越多吗?

25.02.2015  13:31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人转行投身于涉农产业。他们不同于传统农民,具有区别于传统的新理念、新观点;他们涉农,为了自身事业,也为了社会理想。他们,被称为“新农人”。虽然“新农人”还未被收入正式词典,但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新农人的身影已然穿梭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虽然没有理论上的准确定义,但在行内行外,新农人正在颠覆着人们对于“农民”一词的社会认知。随着市场经济和电商模式的发展,未来的中国新农人这一群体会越来越多吗?在发展中,新农人这一群体还面临着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到底新在何处

  2月7日,“首届中国新农人大会”在广州举办,会上正式发布了 《中国新农人研究报告(2014)》,这是国内首部针对新农人群体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中国新农人的规模已达百万级,新农人是三农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农民群体中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新农人概念的兴起,其背景是互联网经济正在深刻影响中国经济的各行各业。在过去几年中,“互联网+农业”催生了农产品电子商务热潮,“互联网+农村”产生了淘宝村奇迹,“互联网+农民”则推动了农民网购热。在互联网赋能三农的过程中,催生了一个充满朝气和活力的新群体——新农人。

  安徽新农人联合会会长程文杰告诉记者,新农人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新农人,指的是以互联网为工具,从事农业生产、流通、服务的人,其核心是“农业+互联网”。广义的新农人,指的是具备互联网思维,服务于三农领域的人,其核心是“三农+互联网”,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网商也涵盖在内。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汪向东说,新农人是农民的新群体、农业的新业态、农村的新细胞。 “农民的新群体”,是说新农人是现今农民中的一个新兴群体,他们从事农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并以此为业;“农业的新业态”,是指他们在自己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采用了明显区别于传统的农产品生产经营方式,对新的生产经营方式,他们并非偶尔为之,而是使之成为新的业态;“农村的新细胞”,是指他们以农村为自己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从而事实上成为农村社会经济“肌体”的新“细胞”。新农人作为当前“三农”发展条件下的一个新现象,虽然其概念的内涵外延还有待通过进一步研究清晰化,但人们已经可以明显认识实践中新农人的客观存在。

  新农人的构成是多样化的。其中,有本地农村人口,有外出一段时间的返乡者,也有大量的外来者,他们或来自外乡,或来自城市,其中较多的人具有其他职业背景,尤其包括了一批新知青。在当前条件下,新农人从事农产品生产经营活动,主要依托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企业、协会等为组织载体。反之,并非所有这些组织形式都可以称之为新农人,区分的标准在于他们从事农产品生产经营活动的方式。需要指出,在农村从事农产品电子商务经营的网商,就是新农人群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规模来看,新农人处于快速增长阶段。据有关部门统计,截止到2014年年底,阿里零售平台农产品卖家数量达75万家,同比增长达98%,这也印证了近年来农产品电子商务旺盛的发展势头。参考以上数据,按照狭义新农人的定义,结合淘宝网店的就业带动效应,仅阿里零售平台上的新农人数量就已突破100万人,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新农人以微博、微信为主要的活跃平台。

  当前,新农人正迎来最好的发展时期。除了涉农电子商务的突飞猛进之外,国家也在推动三农与互联网融合的进程,今年2月1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到,国家要大力“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要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并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新农人的价值十分巨大。在改变农业生产和流通模式、拉动农民创业就业、保障食品安全、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建立新型互联网品牌等方面,新农人都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有苦更有乐

  程文杰会长告诉记者,他们在近两年来关注中国新农人联合会的过程中,包括他们牵头组建安徽新农人联合会的过程,接触到大量的新农人个体。他们有想法、有文化、有先进的农业经营理念,但是也面临诸多的问题,也可以说是困境。这些困境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点:一是自身规模不大,很难被大众认知,不易发挥个人的力量;二是个体业务和各级的政策、项目,无法对接上,会有一些偏差或者不清晰,导致无法落实;三是资金问题,由于规模小、行业资源不足等等,小微企业特别是小微农企很难拿到资金,这是非常普遍的问题;四是经验不足,无论是生产技术还是营销经验还是目前的电商经营,都存在缺口;第五点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销售难题,如何让大众让市场接受并认可他们的产品,这是企业能够持续发展的最关键的问题。

  中国新农人联合会常务理事、安徽好儿郎生态农业公司总经理汪盼告诉记者,一些新农人不局限于家庭农场生产第一线,而属于以“轻资产运作模式”专注营销的新农商,比如坚果企业“三只松鼠”。一些企业缺乏美工、运营和大数据分析人才,同时由于金融与投资机构也对新农人的概念陌生等因素难以得到10万元以上的贷款。新农人也可能会走歪路,农产品质量等源头做不好。汪盼希望安徽新农人组织不仅仅起到宣传推广作用,还能帮助新农人对接金融和人才市场、全面检测评估企业风险与市场行情,“就像360安全卫士一样”。同时,协会在民政部门注册后,“从新农人收取的会费等收入与支出也应透明”。

