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修订成焦点 语文教材修订有待实践检验

19.06.2014  12:16
      2013年7月,语文出版社召集启动语文版小学、中学教材修订的攻坚战。据媒体报道,目前,语文版小学一二年级新版教材和初中一二年级新版教材已经通过教育部验收。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教材修订是脱胎换骨的。”比如,二年级上学期第二课,记者看到歌曲《天路》以诗歌的形式入选教材,三年级的延伸阅读中收录了台湾歌手周杰伦的歌曲《蜗牛》。
  这些年,对语文教材诟病的声音不断,比较集中的观点是经典的缺失、儿童视角的缺失、快乐的缺失和事实的缺失。因而,如何对语文教材进行修订便成为各方议论的焦点。
  语文教材修订最终需要靠课文内容的选定来体现,这恰恰是难点,也最容易引起争议。毕竟,所选定的课文本身所传递出来的信息是相当丰富的,每个人都有不尽相同的解读。这丰富的集合,或许远大于编者切合定位的那个范围。譬如《天路》、《蜗牛》都是歌词,有形式合适与否的争议,也有内容俗与雅的争议,还有所谓“正能量”的争议。
  事实上,语文作为表达的手段,其表达的思想和审美取向有争议也是魅力之一,哪怕是经典,没有质疑的也只是极个别的现象。换言之,语文教材的修订过程中,围绕自身的定位,其实难以避免课文内容本身道德标签的判断,能够做的是尽可能淡化和避免固化,问题是内容的选定如何在“众口难调”中兼顾做得更好。
  语文教材修订只有“方向标”没有“标准件”,判断一本教材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是孩子们是否喜欢,是否能够从中受到启迪、领略到美感。对于一本尚在路上的修订教材,说其脱胎换骨还为时过早,还有待实践的检验。此外,教材终究是服务于教育的,教育方向与教学手段还需要回归到语文的规律与价值立场上来,剥离掉承载的过多目的,跳出标准答案的窠臼,放弃单纯道德与价值说教的立场,顺应孩子们天性和自由发展的特点,来引导和培养孩子的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只有如此,教材之于教育才会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