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引领打造靓丽宜居环境

04.03.2015  13:01

  新闻摘要

  家住市中心的赵崇德老人拉开窗帘,深情地望着他生活了一辈子的家乡,感动、眷恋,充满期待;来肥打工的年轻人许涛坐在公交车上,抬头仰望车窗外的这个陌生又现代的城市,激动、兴奋,充满希望。

  这一刻,他们看到的,是同一片蓝天下的优美风景,发出的是同一声感慨:“合肥真美!

  这些年,合肥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道路上铿锵前行。随着城市经济实力的提升和快速的建设发展,城市环境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告别了曾经的“江淮小邑”,阔步迈向今天的“大湖名城”,合肥的建设管理水平上了新台阶,迈出了新步伐。

  从生活环境到生态环境,从市容环境到居住环境,周围的环境愈发优美,引得外地人赞叹惊叹,合肥人自信自豪。看得见的变化,大家看在眼里;看不见的变化,大家感同身受。

  如今,全国文明城市梦圆今朝,合肥再添一块“金字招牌”。全国文明城市的背后,是你我共享的那美不胜收的城市美景。

  市容环境更靓丽:设备先进,变“脏乱臭”为“洁净美

  美,首先反映在城市环境的整洁程度上。合肥市容环境的“蝶变”也是一部文明的“变迁史”。

  在徽州大道上,一辆新型清扫车正在清洗路面,甚至小石子、瓜果皮、纸屑、塑料袋等垃圾也能快速清扫,不一会儿,整条道路整洁而干净。随后,一辆“唱着歌”的洒水车驶来,高压水枪将路面好好“洗了个澡”,周围空气倍感清新……

  然而,在上世纪末,却是另一番情景:一把大扫帚、一个大簸箕,一扫起来“漫天飞灰”,扫完的垃圾装进人力小板车拉往垃圾站,一路走、一路滴、一路臭,垃圾站更是“臭味集散地”,周边住户一到夏日纷纷闭窗掩鼻、苦不堪言……

  “由于当时的经济发展程度和财力所限,那时的垃圾清运主要以人力为主,垃圾清运设备也十分简陋,几乎没有一点机械化。”市城管局环管处负责人说道。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市推进垃圾收运改革,以“桶装车载、夜间收运、机械化处理”这三件“法宝”来改善城市环境,垃圾收运由“人工清扫”向“人机结合”转变,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由“保重点”向“全覆盖”转变,不断推进环卫深度保洁进程。如今,在路上扫路的很多都是“大块头清扫车”,清扫保洁面积达到了6430.64万平方米,机械化清扫率达到80%以上,实现了“应扫尽扫、适扫必扫”。

  机械化率的大幅提升,一组数字最能反映变化。在2003年之前,合肥拥有洒水车的数量为零,如今,各类洒水车总数达到203辆。这些洒水车使得以往的“扫马路”变为“洗马路”,全市二环以内所有主次干道和开发区主要道路及重点区域全面推行水洗作业,城市更加洁净靓丽。

  此外,以往脏臭的垃圾站改造后也越来越整洁,甚至美观。镂空铁艺的围墙,郁郁葱葱的绿色植物,一群鸟儿叽叽喳喳地在花坛边栖息……长丰路垃圾站改造后成为全市首座“花园式垃圾站”。在这个不足500平方米的垃圾站内,设置了两个花坛和三个花箱。行人路过时就可以欣赏到花坛中的紫薇、桂花、红枫、月季、杜鹃等。这里甚至成了一处景观,经常有市民游客在此拍照留影。

  生活环境更舒心:精细管理,运用“小智慧”攻克“大难题

  一座城市的正常运行,离不开精细化的城市管理。多年来,合肥积极推进城市管理创新,为广大市民营造了舒心的生活环境。

  摊点管理,在城市管理中一直是“老大难”。如何取得满足群众生活和保障市容环境的平衡?怎样才能做到“既要市容又要繁荣”?多年来,合肥以“综合治理、堵疏结合”破解摊点管理难题。

  曙光路的“华丽转身”就是一个缩影。这条路曾经被誉为“摊点一条街”和“破烂一条街”,经过整治和升级变为“文化休闲一条街”,曾经的“脏乱差”变身“洁净美”。

  “以前这里就是城中村,道路窄得没法通行,沿路到处都是摊点和废旧物资回收点,道路拥堵、环境脏乱,我们周边居民称之为‘破烂街’。”曙光路附近居民张运木大爷对此深有体会。

  如今,这里的环境大不一样。包河区芜湖路街道实施环境整治综合性工程,关停了废旧物资回收站点,但没有取缔摊群点,而是进行了规范,提供了漂亮的摊点棚,统一划定经营区域,同时考虑到交通因素,拓宽了曙光南路。此外,引进了专业公司,对沿街实行重新规划,打造“赤阑桥文化创意街区”,曾经的脏乱小街,人气开始爆棚,立马变得“高大上”起来。

