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引领安徽产业"蝶变"
中安在线讯 成功创建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以及全国唯一的广播影视科技创新实验基地,“国字号”文化产业园区达5家;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位列全国第13位,规模以上文化法人单位数和营业收入分列全国第10位和第12位;2015年文化产品出口额10.28亿美元,输出版权921项,分别是2011年的2.06倍和1.61倍;截至目前,全省共有45家文化企业上市或新三板挂牌……
党的十八大特别是2016年以来,我省把“文化产业强”作为加快文化强省建设重要抓手,大力扶持重点文化改革发展示范企业和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积极推动文化创新融合发展,加快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努力将改革的先发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品优势、品牌优势和集群优势。
——变文化资源优势为产业竞争优势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是我省实施“调转促”行动计划的重要抓手。2016年9月,背倚城区、面朝巢湖的合肥市包河经开区创意文化产业基地成功入围全省第二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专家评审认为,该基地发展潜力大,龙头企业强,集聚效应明显。目前,基地首批34个新业态项目已获1.6亿元资金扶持,纳入国家“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已进入运行试验阶段,支撑国家广播影视科技创新实验基地和创意文化产业基地集聚发展的“卓越城”,规划面积达11.08平方公里、一期项目已经开工,一批重大项目年底将入住。计划到2020年,该基地实现主营收入1150亿元。
在第八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评选中,安徽出版集团、安徽新华发行集团和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榜上有名,我省入选企业数量并列全国第一位。上述两项权威评选结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劲势头。
文化产业做优做大做强是创新型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内容。如何撬动?如何实现丰厚历史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省的实践是,培育骨干企业,打造全国一流的文化园区和文化企业品牌,把‘无形’的文化资源落实在‘有形’的产业项目上,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壮大文化力量。”省文化强省建设领导小组相关负责同志说。
蚌埠是淮河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这里有“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奇佳话,这里立起了“中国花鼓灯第一村”的标杆。如今,一座占地55平方公里的大禹文化产业园在这里拔地而起,成功跻身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行列。 “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巧做‘老题新解’‘无中生有’‘借题发挥’文章,众多‘大块头’文化产业项目‘井喷’而出,唤醒了沉睡的文化资源,为城市转型发展增添了新动力。 ”文化部调研组实地考察后,认为“蚌埠实践”是中西部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个示范案例。
合肥、芜湖国家级动漫、数字出版基地营业收入居全国第4位;安庆市打响“再芬黄梅”等品牌项目,打造有“戏”的城市;阜阳柳编等手工艺品远销欧美……一个个品牌园区和品牌项目,有效提升了各地文化产业的影响力竞争力。
重大项目是文化产业强筋壮骨的重要载体。2016年530个文化产业项目列入省重点项目投资和储备计划,实际完成投资660.7亿元,较上年增长38.4%,计划完成率达到148.6%,较上年增长31%。
[1] [2] 下一页 尾页 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李跃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