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师院校园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五月花晚会三十六年记
星期五去文学院上课,教学楼前挂着的海报:安庆师范学院第34届”五月花”艺术晚会定于星期六开幕,勾起我联翩的往事回忆。屈指算来,五月花晚会已经走过了三十六年的路程,可1980年我们中文系师生筹划首届五月花晚会的场景犹在眼前。
一
1980年初春,菱湖岸边的老校园里处处涌动着蓬勃向上的青春气息,好消息联袂而至:北京传来激动人心的消息,国家计委已经会签了教育部给国务院的《关于同意建立安庆师范学院的报告》,为家乡办大学不遗余力的黄镇部长要求学校“抓紧建校进程”;省委下达文件,学校党委领导班子正式组成,办学的崭新篇章即将翻开;红楼后面的小山丘在几天内被石化厂支援的推土机推平,六千平米的理化教学大楼已经动工兴建;中文系学生阎新建写的关于陈独秀评价的文章《无碑的墓地》引起中央高层的关注,阎新建和王海燕分别获得安徽省大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和三等奖……。
三月初,主持中文系团学工作的辅导员时新中、石国联两位老师召集刚刚成立的系学生会全体成员会议,要求学生会尽快组织一台节目,在五一前后拿出来,把大家创业建校的精神唱出来,把开拓者的气鼓上去,展示中文系师生的才艺和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的成果,为即将到来的建校庆典献礼。三个班立即行动,记得当时我们班(中文79级)排演的是多幕话剧。我们改编了知名剧作家沙叶新创作的多幕话剧《炮兵司令的儿子》,为此我和几个同班同学曾经“三顾茅庐”去安庆市话剧团请求支持,金刚团长派来的导演李老师给我们许多指导,作为晚会的压轴戏,那场话剧最终一炮打响,为第一届五月花增添了光彩。我当时刚刚进入系学生会宣传部工作,为响应学生干部必须带头参与校系活动的要求,本来没有多少艺术细胞的我,那次也在剧中扮演了“儿子”的角色,成为我毕生难得的一次演戏经历。恢复高考之初的那几届学生大多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各班富有文娱才艺的人挺多,组织一台晚会并不是难事,到4月底晚会准备基本就绪。讨论晚会的名称时非常热闹,最终从开往美洲大陆的第一艘开拓者船只名称中得到启示,时、石两位老师拍板定名为“五月花”。
晚会原计划在学校大餐厅边上的小礼堂里上演,那礼堂是海军联合学校时代建的,只能容纳三四百人。中文系当时77、78、79三届3 个班学生共153人,教师二三十人,本来容量绰绰有余。不料晚会消息传出,其他各系甚至还有商校化校纷纷要求前来观摩,(当时全校学生585人),这就大大超出了学校小礼堂的容量,最后系领导决定租用学校附近的宜纺电影院上演。五月初演出那天晚上,千人容量的电影院座无虚席。节目有独唱、合唱、器乐演奏、相声、舞蹈、话剧、配乐诗朗诵等。演出高潮迭起、盛况空前,首战告捷,造成轰动效应,从此一发不可收,成为中文系学生一个特色项目、一个育人的特殊平台,也启动了一个师院校园文化精品的漫漫传承。
二
随后的几十年,中文系根据自身的专业性质确定了五月花语言艺术晚会的活动定位,作为一项旨在促进大学生的语言文艺创作与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艺术素质、活跃学生的文化生活的大型专业实践与文艺活动,五月花弦歌一脉,袅袅不绝,年年五月见开幕,岁岁年年花盛开。只有2003年因为全国防控“非典”,四、五两个月严禁群体性活动,导致那年没有上演。另外,1990年5月恰逢国务院批准建立安庆师范学院10周年,那年的五月花是和学校的校庆晚会合并演出的。
五月花是中文系大学生进行专业实践创新创作的平台。 根据促进中文学生提高文艺创作和语言艺术水平的宗旨,晚会的主要节目为话剧、小品创作与演出,相声创作与演出,诗歌、散文创作与朗诵,舞蹈、合唱与音乐演奏等,分成语言类、舞蹈类、歌曲类三大板块,每届都根据学生的创作与艺术素质情况和当时的情势有所侧重。语言类节目如话剧、相声、诗朗诵等是重头戏,力争自己创作、自己编导、自己演出。
根据这个要求,首届五月花晚会,上演的话剧是经中文系79级改编的多幕话剧《炮兵司令的儿子》,第二届上演的是中文77级根据契柯夫小说改编的独幕话剧《求婚》,第三届又改编了契柯夫小说《变色龙》为独幕话剧。第四届上演的好像是课本剧,第六届由中文81级学生梅向东根据鲁迅小说人物形象创作出独幕讽剌喜剧《逃亡》,第七届由学生会文艺部几个学生自编自导了多幕话剧《明天是星期天》,该话剧以80年代大学生校园生活作为题材,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大学生们朝气蓬勃、多彩多姿的生活。而上演最多的是演绎中国近现代话剧的经典场幕。在第19届五月花晚会上,同学们演出的是文学大师曹禺的名剧《雷雨》(片断),中文97级的时丹丹同学担纲主演女主角,“小小年纪把繁漪这个内心世界十分复杂的角色揭示得淋漓尽致,实属难能可贵,博得了校内外观众一致好评”。这是石家麟老师的评价。
