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精品唱响“安徽故事” 文化“走出去”好戏连台
演艺精品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地区文化影响力和文化竞争力的集中体现。省第九次党代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把“文化演艺强”作为加快文化强省建设重要抓手,持续打造十大演艺品牌和十大影视品牌。黄梅戏《小乔初嫁》、话剧《徽商传奇》、电视纪录片《大黄山》……一部部精品力作如一张张“文化名片”,诉说着江淮大地的独特魅力,有力提升了安徽文化的影响力竞争力。
创新艺术作品生产管理机制,持续打造全国一流文艺品牌
——8部徽派精品获中宣部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获奖数量并列全国第三位
“一个省一次带7台大戏赴京展演,不简单。 ”“徽派大戏,好听!好看! ”……在纪念“徽班进京”225周年之际,演艺皖军携7台新创精品大戏晋京展演,赢得首都各界一片喝彩。
“安徽戏迷有福啊。”看到第二届安徽文化惠民消费季“好戏大家看”活动节目表,文化部一位同志感叹道。 “大戏小戏看过瘾”板块中,在省市各大剧院上演的精品大戏有21台,参加第七届中国黄梅戏艺术节的黄梅戏有24台,其中,大部分剧目为新创作品。
新戏大戏好戏频出,源于我省实施的演艺品牌工程。 2013年以来,我省以全国一流为定位,以特色鲜明、经久不衰、影响广泛为目标,每年重点培育十大演艺品牌和十大影视品牌。一流品牌,意味着时代特征和徽派元素相融合,意味着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意味着市场和专家都认可、票房和评奖双丰收。
“五个一工程”是引领我国文艺创作的导向工程、示范工程。在中宣部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中,黄梅戏《小乔初嫁》、话剧《徽商传奇》、电视纪录片《大黄山》等8部徽派精品入围,我省获奖数量与北京、广东等省市并列第三位。
黄梅戏《风雨丽人行》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徽剧《惊魂记》和黄梅戏《半个月亮》获得第十三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近年来,我省共获得全国性文艺奖项837项。艺术贵在创新,艺术作品生产管理机制同样贵在创新。省委宣传部按照“动态管理、滚动开发、梯次推进、持续打造”的思路,创新精品生产资金投入机制和管理机制,有力调动了各地各艺术单位创新创造的积极性;针对原创能力不足和优秀剧本匮乏这一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启动实施文学原创工程,建立重大文学创作题材库,每年筛选一批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影视和戏剧文学剧本进行重点扶持;打破地域和部门界限,诚邀省内外大家名家加盟,集中优势资源进行创作,使徽派大戏内涵更丰富、表现形式更多样……资源的优化配置,不仅推出了作品,而且培育了人才、锻炼了队伍,形成了以精品创作汇聚人才、靠优秀人才打造精品力作的良性循环。
在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评选上,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凭借在黄梅戏《徽州往事》中的传神演绎喜摘“二度梅”,国家一级演员何云凭借在黄梅戏《小乔初嫁》中的精彩演绎,当仁不让采撷“梅花”。
挖掘地域文化内涵,艺术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常态化
——在全国率先组织千名文艺家下基层活动,“采、创、送、种”,汲取艺术营养
弘扬中国精神的作品,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无一例外都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文艺家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在“身入”的同时“心入”“情入”,才能创作出优秀作品。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后,我省在全国率先组织千名文艺家下基层采风,1500多名作家艺术家深入基层、深入一线,“采、创、送、种”。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一周年之际,我省千名文艺家再次出发,到基层、到群众中汲取艺术营养。
