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均衡发展 迎江区高位前行

15.12.2015  09:53

这学期,迎江区长风中心小学六年级留守学生詹媛媛在每天午饭后,总是习惯给自己加一道“小餐”:和同学到新铺设的塑胶操场上踢会足球。“累了就到阅览室看看书,或者到留守儿童之家下下棋、看看电视,中午的时间充实又快乐。

孩子口中的快乐感受,来自于学校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显著变化。作为迎江区较远的一所农村学校,长风中心小学不仅标准化建设百分百达标,而且通过校园“三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的实施,让包括中心小学在内的8所村小,校校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和校园风景。

在地域上我们虽然是农村学校,但资源的配置、科学的管理、师生的状态、校园文化建设、信息化设备的熟练运用,一点也不逊色城区学校”,中心学校校长方斌直言不讳地表示,正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给这所农村学校带来了由外而内的巨大变化。

今年4月,区委书记叶建在调研新洲乡教育布局调整时曾明确表示,“除了要科学整合教育资源,更重要的是在政策制定上向农村倾斜,让老师们乐于扎根农村教育。”长风中心小学的教育生态无疑是对这番讲话的最好注脚。而该校也因此在今年11月接受均衡发展迎国检省级预检时得到检查组的高度肯定,认为“小中见大,堪称迎江区近年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缩影。

不差钱的教育投入 让孩子有幸福感

班班通、科学实验室、电子阅览室、心理咨询室、留守儿童之家……如今,除长风中心小学外,迎江区几乎每一所农村学校都有这样的标配。城区学校有的,农村学校一样有。

在龙狮余桥小学六年级小学生殷明雨的印象里,自从他二年级开始,学校几乎每年都有新的变化:先是有了各种功能室,再是上课有了班班通,然后是教学楼被重新粉刷,再然后是全新的塑胶操场和重新打造的校园文化……“我成了学校越变越美的见证者,马上就要毕业了,真舍不得离开这里,”汪典典认为,余桥小学的变化让他拥有了一个幸福的童年。

而就在几年前,这个区大多数农村学校甚至没有一间标准化的功能室,没有一个像样的操场。以该区最偏远的罗塘中学为例,在校长张友学的记忆里,三年前的罗塘中学就是一所薄弱的农村学校,除了硬件跟不上,而且没有专业技能教师,教师普遍老龄化,操场上全是坑坑洼洼的洞,学生活动起来校园里满是灰尘。

现在好了,我们不但校园环境得到改善,而且功能室和信息化设备装配齐全,几乎每天都在用。”张友学一边打开物理实验室的使用登记表,一边向记者介绍。

是什么这所让条件落后的农村学校在短时间内由内而外焕然一新?

对教育的投入,区政府永远不差钱,要让辖区每一名孩子都能享受到更优质、更公平、更均衡的教育资源。”区长李斌在均衡发展省检反馈会上的现场表态,或许,这可以作为这些年迎江区农村学校发生“蜕变”的最好说明。

2008年至今,迎江区先后投入2.5亿元,彻底改善了各校设施设备标准不高、功能不完善的状况。即使是在2013年迎江区中小学标准化建设100%达标后,该区区委政府依然大手笔投入1.9 亿元,实施了包括校舍扩容改造、校园美化修缮、信息化设备全面升级、校园电视台打造等项目在内的一揽子“后标准化建设”工程,让城乡办学条件不断优化,办学面貌焕然一新,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了更高位的均衡配置。

期间,该区还针对东部新城快速发展的态势,依托新建小区配套了学校建设。投资1.1亿元重点打造了人民路小学碧桂园校区和绿地实验学校两个教育新品牌;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并试运行的迎江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也为东部新城教育增添了新亮点——自五月份试运行以来,该中心先后接待区内的师生、家长近万人次;而2013、2014年启动的两轮校园修缮美化工程和2015年薄改工程,更是让十四中、罗塘中学、长风中学、长风中心学校、新洲中学等城东老校焕然一新。

