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照亮古寿春

24.06.2014  19:05

  ——寿县公共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寿县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总面积2948平方公里,辖25个乡镇,总人口近140万,既是人口大县,又是文化大县。寿县古称寿春、寿阳、寿州,州来国、蔡国、楚国、西汉淮南国、东汉袁术先后建都于此,是楚文化的故乡、豆腐的发祥地、淝水之战古战场,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寿县牢固树立“文化立县、工业富县、开放兴县”发展理念,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觉,以组织能力强、发展机制强、公共文化强、权益保障强、产业发展强、遗产保护强、开放创新强等“七强”为突破口,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文化建设取得丰硕成果。2005、2007年先后被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称号,  2012年荣获“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殊荣,2013年成功申创“中国书法之乡”。

强化领导,形成文化建设强大合力,做到组织能力强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建立文化发展长效机制。寿县历来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工作,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该县把文化建设摆上了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2010年,县委、县政府确立“文化立县、工业富县、开放兴县”的发展理念,提出了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强县的奋斗目标,科学制定《寿县“十二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县、乡(镇)两级党委、政府都成立了高规格的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并将文化建设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每年召开2至3次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文化工作。在每年的县委全委会和县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将文化建设单列一项进行强调。从2010年开始,把文化工作列入全县重点工作目标管理绩效考评范畴,根据量化考核结果,每年对前6名乡镇和前3名县直单位进行表彰奖励,对后进单位予以通报批评。

二是制定政策措施,建立文化建设保障机制。近年来,寿县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强县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进一步健全促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加大扶持力度,在税收、土地等基本要素上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对注册投资亿元以上文化产业类企业,降低准入门槛,分期缴纳注册资金;对固定资产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文化娱乐项目,五年内所得税县级部分的50%奖励给企业;对经认定的动漫文化企业,除享受国家规定的优惠政策外,三年内按销售收入的10%予以奖励。新建或扩建的公益性文化设施用地,符合法定划拨用地的,以划拨方式供应,经营性文化设施用地,按有偿方式供应。

三是注重形成合力,建立齐抓共管协调机制。该县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文化工作格局,努力在全县形成文化建设强大合力。县委、县政府在涉及文化建设的重大决策出台前,注重充分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并邀请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新闻媒体对决策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监督,确保文化建设深入扎实推进。积极协调发展改革、财政、人事编制、公安、工商等与文化建设密切相关的部门,建立有效的工作协调机制,在政策、财力、物力等方面积极提供支持和保障。注重发挥文联、作协、文协等文化领域社会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做好组织、引导和维权等工作,在服务协调中加强管理、引导自律。

加大投入,建立公共文化保障机制,做到发展机制强

一是政府主导,多元投入。该县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对向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所需支出,由政府予以保障;对经营性文化产业,政府加强引导和扶持。据统计,2011年至2013年,全县用于文化建设、文物保护、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服务的经费达1.23亿元,县级财政拨付文化事业经费2565万元,平均递增33.14%,比当年县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高18.67个百分点,人均文化事业费高于六安市平均水平。各乡镇也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确保文化经费到位,加大对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近年来仅综合文化站建设一项,乡镇一级财政就投入建设资金1000多万元。全面落实和完善文化建设财政保障政策,该县从2010年开始设立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含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  2011年达到200万元,2012年至2014年每年增至300万元,为全县文化建设提供了必要的财力支撑。

二是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在加大文化投入的同时,该县积极调整和优化财政文化支出结构,重点将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近年来,寿县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为县博物馆、县文物局等文化单位引进专业人才6名,初步解决了文化人才匮乏问题。同时,认真落实社会力量对文化事业赞助、捐赠的税费减免优惠政策,近年来先后争取阳光半岛等县内外企业赞助、捐助经费870万元,用于公益性演出等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丰富了城乡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科学规划,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做到公共文化强

一是构筑标志性文化设施网络。该县先后建成寿县博物馆、春申文化广场等文化设施,县博物馆被列入首批国家二级馆,县图书馆、县文化馆被评定为国家三级馆。2012年在老城区改造建成一座数字(院线)电影院,2013年在新城区建成可容纳近千人的寿春大剧院,目前正在规划建设寿县文化艺术中心(含图书馆、文化馆、非遗馆、美术馆、档案馆和城市规划馆)、广电中心、人民文化广场等一批新的地标性文化设施,建成投入使用后将为城区居民提供更为快捷、更加标准的公共文化服务。

