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程序优化体现民生温度

03.12.2020  02:34

  “加快推进低保、特困等社会救助审核确认权限下放至乡镇(街道)”“对经济状况核对和入户调查无疑义的救助申请家庭,可不进行民主评议”“取消可以通过政务服务平台查询的相关证明材料”……近日,我省出台《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对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作出周密安排,其中关于救助办理程序的改革,简化了救助事项审核审批流程和材料,体现出尽最大努力纾困解难的担当,政策温度值得点赞。

  作为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低保、特困人员供养等救助政策的设计和运行,关乎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历来为政府和社会所关注。人们希望上述救助政策既要覆盖所有符合条件者、做到“应保尽保”,同时还要防止救助对象认定过于粗疏,确保救助资金每一分钱都花在该花的地方。前些年省外一些地方曾有“开着宝马吃低保”现象见诸媒体,引发舆论声浪,可见公众对于救助制度公平运行的极度关切。

  为提升救助精准度、避免“错保”“骗保”,近年来,低保等救助政策的审核审批机制不断完善,具体体现在相关程序更加严格与透明。如我省就曾对低保申请受理、审核、入户调查、民主评议、审批、公示、资金发放等各个环节的责任主体、办理时限都作出明确界定。乡镇政府负责受理与初审,县级民政部门负责审批,民主评议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严格的审定程序,有助于救助对象认定的准确、公正,但技术手段等方面的进步,也使得原有程序需要优化、调整。以民主评议为例,让群众“票决”申请者是否应获得救助,旨在通过民主监督防止“骗保”,但客观上也存在实际经济状况符合救助条件者因人缘不好而无法通过民主评议的可能性。随着大数据技术的进步,跨部门的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更加健全,民政部门与不动产登记管理部门、车辆管理部门、银行业金融机构等开展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能够准确掌握申请救助家庭的经济状况,民主评议程序就不再必不可少。同样,部门间数据共享也使得申请者不必再提供诸多证明材料。

  对困难群众而言,社会救助是“雪中送炭”,既要“送”得准确,也要“送”得及时。低保等救助事项审核确认权限下放,程序和材料简化,无疑让救助更加高效、及时。期待有关方面继续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救助领域的运用,不断优化办理程序,在保证救助精准度的同时,提升救助效率,让民生兜底保障网更加坚实牢靠。  执笔:汪国梁

[ 编辑: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