分管教育的副区长斯媛多次深入基层调研,她认为,东部新城教育资源的优质化品牌化,不仅改变了“新城区居住,老城区上学”的局面,也让全区优质学校的布局日趋合理。

全方位的利好政策,让教师有成就感

教育环境的改善只是门槛,更优质的教育均衡还应从教师队伍建设抓起。”迎江区教育局党委委员、教研室主任江兴玲认为,深化教师管理体制改革才是激活教育的最根本要素,才是教育资源最优化配置的最重要路径。

首当其冲的是区域内校长、教师的轮岗交流。作为安庆市最先启动交流的县区,迎江区早在2006年就进行了试点。近这三年,迎江区有55 名校长进行了城乡学校间交互任职,473名教师参加交流,加上三制结合的“无校籍”管理改革,交流成为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引擎。

作为交流的见证者之一,华中路第一小学教师黄小卉在迎江区2006年开始的教师上挂下联和2013年的全区大面积校长、教师交流中,都有幸参与其中。“两次交流的经历不仅让我消除了工作中的倦怠,更激发了我在每一个新环境努力工作的热情,成为我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黄小卉在参加全市校长、教师交流推进会发言时如是说。

为了引导和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交流,2014年,迎江区还以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迎江区边远农村教师生活补助发放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利好政策,在评先评优、职称评聘等方面向农村教师倾斜,除了继续发放每人每月70—110元农村艰苦津贴,还安排专项资金150万元为边远农村教师发放300—500元的生活补助,“人手一机”工程也从最边远的农村学校开始装配。

在生活和工作上不断为教师尤其是乡村教师发放“改革红利”的同时,迎江区也将教师综合素养的提高放在了突出位置。除了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专业培训外,还不断改革创新研修方式,采取名师带训、同课异构、送教下乡、教师论坛和基本功大赛等形式,借助“城乡办学联盟”、“4+4”办学共同体”、“七助一”帮扶共同体等均衡发展新模式,搭建教师博客建设、教师网上读书俱乐部、城乡百名教师结队成长、“三名工作室”等网络研修平台,促进城乡教师同步成长。据统计,2014年一年,迎江区累计安排教师各类培训就达1300多人次,仅“三名工作室”就让600余名教师在网络帮扶中受益。

作为这些利好政策的受益者之一,2015年9月新分配到新洲实验学校的青年教师查浩深有感触。“原先一度担心到新洲工作会很艰苦,没想到不仅路上车费、中午吃饭都有补助,而且每餐都吃得很好,甚至人人还有一台电脑。”他工作三个月来,已经参加过一次培训、一次比赛、有过三次教研活动经历。查浩认为,这样的工作环境让他没有理由懈怠,今后他会更加用心,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特色化的发展目标,让学校有获得感

均衡发展不是‘削峰填谷’,而是‘造峰扬谷’,高水平的教育均衡应该是学校呈现多元化、多样化和特色化的发展态势,最终实现优势互补、特色发展和整体提升”。这是迎江教育人对均衡发展的一贯认识。

2008年以来,在迎江区教育局的有力推动和指导帮扶下,迎江一度涌现出一大批学校特色集群,如龙狮中心学校的“经典诵读”、十四中的“爱心教育”、健康路小学的“健康教育”、双莲寺小学的“绿色教育”、华中路第二小学的“双语教育”、华中路第三小学的“生命教育”、依泽小学的“民族教育”……

但随着达标区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尤其是面对日新月异的教育改革形势,如何让这些特色学校在新时期焕发出全新的活力?迎江区将内涵提升的目标锁定在校园文化建设上。

每一所学校都可以有自己的特色,而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是所有学校共有的精神底色。”在该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周先为看来,在硬件设施和教师结构不断优化的前提下,学校尤其要着力打造“有文有化、有味有品、有魂有美”的校园文化新品牌,并借此助推学校特色创建和内涵发展。

