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淮南寿县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再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如何处理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间的关系,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 话题 。对有着千年文化积淀的安徽寿县古城而言,这个问题尤为迫切——古城拥有文物古迹近500处,3.65平方公里的古城区,居住着10万人,这接近皖南一个小县的人口规模。去年年底,寿县经区划调整划归淮南。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淮南正处在“调转促”攻坚期,“转型发展迫在眉睫,文保工作跟得上吗?”不少人对此并不乐观。现实是,寿县古城这块沉重的宝贝,淮南人扛了起来。今年安徽“两会”淮南团12位省人大代表联名呼吁保护古城;全国“两会”上,淮南市委书记沈强掷地有声地承诺:“5年后寿县古城内常住人口减少5万。
通淝夕照
矛盾:市井气息与文保压力
把高楼和柏油马路抛在脑后,我们踏进十丈高的城门,进入到一个石板路和宋代建筑交错的世界。孔庙、淮南王墓、古城遗址墙砖上常见“建康许都统造”的字样,模糊描述着曾4次为都、10次为郡的古城过去的辉煌。置身寿县古城有种奇异的感觉,重工业时代的 汽车 压过千年的石板路,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下,走出低头玩手机的上班族。如要评最具 生活 气息的古城,寿县古城肯定有一席之地,路边一颗银杏树动辄600岁,随意踩一块砖可能就有上千年历史。相比封闭的文保单位,它多了和谐的市井味儿——博物馆门前一片开阔,中午就有大妈跳广场舞;古朴肃穆的孔庙檐下,老人们打打小牌,手里搓摸着猜不着年代的玉器。“上世纪90年代,根据国家规定,城墙内一律不得再建新建筑,这里的房子,都是20年前的。”寿县文物局局长李凤鑫介绍,当地在名城保护方面做了不少工作,老百姓也作诸多努力,但文保压力仍然日益沉重。古城区仅3.65平方公里,目前居住有10万人,设施老化,上下班甚至会堵车,古城不堪重负。
新城区
承诺:古城区5年迁出5万人
“加大对古城政策倾斜力度,为贫困地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立必要保障”,王永文是从寿县走出来的省人大代表,今年安徽省“两会”上,他将“进一步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议案摆到台前,得到11位省人大代表支持。“加大对贫困地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政策倾斜和支持力度,为古城区减负”成了省“两会”淮南团共同的呼声。淮南市委书记沈强将这种呼声带到了全国“两会”,他介绍寿县现有145处古建筑需要抢救性修复,有些古建筑面临消失的危险,按最低标准测算,全年需文物日常管护资金3000万元。此外,拆迁安置和古城保护建设至少需要资金20亿元。寿县是贫困县,2015年财政收入才10亿元,支出却达45亿元,名城保护资金严重不足。沈强建议由中央财政设立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补贴资金,重点支持中西部贫困市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款专用。文保任务任重道远,淮南人敢于担当。“两会”接受多家媒体采访时,沈强当众承诺,“当前名城保护最优先的办法是有序引导居民出城居住,疏解保护压力,寿县计划到2020年将古城内常住人口由现在的10万人减少到5万人左右。”
寿县古城
未来:景区强强联手 淮南打造全域 旅游
人口扩张,公共设备老化如果说古城面临的是历史遗留问题,那么北城门外八公山景区则面临着“共管”痼疾——过去八公山一半属六安,一半属淮南,旅游发展仿佛拔河,同一块牌子,景区风格十里不同天。如今,山和城的窘境均有望得到解决。今年春节,淮南双喜临门,走出“负增长”阴霾的同时,迎来新成员寿县的加盟,谈到淮南旅游业融合发展,市委书记沈强提出“多规合一,全域淮南。”表示要加快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开展“大八公山”历史文化旅游区、寿州古城核心景区规划,支持寿县古城墙争创世界文化遗产。话音未落,剑已出鞘。区划调整以来,八公山景区、寿县古城拧成一股绳,纳入淮南市统一管辖。不仅如此,市委市政府强势推进寿县古城游、淮河游、八公山游连成一线,把历史文化、千里淮河、名山名战场融为一体,打造皖北最佳旅游线路,真正把旅游产业打造成淮南的特色产业;今年3月,淮南市文广新局宣布,寿县古城墙申遗工作已经完成遗产本体的学术研究、制定城墙文物本体保护修缮工程方案等一系列工作,已正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