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皖军如何转型发展跑出“加速度”(上)
安徽网络广播电视台2月6日讯 悠悠历史长河,孕育了安徽灿烂丰富的文化。像重视经济体制改革一样重视文化体制改革,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建设,“十二五”期间,我省文化产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作为中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产值总量和全国发达省市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在建设美好安徽进程中,如何积极谋求向“文化强省”跨越。请看报道
近年来,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快速良好的态势,正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据统计,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由2011年的590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970亿元,年均增速超过16%。但由于我省文化产业基础薄弱,与发达地区相比,与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我省文化产业还存在不少问题。民建安徽省委员会在调研中发现,究其原因,首先是缺乏自主创新,文化创意。现有的文化创意产业存在一系列显著问题。省政协委员、省社科院研究员林斐:“一是‘浑’,就是对什么是文化创意产业定义含混;二是‘浅’,就是创意层次浅、水平低;三是‘泛’,将文化创意产业泛化;四是‘滥’,一哄而起,盲目泛滥;五是‘抄’,普遍抄袭、效仿国内外的成功模式;六是乏,文化创意人才缺乏。”
追求文化产业发展的“自主创新”意味着要有“自身特色”的文化自觉。就我省目前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来看,除了合肥、芜湖等少数城市在国内具备一定的竞争力外,大多数城市或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没有自己城市的特色定位,同质化倾向比较明显,文化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芜湖市在发掘利用特色文化资源,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上做了表率,形成“欢乐芜湖”品牌。芜湖市政协副主席司旌霞:“盘活历史文化遗产,实施西洋建筑文化复活计划和古城改造工程;打造特色文化乡村,南陵大浦乡村世界跻身国家4A级景区。振兴芜湖铁画产业,涌现了16家规模不等的各类铁画生产经营单位;中国国家动漫创意产业交易会已被批准永久落户芜湖,已成功举办三届。”
除了芜湖,作为省会城市,合肥市也涌现出以合肥万达旅游城、中国合肥非物质文化遗产园为代表的一批文化品牌,也已形成以数字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旅游、智能语音、动漫游戏、创意设计、新兴文化七大产业门类为主导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即便如此,这些在省内文化产业发展领先的城市仍然存在问题。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的相关调研报告中指出,当前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融资难呈常态化,而文化企业融资更难,主要源于融资渠道不多。另外,一些文化企业项目投资大、周期长、回报慢,效益短期难以显现,也影响了资金周转,即便前景看好,也难以吸引投资。
提到文化产业发展,不得不说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资源的魅力所在,旅游是实现文化教化与娱乐功能的载体,是挖掘文化、丰富文化和保护文化的途径。我省环境资源优势可以说为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创造了前提。然而,目前,我省文化旅游总体上停留在单纯的观光游、休闲度假游,对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挖掘创新不够。致公党安徽省委员会委员黄昕:“文化旅游‘两张皮’,部分旅游景区有看头,无说投,文化景区又说头,没看头,也缺少影响大、震撼强的文化旅游精品。如5A景区天堂寨、4A景区万佛湖等都是靠天然美景取胜,文化元素偏少,难以吸引回头客。”
除此以外,省政协专题调研组在调研中发现,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仍是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短板,文化创意这一新引擎还没有像科技创新那样得到重视和支持。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发展还处在磨合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郭永年:“科技融合度不高,不少企业仍停留在将原有的传统资源系统复制或移植到数字化平台上来,融合发展在一些关键领域尚未突破。”
合肥市政协副主席金其武:“文化与科技融合需要进一步前瞻把握,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亟需进一步统一思想,优化环境,坚持创意驱动,科技驱动的发展特色,以科技融合带动文化创意。”(记者: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