在这一精神的指导下,迎江区本着“一校一特色、一校一风景”的建设目标,逐年推进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各校校园文化建设均不同层次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华中路第一小学和华中路第三小学利用楼梯下方的空间设计了温馨和谐的“快乐书吧”;人民路小学、健康路小学和龙狮中心学校充分利用楼梯过道精心打造了不同风格和主题的传统文化教育,华中路第二小学将学校大门前的狭长过道变成了宣传教育均衡发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教材”;绿地实验学校精心布置了一道美丽的花墙、长风中学把2015年定为“校园文化建设年”,积极打造足球文化;十四中将核心价值观文字镶嵌在教学楼的上方……

与此同时,在迎江区持续多年、不断完善的学校年度办学成效“2+X”评估模式推动下,各校还结合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三环五步”课堂模式改革和“自选走班式”校本课程改革,在原有办学特色基础上不断形成新的品位风格。

如今,“快乐星期二”、“快乐星期五”、走红地毯、开笔启蒙、开心农场、红领巾银行、办儿童喜欢的学校、“快乐学习、绿色成长”等名词或理念已经不单是一两所学校的专利品牌,而是成为区域共享共为的常态举措。

双莲寺小学校长潮金元告诉记者,学校自主研发的学生成长评价系统和“一树一课程、一景一课程”项目,除了在多个国家、省、市媒体上被报道外,还成为全省教育信息化现场会的重点参观校予以推介,同时先后迎来省内外多所学校的参观学习并获点赞。“这让学校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非常有获得感,学校发展也更有劲头”,潮金元说。

看得见的教育公平,让群众有满意感

教育公平要落实到惠民上才是真的公平。早在2012年,迎江区就提出“教育均衡发展要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鲜明口号,在2015年的开学报告中再次明确提出——“要借助达标区创建,让群众有更多的满意感。

为了让这些目标成为现实,多年来,迎江区在教育公平上坚持办实事、求实效,用实际行动把“公平”写进每一个学生和学生家长的心坎上。

仅以2014年为例,迎江区不仅对义务段低保家庭学生免费提供“一科一辅”材料,面对近年来学校的运转成本日益提高,城市学校现有的义保经费严重制约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区教育局还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及大力支持下,顺利实施了城区学校义保经费提标工程,在省定的基础上——该区为城区中、小学每生每年分别提高了165元、150元,有效保障了学校的正常运转,得到了市教体局的充分认可。

而2013年安庆公办中小学“零择校”的实施,更是让迎江辖区内的每一名学生都能共享教育公平的一片蓝天。华二小一(1)班小学生刘佳琦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她的父亲刘先生告诉记者,自己从来没有为孩子的上学问题烦恼过,根据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三个一样”(一样就读、升学、免费)政策,他的孩子得以就近在华中路第二小学顺利入学,每天上下学就五分钟路程,要多方便有多方便。

迎江区还充分保障残疾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力,全区“三残”儿童共62人,有61人随班就读或在市直特教学校入学,入学率达到98.39%。而对辖区内起点孤独症学校、沐阳之家等特殊教育机构的点对点长期帮扶,更是为这些需要关爱的孩子撑起一片希望的蓝天。起点学校负责人陈源芳说,辖区学校还积极配合康复培训中心开展各种运动会、共同演出等各种联谊活动,这让“星星的孩子”们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迎江区不仅率先建立了全市第一个留守儿童之家,而且真正让这里成了留守孩子的幸福家园。依泽小学大队辅导员王佳向记者介绍,现在全区每所学校的留守儿童之家都实现了“有关爱氛围、有活动场地、有文体器材、有爱心电话、有电脑(电视机)、有图书室”的“六有”标准,加上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很多留守孩子们享受到“”的温暖。

孩子打电话说在学校的时间过得很快乐,每次过节都能在留守儿童之家享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孩子在这样的学校念书,我放一百个心!”在四照园小学最近召开的三年级家长会上,一名特别请假到校参会的留守儿童家长如是表态。

家长的认可是对我们最大的奖励!”周先为满怀信心地表示,随着‘十三五’的到来,迎江教育即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迎江将以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为抓手,继续深化‘质量、特色、品牌’的发展模式,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打响教育强区品牌,实现教育新的跨越,让更多的孩子享受教育公平的蓝天。(特约通讯员:方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