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中国•精彩故事——大医改中的微人生 下篇:梦想

25.12.2014  22:26

  安徽广播网12月25日消息(记者:钱瑶、吴晶晶,实习生:戈小军)今天的“行进中国·精彩故事”继续为您播送系列报道《大医改中的微人生》(下篇):梦想,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民营医院的院长张凯,通过他梦想实现的过程感受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的融合发展之路。

  蚌埠固镇东方医院大门右侧,一块崭新的牌子在阳光下颇为显眼: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分院。

  记者:“这个牌子什么时候挂上的?”

  张凯:“今年,就2014年的9月19号。”

  记者:“当年建这个医院的时候想过吗?”

  张凯:“没想过。”

  东方医院能成为公立三甲医院的分院,是张凯意料之外的惊喜。

  “我是83年开始行医,到现在已经是31年了。当时就是这个理念,一定要高起点,高起步。一定要达到二级甲等医院。想实现自己的愿望吧。”

  张凯是固镇东方医院业务院长,也是这家民营医院的创始人之一。2008年,刚从镇卫生院退休的张凯壮志未酬,他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筹划建立了这所民营医院。

  这个是门诊诊室,就是小诊室,大候诊区,病人好管理。医生集中精力就看好这一个病人。建院时,特地请了台湾设计师设计,小诊室大候诊区的理念,在六七年前的县级医院中,已经算超前了。

  “过去我在县上就是一间大房子,所有病人都在这地方等。现在是一个病人进来,家属也进来陪着。我们看好了以后,下面一个病人再来,保护病人的隐私。”

  如果说资金问题是张凯和同仁们早就考虑到的,那么,来自各方的歧视却是他们没有料到的。“当时政策只是鼓励社会资本兴办民营医院,第一大压力就是同样的政策没有同等对待,第二个病人,病人家属,可能认为他在公立医院做的价格、服务要比我们好。医疗纠纷,医患纠纷,与公立医院比,在这方面比较有压力。”

  2014年,张凯58岁。在传统习俗里,这本是杖乡之年,忙碌了一生,终可以游历在乡野之间。然而,就在这一年,张凯却迎来了一个新的机遇。

  9月19号,东方医院正式挂牌成为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分院。

  就这样,一家是公立医院,一家是民营医院,两家医院做成了“亲家”,承诺相互打通病人互转绿色通道,实现医生循环流动,并相互开放大型设备。不同的体制牵手成为“一家人”,难度自然是有的,却比张凯想象的要小很多。“民营医院有民营医院的灵活性,不像公立医院的人事制度,我们随时可以调。他们来的业务院长、行政院长,好的管理方法、好的建议,立即就可以执行到位。我们两家建立病人互转绿色通道,病人也减少了一部分经济负担。”

  12月12号,对张凯来说,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他当年建医院时的梦想实现了,固镇东方医院通过蚌埠市二级甲等医院审核,这比原计划整整提前了一年时间。“二附院相关的领导和专家,给我们很大的支持和帮助。应该我们要2015年下半年才能正式申报二甲,整整提前了一年的时间。”

  (电话铃声,接电话现场)“喂,你好!什么病?哦,血压可高,头晕。你想看专家,那这样,你明天上午七点半到八点到东方医院,我们有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的专家在这边……”

  从医31年,张凯几乎每天都能接到托他帮忙找大医院医生的求助,而他也习惯了给城里大医院医生打电话说尽好话。

  不过现在,他说话的底气明显比以前足了。  “ 过去找我,我要想办法到医附院去,到安医,省立医院这些。现在好多问题在就在我们医院就能解决了,特别高兴。”

  记者手记:

  张凯的经历着实有些特别,他本是民营医院的院长,却走上了与公立医院的融合之路,成为我省民营医院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新一轮医改以来,我省部分市的的三级甲等医院和一些县级公立医院“结对子”,成立医联体。可是由于体制限制,机制不活等原因,这些医联体大多“貌合神离”,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另辟蹊径,他们和张凯所在的民营医院结成医联体,将体制优势与机制优势最大化地相结合,使两家医院各得其所,实现双赢。这一动作在我省也具有首创意义,或许能为“医联体”的合作模式提供更多有益的借鉴。

  我们相信,会有更多的张凯出现,他们的梦想会照进现实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