  处在生产第一线的新农人又遇到哪些问题呢?六安翔龙山养鸡场的创办人夏翔龙对记者说,在深山养土鸡无法走“以量取胜”之路,只有在品牌上做文章。新农人经营前期大都亏损,又碍于规模小而得不到补贴,“政府也很无奈,本来是想雪中送炭,获得补贴的很少有一线农民”,他建议政策向品牌倾斜,有商标并有发展前途的新农人才能得到补贴,品牌也形成了消费者和政府对新农人的监督。夏翔龙曾是安徽省某农业协会的发起人之一,却早早退出,因为“我们的协会没有为农民带来的的确确的效益”。徐小旭是桐城市草青山生态农场主,养殖黑猪和土鸡,经营四年来,一年有800多个稳定客户。农场规模扩大的同时面临着技术人才流失,新员工经验不足,他希望我省新农人组织能够帮助自己定期培训员工,并带来规模化养殖技术。 “创业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服务不到位,很难了解到国家对农业创业支持的政策。 ”桐城市山中仙生态农庄老板刘坤说,2014年7月份他们注册成立山中仙畜禽养殖公司,在注册公司的过程中遭遇到很多次办事难,政府工作人员脸难看,询问一些涉农补贴也是极不耐烦。 “我们感觉如果没有关系,很难获得什么补贴。

  虽然新农人在创业过程中面临种种困难,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们是中国农业未来的主流。从主体观之,新农人绝大部分正值青春年华,有着充沛的生命活力和无穷的创造精神;从客体观之,是一整套不同以往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从电子商务的深度嵌入,到创意手段的娴熟运用,农业不再是靠天吃饭、土里刨食的艰苦行当,农民也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手上长满老茧的坚忍形象。新农人的出现,正在重塑农业效益的产出模式和增长方式。

  未来如何发展

  传统的小农生产中,特别是在农业产出品商品化程度较低的大背景下,种子、土壤、肥料、气候,加上从业者的吃苦耐劳,往往被认为是决定产量和收益的全部基本变量。而在新农人那里,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网上销售、微信推广、概念创设、紧追潮流——新农人们对于现代农业花样翻新的诸多 “玩法”,不仅为其父辈们闻所未闻,更超出了许多旁观者的想象边界。新农人的出现,为农民职业化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曾几何时,伴随着逃离乡村浪潮下农业劳动人口的大量减少,伴随着村庄空心化问题的加剧和传统秩序的崩塌,以人力取胜的小农经济面临后继乏力的现实窘境。而在劳动力投入和比较效益的双重压力下,以农民职业化支撑农业现代化,成为中国农耕文明可能的延续和发展之路。虽然一些新农人仍徘徊于公益与生计之间,是否将农业作为终身职业仍有变数,但这群有理想、有抱负、有办法的年轻人,必将成为未来中国职业农民群体的一支主要来源。

  汪向东主任说,新农人在未来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第一是用好政策。中央新一届领导对涉农信息化、涉农电子商务更加重视。在“新四化”战略的背景下,主管部委和地方政府的相关理念有新的调整。在互联网时代的当今,没有农业电子商务就没有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不仅要落实在生产和技术领域,也必须落实在流通和经营领域。从而,扭转当前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滞后的局面,将从原来农业——一个产业的局部任务,转变为取得全局突破的关键任务。战略理念的调整,当然会落在政策的调整上,这是顺理成章的。新农人好在比较有政策意识,但政策变化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特别在新政策出台的密集期,无论是否新农人,相关主体都需要了解政策及其变动,以用好政策,助力自身的发展。第二是探索创新。新农人之所以成其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诸多新问题、新挑战,既然选择了非比传统的新农人的发展方式,那么,探索创新则注定就是新农人的宿命。期待新农人对未来探索创新道路上的困难有足够的准备,期待新农人的创新对未来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起到引领作用。

  第三是开放合作。既然探索创新前路艰辛,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新农人的确更需要开放合作,相互搀扶前行,抱团发展。新农人既需要相互间的交流合作,也需要与其他主体的交流合作,而现有的交流和资源对接平台与活动组织方式,是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的。值得强调的是,有效的开放合作,首先应该是市场的自组织过程,这本身也是探索创新的内容。

  第四是保持敏感。环境的快速变化是这个时代的特点,互联网、电子商务让许多过去无法实现的“神话”变成了现实。谁能保持足够的敏感,及时准确地调整自身,做出有效响应,用好内外部资源,谁就有望发展得更好、更快、更健康。始终保持足够的敏感,应该成为新农人安身立命、成功发展的基本能力,而信息化则是题中应有之义。

  第五是要敢于肩负社会责任。中国是个转型中的国家,在城乡二元结构的国情条件下,没有农村社会的成功转型,就没有中国整体的成功转型。前者的广度、深度、速度,决定着后者的状况。中国农村的成功转型,不是回归过去,而是面向未来,因此,就需要在传统的农村“肌体”中注入新的“基因”。在中国农村转型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涌现出的新农人,实际上肩负着传播新文明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而新农人履行这种使命和责任的最好方式,是将自己连同新文明的基因融入“三农”,通过融入,实现“三农”发展基因层的转变,以更好地实现农村社会的成功转型。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在从注重数量增长向强调效益优化的“新常态”转换,需要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相信,伴随着更多年轻人“投笔从农”,必将在涉农领域掀起一股强劲的创业浪潮。事实证明,中国农业的发展潜力和创新活力并没有伴随着从业人口流出而出现衰竭,相反,在民以食为天的刚性需求面前,在“三农”重中之重战略地位并未动摇的背景下,农村仍然是年轻人展翅高飞的一片广阔天空。这也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应该为新农人创设良好发展环境,为新农人播撒更多阳光雨露。

( 来源:安徽日报农村版  作者:刘刚 郝嘉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