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刊登我校党委书记汪元宏文章
6月24日,《中国教育报》6版,以《一场悄然兴起的教育变革——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改革创新实践(五)》,刊发了我校党委书记汪元宏所写的《安徽科技学院: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文章。具体如下:
一场悄然兴起的教育变革——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改革创新实践(五)
安徽科技学院: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安徽科技学院的学生正在农业基地实践
安徽科技学院作为一所自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举办本科教育的老本科高校,新世纪以来,针对高校人才培养日益趋同化、同质化,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的实际,及时确立了服务地方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努力提升办学定位与社会需求符合度的办学方向,着力推动学校转型发展,始终坚持以转型谋发展、以改革促转型,在转型发展道路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
加强学校顶层设计,明晰转型发展方向。 学校确立了“一优三强”(“知识结构优、实践能力强、敬业精神强、创新创业意识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和“四能”人才(“能下去、能留住、能用上、能干好”)培养特色。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扭住转型发展龙头。学校紧密对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需求,积极申报符合地方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等新专业,利用高新技术对传统农科专业进行升级改造,通过文科专业间的交叉融合形成新的专业增长点。2007年以来,先后增设了机械电子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18个专业,改造了应用化学、农产品加工等9个专业,停招和减招了农村区域发展、市场营销教育等4个专业。形成了以传统农科和新兴工科为主,相互支撑、协调发展,有效对接地方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群的应用性学科专业体系。
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把握转型发展关键。为加强学校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推进安徽省本科应用型示范校建设,2010年,学校统一实行“平台+模块”的课程架构,即构建了两个平台(通识教育课程平台、专业教育课程平台)和三个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块、个性化拓展课程模块)。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抓实转型发展核心。学校近年来围绕转型发展,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作了多方面探索。如“校企联合办班”培养模式。学校与相关企业联合举办了“隆平班”、“德力班”等38个特色冠名班。“多证书制度”培养模式。学校设有29个职业技能鉴定站,面向46个专业开展培训和考核认证工作。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夯实转型发展基础。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目标要求,结合学科专业特点,统筹安排校内外和课程内外实验、课程实习实训、毕业实习、科研训练等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了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与理论教学体系密切联系而又相对独立,教学内容前后衔接、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实践教学体系。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集聚转型发展力量。学校大力推行“两进、一培、一参与”制度(进企业、进基地,进行专项技能培训,参与产学研合作),积极探索双能型教师等级考核认定办法。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增强转型发展后劲。学校加强创新理论教育与指导,设立大学生创新课题专项基金,制定《关于大学生创新学分的暂行规定》,多渠道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形成了“创业教育、创业管理、创业实践”三位一体的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学校从2009年开始大力实施国(境)外合作办学工程,先后与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外的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并与美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8所大学正式签订合作办学协议。
2013年,学校作为全国首批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试点单位接受教育部专家进校实地考察,专家对学校围绕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所采取的多种措施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进一步坚定了学校走地方性、应用型的转型发展之路。
(责编:邓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