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政策托底做大民生“蛋糕”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又是推动各领域深化改革的不竭动力。全省经济工作暨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落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要求,坚决守住民生底线。当前,我省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如何做好保基本、兜底线的工作,更好发挥社会保障的稳定器作用?就此问题,记者采访了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和有关专家。
推进扶贫攻坚,着力补齐发展短板
——强力实施脱贫攻坚十大工程及一系列措施,确保完成80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任务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而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十二五”期间,我省以大别山片区和皖北地区为重点,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扶贫措施。 2014年实施精准扶贫以来,扶贫开发提质提速,当年就精准脱贫83万人。
“补短板”是我省2016年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之一。贫困人口是否精准脱贫,是衡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省政府参事、省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程必定告诉记者:“做扶贫工作,既有压力,也有动力。要注重目标的明确性,选准方法,精准扶贫,力求效果。对贫困人口较多的县来说,脱贫确实有一定难度,但运用好政策,一定能克服困难,甚至可以提前完成脱贫任务。 ”
全省经济工作暨城市工作会议提出,2016年,我省要大力推进脱贫攻坚,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强力实施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易地搬迁、教育支持、医疗救助等脱贫攻坚十大工程以及一系列措施,确保完成80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任务。
有专家表示,“十大工程”是全省范围而论的脱贫路径,各地情况不一,不能生搬硬套,要立足本地资源,尊重群众意愿,探索精准扶贫路径。针对因学致贫,发展教育扶贫;针对因病返贫,做好健康扶贫工程;“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就要易地搬迁;无劳动力的贫困户要进行社保兜底。
“脱贫攻坚应该同扩大有效供给有机结合起来,加大资金、政策、工作等投入力度,聚焦脱贫目标,提高扶贫质量。 ”省扶贫办副主任陈先德告诉记者,随着各级财力对扶贫开发加大投入,应当进一步加强资金管理,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到贫困户身上,坚决杜绝违规使用现象发生。对已出台实施的光伏扶贫、贫困地区农村道路畅通工程、易地扶贫搬迁等系列政策措施,要认真组织实施好;同时,还应制定产业扶贫到户清单,加强对脱贫攻坚工作的督查、考核,不能拔苗助长,严禁数字脱贫,确保扶贫质量。
提升就业服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全面推进“创业江淮”行动和就业创业“四进四扶”活动,加快各项社保改革并提升待遇水平
就业是民生之本。有就业就会有收入,老百姓才能实实在在享受到经济发展的好处。 “当前,我省就业形势总体比较稳定,但随着经济下行对就业的影响逐步显现,加上一些困难企业裁员可能增加,2016年就业压力有所加大。 ”省经济信息中心预测处副处长李红梅说。全省经济工作暨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面推进“创业江淮”行动和就业创业“四进四扶”活动,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妥善做好化解产能过剩和企业兼并重组中职工安置工作。
新常态下,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与就业增加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程必定分析,去年以来,产能过剩行业面临人员转岗转业压力,行业性失业风险增加。与此同时,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也会带来岗位数量增加和质量提升。
去年以来,我省促进创业就业政策频出。有专家表示,今年,我省应统筹各类政策,加大集成力度,促进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供给侧改革中提到,要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这与扩大就业有着紧密联系。 ”李红梅说,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一些企业面临生产经营困难,很难增加岗位。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有助于提升其盈利空间,有可能更好地带动就业。程必定认为,在对待“僵尸企业”上,要尽可能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以免造成新的就业问题。
社保是民生之基,与老百姓的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2016年,我省将全面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社会临时救助和医疗救助力度,从而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保待遇水平的提高是建立在经济和财力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之上,与地方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只有加快发展,才能更好地保障改善民生。 ”李红梅说,我省应在可承受的财力范围内,稳步提高社保待遇水平,推动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保基金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待遇正常调整机制。
发展社会事业,创新社会治理
——以民生工程为抓手推动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发展,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近年来,医疗、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老百姓分享到了更多的经济发展成果。 2015年,我省33项“民生工程”顺利实施,通过项目化手段、工程化措施,努力解决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的一系列民生难题,赢得赞誉。
2016年,我省仍将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省经济工作暨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推动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加强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减轻群众就医负担。继续实施33项民生工程,各地要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压缩一般性开支,确保民生工程资金按时足额到位。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教授范和生表示,民生保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发展社会事业,本身就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切入点,而民生工程则是一个很好的“抓手”。当前,要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就要不断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让群众在方方面面都能体会到社会的进步,增强发展信心。
一个地区,只有在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前提下,才有可能蓄积、迸发力量,不断推动经济发展。在全省经济工作暨城市工作会议上,“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也被纳入到民生保障工作范畴。 “创新社会治理与发展社会事业密切相关。社会治理需要多元化主体参与,从而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范和生解释。
为了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我省将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为了让广大劳动者在安全、放心的环境中生产、工作,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推进“铸安行动”等,促进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同时,为了切实保障群众的身体健康,还将深入推进食品药品审查制度改革,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
“进行社会治理是政府的行政职责,将其纳入民生领域,可见政府将更多地从百姓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同时,也意味着政府致力于改善民生的视角不断扩大,着力推动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李红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