历届中文系学生还紧扣时代精神,联系社会热点,创作了一批或讴歌社会真、善、美,或针贬社会时弊,或反映校园生活的相声、小品,我印象较深的有《夸食堂》、《礼貌与方言》、《广告人》、《回乡》等。有时学生们将电影精采对白和经典话剧《屈原》、《江姐》、《雷雨》、 《日出》、《茶馆》中的人物精采对白,进行整理改编成朗诵材料排练上演。这些活动都有效地推进了中文系学生的课余文艺创作和普通话语言艺术训练。
五月花是大学生培养能力、磨砺意志的平台。 建院之初,学校的基础建设各方面都处于待建草创状态,校舍不够、经费短缺。各系没有专门的实践教学经费和学生工作经费,开展五月花这样大型活动一无排演场地,二无音响灯光设备,三无服装道具,四无经费保障,中文师生在系总支指导下,克服重重困难,坚持自编、自导、自演,坚持因简就陋,道具自己做,布景自己画,演砸了就重来,只追求节目内容的高品位,不讲究场地合适、道具美观、外在的像样和轰动效应,重在给予学生的锻炼与实践。中文79级的汪榕生、81的李大刚、86新闻班的查心役都在为五月花画布景中展示了美术才艺。
由于经费短缺无力支撑租用演出场地的费用,从第二届开始到九十年代末,五月花晚会的上演都在校内,前几年是在海校小礼堂、89年后在电影公司小礼堂演出的。海校小礼堂已经十分老旧,为了解决场地太小无法满足众多观众的矛盾,那些年每一届都安排演出两场,第一场主要满足外系师生观赏需求,第二场观众才是中文系师生。1984年,小礼堂改作了学生图书阅览室。没有了小礼堂,此后的几届五月花晚会,只好以红楼前十几平米的门厅作为舞台演出,观众自带板凳坐在红楼前的露天广场上或者干脆席地而坐。尽管“因陋就简”到如此地步,同学们照样坚持演出,观众的兴致也未稍减。演出结束以后,中文系师生在红楼前的小广场上就地举行交谊舞会,演员观众纷纷加入,不跳舞的也在圈外鼓掌助兴。因陋就简的五月花照样激动人心。
黄梅歌舞,历来是五月花的特色项目。为了跳好每一个动作,演员往往要练几十遍、上百遍。在舞蹈中有时演员有跪地的动作,却没有地毯地板之类防护,学生们只能“石板上惯乌龟——硬碰硬”,结果几场练下来,个个膝盖上乌青乌青的,并没有学生打退堂鼓。每天,演员们都在水泥地上滚来爬去,衣服也不知汗湿了几遍划破了几回,排练结束后都已是精疲力尽,没有学生叫苦埋怨。
自己动手制作道具也是历届五月花的传统,为此学生会文艺部的同学费尽了心机。第8届五月花舞台上演了一道像模像样的美女时装秀,观众们不知道,那些款式新潮、色彩缤纷的一套套时装,居然是学生们用旧画报、彩色塑料袋和礼品包装纸裁制出来的。此后用彩纸塑料制作时装演出成为多届晚会的常见节目,第18届五月花的压轴戏《同一首歌》,就是用画报纸制作的多彩时装。第19届有舞蹈《在水一方》需用长条轻纱带,学生们为买纱跑了整整一个下午,可安庆市面没有合适的纱卖,最后姑娘们灵机一动,将自己的白色、蓝色的蚊帐剪下来裁制成纱带,使舞蹈别具一番风味,既体现了古典风情的朦胧之美,又巧妙展示了女生们的创新精神与对美的追求。
语言类节目,历来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难在剧本的创作和改编都很不容易。第20届五月花,为了找到合适的剧本,文艺部的同学连续三天查遍了学校资料室、期刊阅览室和图书馆,最后又跑到了市图书馆去查找、借阅、复印,在《曲艺》和《剧本》上,他们查到了比较合适的相声和小品的本子,回来熬了一个通宵进行了加工改编,保证了令人满意的演出效果。
三十多年持续不断举办的五月花活动,已经形成了中文系学生第二课堂与专业实践的一大特色。迈入新的世纪,几百学生规模的中文系迅速发展成有数千学生的文学院,学校小礼堂再也无法容纳这么多的观众,五月花晚会改在安庆石化俱乐部上演,如何保证同学们活动途中安全,成为五月花组织者策划协调组织能力的一大考验。安全预案、租用场地和车辆等工作量大大增加。从新校区到石化厂有十几公里,近十年中,每年安排数千学生往返,没有发生任何意外,实属不易。五月花活动的筹办过程是对广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锻炼,每一届从剧本创作、活动策划,到导演、剧务,从舞台、灯光、美工、音响,到化妆、道具、保卫、联络,都是在院系领导、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来完成的,也形成了老生带新生的良好传统,它培养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水平,也提高了学生文学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由于种种原因,每届五月花活动过程中都遇到了许许多多困难,中文系的广大师生,尤其是学生干部,在克服重重困难的过程中也积累了工作经验,培养了不畏艰难、勇于创新、开拓前进的良好精神品质,锻炼了组织协调能力和实践工作能力。