二是完善广覆盖的基层文化网络。近年来,寿县着力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以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为载体,不断完善基层文化阵地。在全面完成“十一五”各项文化民生工程的基础上,2011年以来先后建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点610个,解决了全县6千余户农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问题,2012年县文广新局荣获“全省广播电视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建成2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公共电子阅览室、271个农家书屋等基层文化阵地,全县形成县有文化场馆,乡(镇)有文化站,村(社区)有农家书屋的文化服务网络,实现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常年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其中,2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有一级站8个、二级站12个、三级站5个,等级站率达100%,一、二级站率远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各乡镇综合文化站都有专职管理人员,设备齐全,全部达到《全国“十二五”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规定的建设标准和功能要求。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中,该县统筹文化、教育、科技、广电、体育和青少年、老年活动场所的规划建设,利用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设施,开设党员电教、农技培训、老年教育、留守儿童之家等配套服务项目,实现文化设施的综合利用、共建共享,不断提高使用效能。

创新方式,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做到权益保障强

一是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部免费开放。2009年在县图书馆建成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寿县支中心,并逐年向基层延伸,先后建成25个乡镇电子阅览室和271个村街(社区)服务点,覆盖率达100%,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均达到文化部规定标准,常年开展科技培训等活动。全县2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71个农家书屋图书配送总量近100万册,基本解决了全县群众看书难问题。县图书馆总藏量达7万册,从2011年起,每年购书经费15万元,人均购书费、人均藏书量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1年以来,县“四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孙叔敖纪念馆)和2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电子阅览室)、271个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设施全部免费向公众开放,近年已累计接待观众300余万人次。

二是公共文化活动品牌彰显特色。先后举办了五届梨花诗会、中华经典诵读、广场舞大赛、“三下乡”等群众文化活动,着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近年来,全县共举办各类群众文化活动1700多场,基本实现每一行政村(社区)每年看到2场以上戏剧和文艺演出、每一行政村(社区)每年利用民族传统节日组织2场群众文化活动目标。扎实开展农村电影放映活动,建立25支农村电影放映队,投放高清数字电影放映机25台,近年共放映电影17316场,观众达287.29万人次,在全市率先实现每年每一行政村(社区)每月看一场电影目标。对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各类文艺团队,采取“以奖代补”方式予以奖励。迎河镇“红五月”民间艺术团长年活跃在寿(县)霍(邱)两县乡村文艺演出舞台,2012年演出260多场,2013年增加到360多场,平均每天一场,深受群众欢迎,被乡亲们亲切地誉为“泥腿子剧团”。2010年组建楚风演艺有限公司后,相继推出《时苗留犊》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剧目,近年来共演出240余场,2012年荣获第六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暨全省民营戏剧院团优秀剧目展演优秀组织奖、优秀表演奖,方敦寿、丁骏龙分获作曲三等奖、表演三等奖。

三是公益性文化活动惠及民众。该县依托公共文化设施,坚持开展老年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农民工技能和再就业培训等文化教育活动。在县城建成一座占地5500平方米的老年大学,在校学员657人。在县文化馆建成老年活动中心,每天有200多人到此开展活动和娱乐,极大地丰富了城区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从2012年开始,寿县在六安市率先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与老年学校联合办学工作,文化站加挂老年学校牌子,文化站站长兼任老年学校副校长,实现资源共享,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了更加舒适的学习环境。利用城区公共文化设施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近年累计投资2亿多元,在县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文化阵地开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县博物馆、县文化馆被命名为“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依托乡镇综合文化站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开设留守儿童之家,全县共建立农村留守儿童之家176个,校园留守儿童之家406个,家长学校272所,聘请法治副校长或辅导员362人,长年对未成年人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积极利用乡镇综合文化站、电子阅览室、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等公共文化设施和平台,扎实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和再就业培训,近年共完成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项目和农业专业技术培训1.2万人,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和新录用技能岗位人员培训1.4万人,农民工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得到全面提升。

