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建好平台,强化应用,推进教育信息化——让城乡孩子共享教育资源
“在线课堂”“教师空间”“电子白板”“翻转课堂”……这些一般人听来可能还很陌生的教学方式,如今在我省的任意一所中小学内,已然成了教师们必备的教学手段。 2012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以来,我省教育信息化水平整体提升,走在了全国前列,极大地促进了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今年1月,我省被教育部列为基础教育信息化省级试点,教育信息化正向纵深推进。
政府主导,47亿元投入教育信息化
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配合实施,上下联动一盘棋。为此,我省建立了以教育、发改、财政、经信、人社等部门组成的教育信息化联席会议制度,统一配置标准、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保障各中小学之间的数据互通和系统互联,避免各自为政、盲目建设和信息孤岛现象。
为避免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我省将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标准,纳入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基本标准,与教育均衡发展和标准化建设同步推进,并相继开展数字化校园、校园网建设等专题巡回培训。今年3月,经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出台《安徽省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2020年)》,明确了政府是教育信息化的责任主体,提出到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信息化。以省政府名义印发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在全国尚属首例。
明确了政府主导地位,资金得到了有效保障。
我省确定项目建设实行政府购买服务模式,明晰了建设与运维的资金来源渠道。数年间,全省共投入47亿元用于中小学信息化建设。
国家要求,“十二五”期间,建好“三通两平台”,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依据并实施这个蓝图,我省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由 2009年的 33%提高到92.4%;多媒体设备班级覆盖率由2010年的不足15%提高到73.2%,与校园网建设同步;开通了40%师生学习空间;农村教学点实现教育资源全覆盖。
省教育厅副厅长金燕表示,当前基础教育最大的难题是农村,农村教育最薄弱的地方是教学点。目前全省共有教学点4600多个,学生10万人,虽然满足了孩子就近读书的需求,却常因教师不足而开不齐课,影响了教育公平。 “数字化的在线课堂突破了这个瓶颈,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金燕说,面向教学点和部分村小开展在线课堂常态化教学,让皖南山区、大别山区和偏远农村孩子,能够享有中心校和县镇学校的优质教师资源。
如果说“三通”是路,那“两平台”则是车,直接服务于教育教学管理。今年1月底,安徽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和安徽教育管理公共平台上线试运行。目前,资源平台通过整合、征集、汇聚、购买以及开发等方式,建立了覆盖中小学所有学段、学科和绝大多数版本教材的教育教学资源库,开发了以学习空间为基础的多种教学应用服务:教师开展常规教学,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教研人员开展网络教研,教育部门组织开展全省“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课课有精品”的评选活动和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项目研究……
随着教育教学资源的不断丰富和资源应用的更加便捷,教师实名注册由2013年的10万人发展到目前的34万人。插上信息化“翅膀”,城乡教育公平又迈出重要一步。
教师人人“充电”,信息技术纳入资格考核
目前我省教育管理平台已建成17个业务系统,为教育行政管理与决策提供数据支撑,有效促进教育管理向现代治理转变。为了把好的硬件用好,我省先后召开了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会和推进会,举办了两期覆盖所有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和中小学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培训班,在信息化实施为什么、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上取得共识。逐步确立以市、县(区)为主的培训机制,重点为校本培训培训主讲教师,再依托校本培训,促进教师全员培训和自主培训。两年来,共培训近20万名中小学教师。
与此同时,我省积极探索教师培训的系统化和标准化,制订了培训实施方案。从今年到2016年,全省中小学专任教师将全部接受教育技术培训,实现信息技术应用“人人会”。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行初级、中级、高级的三级考核。建立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资格证制度。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列入新任教师上岗和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考核内容,成为安徽教师教书育人必备的专业技能。
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