  “规范了、干净了、生意也好了!这前前后后的变化我们看在眼里,整治改造真是盘活了整条街。”经营小吃的经营户袁孝春说。

  正是精细的“管理艺术”,避免了以往“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尴尬局面,让一条条街区“”了起来。

  我市对全市115处规范点、214处流动摊点聚集地和重点区域、重点路段全部实行包保责任制,实行“定人、定岗、定责”管理,明确责任主体和责任人,确保规范设置的摊群点达到“人在地净、人走场清,摊内整洁卫生”的要求。

  令人惊喜的是,合肥城市管理也迈入了“信息时代”,我市数字城管系统让城市管理效率更高。自今年1月1日起,数字城管系统正式“上岗”,对全市400平方公里建成区内的138万个城市管理部件实施全面监控。道路不干净、井盖丢失、摊点占道经营、车辆违章乱停等一批问题得以快速处理。据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以各区(开发区)为例,其按期结案率和总结案率分别较之前提升了55.11个和34.49个百分点。

  生态环境更优良:多措治水,改善水环境着眼“长久远

  生态环境是否良好也直接反映了城市文明程度。水是城市的灵魂,加强水环境治理,构建清水穿城的和谐生态,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突出任务和重要举措。我市在大建设中突出“生态立市、环保先行”原则,把水环境治理放在大建设的突出位置,全力推进,多措并举,积极加快水环境治理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据市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大建设以来,我市累计投入约50亿元用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市区先后新建、扩建11座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62万吨/日,污水处理总能力达105.5万吨/日,城区污水管网覆盖率达98%,污水处理率达95%以上;完成市区段南淝河、四里河等河道截污管195公里;组织开展完善排水设施工作,全市2894个网格中排水问题整改率80%,基本实现了污水的全收集全处理。2008年以来,我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行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综合考评中保持领先。

  地下管网工程建设是一座城市的良心工程,也是看不见的文明。由于历史原因,我市污水管网建设滞后,尤其是老城区,部分单位和住宅小区污水管网错接、混接现象较为严重,造成部分污水经雨水管或明沟直接排入河道。

  2010年,我市全面开展了“规范排水行为,完善排水设施”专项行动,全市按照网格化模式推进雨污分流工作,开展完善排水设施“网格化普查”,按照“网格划分”、“网格普查”、“网格整改”、“网格验收”、“网格管理”的流程推进排水设施整改工作,做到普查一片,整改一片,验收一片,管理一片。截至2014年底,全市2894个网格中,已完成网格内问题整改2315个,完成整改率达80%。通过近几年完善排水设施专项行动,城市污水收集处理率大大提高,减排能力明显增强,河湖水质日趋好转,内涝冒溢逐年减少。

  多年来,合肥下水道整治工程中,仅污水管网建设就达到2000多公里。在往年暴雨之后,不少市民调侃的“在合肥看海”现象基本上没有了。水环境整治及雨污分流工程,正是合肥城市管理立足民生和长远发展最有力的说明。

  居住环境更温馨:

  宜居,是文明城市的重要标志。走进亳州城小区,小区内道路整洁、停车有序、绿化美观,你肯定无法相信这里曾经是一个脏乱差现象严重的老旧小区。经过老旧小区整治,这里旧貌换新颜。

  “小区内杂草丛生、乱搭乱建、垃圾遍地,停车位只有20个,大家每天回来都要抢。现在,环境大有改善,车位一下子增至200个,可以说环境舒适程度比以前好一百倍都不止。”小区居民骆念宝说道。

  让居民从“有其居”到“优其居”,是提升城市文明水平和幸福指数的重要阶段。2012~2014年,我市共投资14.07亿元对252个老旧小区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建筑面积973万平方米,惠及居民13.2万户,共计37.7万人。这些小区基础设施得以完善,修整、翻建小区道路,疏通、翻建地下管网,修整、规范杆管线设施,解决屋面渗漏和排水不畅问题,达到了路平、水通、灯亮。同时,增设了配套设施,在满足非机动车停放的基础上,共计新增停车位15974个,缓解了城区老旧小区业主停车难问题;改善和修整了小区休闲和健身场所,并配置了健身器材;安装了电子监控设施,让居民生活更有安全感。

  优质的物业管理,为居民营造了和谐舒心的生活环境。市房产部门加强对物业公司的监督管理,督促物业为业主提供优质贴心服务。

  保安身着整齐制服巡逻,车辆停放井然有序,小区绿化修剪得整齐美观……在华地学府名都小区,一进小区就感受到专业化的物业服务。业主赵世家说,他2013年住进小区,这里物业服务较为贴心。保安24小时巡逻,一有问题物业立马上门服务。令他印象最深的是,亲戚朋友来拜访进小区时,保安会陪着来访者直到他家里确认后才放心离去。

  此外,在物业公司的积极参与下,合肥的许多小区内,开门即见公益广告,内容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真正让文明城市创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营造了文明和谐的创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