规范管理,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做到产业发展强

一是规范执法行为。近年来,寿县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大力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实行参公管理,机构编制、人员经费得到全面落实,配齐配全车辆、电脑、摄像机等执法设备,坚持依法文明管理,全县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二是严格市场管理。重点加大互联网上网服务、电子游艺和歌舞娱乐场所的监管工作。全县59家网吧安装“净网先锋”软件3340台。聘请12名网吧义务监督员,成立网吧行业协会,城区27家网吧组建联盟,加强行业自律,进一步规范网吧经营行为,做到“五统一”(统一亮证经营、统一未成年人禁入标示牌、统一举报电话告示牌、统一网吧巡查日志、统一纳入监督平台)。近年来,全县共出动执法人员检查12666人次,检查经营单位2497家次,取缔“黑网吧”54家,收缴电脑主机460多台,查处违规接纳未成年案件10多起(件)。开展游戏机、音像、出版物、演出市场及其他娱乐场所专项整治行动,共收缴盗版音像制品6万盒(张),非法书报刊4.5万本,电子出版物1万余张,收缴赌博游戏机150余台,寿县和县文广新局双双荣获2012年全省“扫黄打非”工作先进县和先进单位称号。认真抓好辖区内公共文化场所安全措施及责任制落实,全县公共文化单位和文化经营场所连续数年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

三是发展文化产业。科学编制《寿县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到目前,全县已引进文化产业企业16个,其中安徽阳光半岛项目已完成投资10多亿元,君湖刘老根生态农庄项目完成投资4150万元。2013年,安徽省阳光半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被省文化厅命名为第四批安徽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该企业和安徽远发工艺品有限公司还被命名为第二批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合理利用,扎实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做到遗产保护强

一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立寿县“非遗”保护研究协会,2009年完成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共普查出“非遗”项目6大类118小项,并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数据库,编辑出版《六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汇编(寿县卷)》。2011年投资50余万元建成全省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县政府先后公布两批共34项县级“非遗”项目和第一批58名县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全县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正阳关抬阁、肘阁),省级9项、市级10项,曹玉海、戚良伯、柴宪修等7人入选省级“非遗”传承人,数量居全市之首。2014年4月,寿县被文化部公布为全国35个端午习俗集中分布区,安徽省仅此一处。

二是加大文物保护工作力度。该县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文物保护工作领导组、古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领导小组,全力推进寿县古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芍陂(安丰塘)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工作,古城墙于2012年11月正式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更新预备名单》,2013年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县内国保单位达6处。近年来寿县多渠道筹集资金近4亿元,先后整修了古城墙、孔庙古建筑群、留犊祠巷历史文化街区,实施定湖门复建、护城河综合治理和船官湖、东台湖恢复等项目,建成安徽第一面党旗纪念园,编辑出版《璀璨寿春—寿县文化遗产精粹》画册。大力宣传《文物保护法》,发动全县群众共同保护文化遗产,建立县、镇、村、组四级文物保护网络,聘请业余文物保护员300余人,全县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健全,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到位。县博物馆文物及藏品档案基本健全,2012年以来投资400多万元对消技防设施及基本陈列进行整改提升,连续17年实现安全无事故。2010年至2012年,寿县先后荣获“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突出贡献”、“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先进集体”等称号。2013年,该县分别被北京大学、安徽大学列为古建筑和考古实习基地和共建单位,今年5月县博物馆被安徽理工大学列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

深化改革,激发文化事业发展活力,做到开放创新强

一是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寿县于2010年完成原寿县庐剧团、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县电影院、县红星剧场等一批文化经营单位转企改制。2012年,县文广新局局长李延孟同志被文化部授予“全国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突出贡献个人”称号。原县庐剧团转企改制后,组建成立的楚风演艺有限公司承担全县“送戏下乡”、民生工程巡演、普法宣传等大型公益性文艺演出任务,每年演出都在百场以上,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

二是推进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该县坚持政府主导,不断深化县图书馆、县文化馆、县博物馆和2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定编、定岗、定责,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大幅提升。2010年顺利完成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三局合一”以及局台分设的体制改革。

三是加快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全县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共有群众文化、图书管理、文物保护、电影放映等专业人才141人,占职工总数的65%以上,专业人才队伍的数量和质量稳步提高,专业、岗位、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注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全县25个乡镇配齐党委宣传委员、宣传干事和文化站长。不断加强基层业余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加强乡土文化能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文化志愿者等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目前,全县共有各类业余文艺团体(协会)60多个,发展文艺骨干4.5万人,农民文化活动中心271个,社区文化之家12个,农村文化中心户60个,形成以城区文图博三馆为龙头、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支撑、以群众文化队伍为依托的城乡文化网络。

(楚仁君)

六安市叶集区平岗街道文明实践活动纪实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安在线
滁州获批安徽历史文化名城
日前,滁州市获省政府批复,文化厅
严防纪律处分决定“打白条”
为切实维护纪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文化厅
安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文化旅游工作
(本报驻安徽记者  郜  磊)日前,文化厅
安徽召开文化市场意识形态工作研判分析会议
(驻安徽记者 郜磊)为进一步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