“让艺术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常态化长效化,让饱含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的作品引领文艺市场、满足观众需求,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必须做好的工作。 ”省文联主席吴雪说。
传承优秀地域文化是当代文艺创作的使命之一。近年来,我省文艺工作者高擎创新求变的旗帜,深度挖掘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以新理念新视角新手段,精彩讲述安徽故事。
话剧《徽商传奇》几易其稿后,将“笔墨”放在挖掘和阐发徽文化中蕴含的“诚信为本、崇文重教”等时代价值上。国家一级编剧、中国煤矿作家协会副主席冯俐评价道:“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用短短一部话剧,让人看懂徽文化的精髓,难能可贵。 ”
“用一种亦唱、亦歌、亦舞的生活化表现方式,还原了一个来自民间的温婉善良又深明大义的女性形象,讲述了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救民于水火’的故事。 ”谈到黄梅戏《小乔初嫁》,《中国戏剧》杂志主编赓续华“点赞”道。
一改黄梅戏囿于才子佳人、儿女情长的传统戏路,《半个月亮》在黄梅戏舞台上首次表现抗日战争题材,描写战争中人性的复杂,令人眼前一亮。 “悠扬婉转的皖南民歌《送郎歌》,将抗日题材、安徽元素和黄梅质地巧妙地融为一体。”中国艺术研究院特邀研究员徐培成点评道。
“这是运用新理念、新视角和新技术,对黄山的一次重新发现。”黄山市旅游委员会主任徐达河认为,纪录片《大黄山》的成功之处在于运用国际一流的航拍技术,将黄山美景呈现得淋漓尽致,更重要的是遵循了“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理念,叙事方式和叙事语言很有感染力。
精彩演绎中国故事和安徽故事,文化“走出去”好戏连台
——徽派戏曲亮相海外艺术节,徽派纪录片越来越有“国际范儿”音乐不需翻译,艺术没有国界。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进程中,演艺、影视作品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莎士比亚去世400年的日子里,来自中国安徽的徽剧表演艺术家们,以东方传统戏剧程式精彩演绎莎翁名著《麦克白》,引起英国观众的喝彩与共鸣! 8月下旬,省徽京剧院携新编徽剧大戏《惊魂记》,精彩亮相2016年爱丁堡国际艺术节。这部东西融合的大戏,让英国观众在耳熟能详的剧情中,近距离体会了东方戏曲的张力与华美。我国驻爱丁堡总领馆副总领事张立民高兴地说,这是一次别开生面的文化“走出去”。
纪实性与艺术性兼具的纪录片,已成为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从纪录片《大黄山》到《中国文房四宝》,徽派纪录片越来越有“国际范儿”。《大黄山》摘得2014“金熊猫”奖国际纪录片自然及环境类亚洲制作奖,《中国文房四宝》获得2016年“金熊猫”国际纪录片最佳系列片奖,国外纪录片制作机构纷纷伸出“橄榄枝”,寻求国际版的合作,将安徽的秀美风光和人文故事在更广范围传播。
蛇年的正月初一,婉转动听的黄梅戏在美国纽约法拉盛高中礼堂唱响。这是我省演艺院团第三次访美。两个多月创排紧锣密鼓、10天星夜兼程收获掌声、6场精彩表演完美收官,“皖风徽韵美洲行”又一次向世界生动讲述“安徽故事”。对于这支来自中国安徽的演艺院团,美国民众的热情很高,休斯敦市长还批准将2013年2月15日作为该市黄梅戏和徽剧日。
仰头、张嘴、一脸惊愕,随后长舒一口气、使劲鼓掌。这是德国教师尤里观看杂技剧《梦》时的表情。自2013年7月首演以来,《梦》已经在德国柏林、汉堡等10多个城市演出166场。 “此前,我们杂技艺术在海外演出市场中往往处于演艺产业链最低端。杂技剧《梦》的特别之处在于‘品牌输出’,剧目创作研发、生产、管理、营销等环节全程‘国际化’,但剧目版权为我所有,这改变了国内优秀杂技艺术给国外演出商打工的传统模式。”安徽演艺集团相关负责同志介绍说。 “‘真善美’是世界通用的语言,能够引起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人们的心灵共鸣和情感投入。我们要用美的形态,把寻常安徽人的生活、情感和美丽展示出来,让更多的外国朋友了解安徽、认识安徽。 ”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深有感触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