三
五月花是成就人才的摇篮。 五月花活动有效地推动了中文系学生专业语言知识的学习,促进了学生普通话与朗诵水平的提高,锻炼培养了一批语言文学艺术专业人才与管理人才,他们中有首都师范大学语言学教授博导洪波(79级),华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院长、教授博导严三九(84级),上海大学教授博导崔宜民,湖北大学教授博导强以华(77级),安徽省学术带头人教授方锡球,安徽行政学院教授王严根,汉语教授江结宝(77级),文学教授王海燕(78级)、梅向东、方习文(81级)等专家。在新闻传媒界崭露头角的有滁州电视台台长姬少群(80级),有安徽省广播电台节目主持人王晓兰(83级),安庆广播电台一级播音员陈念一(84级成教班),蚌埠经济电视台高雪涛,利辛电视台包宇明、司明(85级),巢湖电视台主持人许瑞杰(87级),安庆有线电视台程颖(88级)等。而中文系前十届毕业生中在新闻传媒界从业的,就有数十人之多。 1998年中文系97级学生时丹丹夺得全省普通话大赛一等奖后,在国家语委举办的全国普通话比赛中荣获优秀奖。
五月花活动连续三十多年成功举办,既有赖于院系领导的重视和全面指导、团学办的精心组织,也得益于广大教师的关心和支持,中文系老教师石家麟就是五月花的忠实观众之一,他几乎是每届必看,并且撰写了不少观后感文章,分别在《安庆师院报》发表、在校广播站播出。五月花的成功,还有赖于全系学生的热情参与。几乎每个班级都有同学加入到每年的五月花创作和演出者的行列,没有演出任务的同学也积极参与五月花晚会的组织、协调和服务工作。学校的领导和学生处,团委、党委宣传部等职能部门,都对五月花活动给予了关心与支持,也曾经帮助解决了一些困难和问题,给同学们以激励和鼓舞。安庆市群艺馆、话剧团、黄梅戏学校等校外单位,为五月花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过不少帮助支持,安庆市著名话剧演员金刚、著名黄梅戏演员江莉娜等都曾义务为五月花担任过艺术指导,正是无数热心人辛勤的汗水,把五月花浇灌得芬芳鲜艳。
五月花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每年五月,应期而至的晚会使各系学生奔走相告、一票难求,成为大家津津乐道的谈论话题。其他系师生有时也应邀在晚会上客串一个角色,或者赞助一个节目,给校园带来节日般的欢乐。正如石家麟老师说的那样:“五月花文艺晚会是安庆师院校园文化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是中文系精神文明的一根纽带,链接了中文系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一条纽带。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人事更迭,时光流逝,学生进进出出成为常态。只要有五月花晚会在,遍布江淮和全国的校友系友,就会对其‘母体’有一个温馨而美好的回忆。”一年一度的五月花活动,坚持了教育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给师生们带来了艺术享受,给历届毕业生留下美好的回忆。现在安庆二中任教的杨泽林老师毕业20多年了,当人问及“您最难忘母校的什么”时,他写道:“难忘中文系的五月花晚会,聆听专家学术报告等情景” 。
五月花晚会也是展示中文系面貌的一个窗口,为历年来安庆师院讲学或者工作的兄弟院校专家学者和上级领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95年第15届五月花晚会演出恰遇安徽省教委、省语委“双推”工作检查评估组来我校检查“双推”工作,应邀观看了五月花晚会后,专家们说:“中文系的五月花语言艺术晚会,是教育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为安庆师院推广普通话和校园文化艺术的繁荣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这项富有特色活动的应当长期坚持下去。”
眼看着第34届五月花又落幕了,今年花胜去年红,我愿明年花更好。在这里寄语文学院的同事们握紧接力棒、善做护花人,让这朵专业教育与文化艺术的并蒂莲花,在新世纪的和风里绽放得更加艳丽。让这颗安庆师院校园文化的璀璨明珠更加光彩照人。
(本文参阅了石家麟老师文《五月花开照眼明》,见《安庆师院报》第125期,专此致谢。)
吴毅安
二〇一五年五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