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克难,释放改革红利

31.07.2015  07:05

  改革是破解难题最好的“良方妙药”,蕴含着巨大的发展红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进展怎样,配套举措是否及时跟进?带着这些问题,7月中旬,本报记者随同省委省政府督查组,深入全省各地和省直有关部门一探究竟。

  简政放权效应凸显,市场和社会活力加速迸发

  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是2015年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词。该放的权力有没有放到位,事中事后监管能否跟上,企业和群众对政务服务的满意度如何?省委省政府督查组对此十分关注。

  政府权力清单是以法治方式推进简政放权的基础性制度。继去年10月底我省全面公布省级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后,按照省里确定的时间表,市县两级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须在今年3月1日前全部公布运行,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两个清单”须在7月1日前全部公布运行。

  “目前,省市县乡四级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体系全面建立。 ”省编办负责人介绍。通过清权确权,政府权力事项大幅削减。 16个市级政府平均保留2200项左右,精简50%以上;62个县级政府平均保留2600项左右,1251个乡镇政府平均保留150项左右。政府部门权力过宽、权界模糊的状况得到改变。

  放权的同时,各地各部门积极简化手续、压缩时限,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随着商事登记“三证合一”实施办法的出台,我省商事主体登记只需提交一套申请资料和登记表格,即可办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省商务厅会同海关、商检等部门推进大通关建设改革,落实口岸管理“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企业一体化通关时间节约12小时至24小时。

  “互联网+政务服务”开辟了优化政务服务的新模式。亳州市建立市县镇村四级网上办事大厅,共入驻行政审批类、为民服务类事项3421项,目前累计受理63.95万件,办结55.87万件,满意率达99%以上。

  把该放的权放掉、把不该管的事交出,还要集中力量把该管的事管好。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率先实行审批查制度改革,本着“审的不批、批的不查、查的不审”原则,实现审、批、查相互分离、相互监督,提升了审批和监管的规范性、有效性。

  简政放权有效激发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省工商局负责人介绍,截至今年6月底,我省实有各类市场主体253.03万户,同比增长19.88%。其中,内外资企业57.83万户,同比增长28.79%;个体工商户189.43万户,同比增长17.28%。简政放权政策效应凸显,市场和社会活力加速迸发。

  唱好财税金融改革“重头戏”,力促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改革要抓住“牛鼻子”。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作用突出。

  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各地积极落实结构性减税、普遍性降费政策,助企业“轻装”前行。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减税252.5亿元,办理出口退税91.8亿元,合计减少企业负担344.3亿元。贯彻落实国家收费基金优惠政策,减免养老和医疗机构行政事业性收费,取消或暂停征收12项中央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每年将为企业减负超过10亿元。

  涉企收费清单为减少收费事项、规范收费行为提供了制度保障。亳州建立实施涉企收费清单,全市减免收费(基金)67项,年减免金额1.2亿元。阜阳市自2013年至今取消收费项目38项,暂停收费项目18项,对小微企业、工业项目、市政府重点工程、非营利性养老和医疗机构建设等免征收费项目63项。 “因为防雷检测费、白蚁防治费、新建厂房测绘费等收费取消,我们企业今年一下子节省了64万元。 ”在督查组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阜阳市鼎铭汽配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加快建设,有效引导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省级财政注资省信用担保集团,作为财政风险补偿资金,与基层融资担保机构、银行、基层政府共担风险,累计放款25.1亿元,惠及544户企业。在芜湖市,10家政策性担保机构全部加入全省政银担合作体系,与15家金融机构建立政银担合作关系,合作项目13个。

  改革让政府花钱不再“任性”,让管钱、用钱更加公开透明。 “我们加大财政预算管理改革力度,坚持开门办预算、公开晒预算、依法审预算。 ”省财政厅预算处处长朱艾勇告诉记者,今年我省省级政府预算、专项转移支付预算、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预算全面公开,并首次实现按支出经济分类公开预算、按项目公开专项转移支付预算。

  针对企业扶持资金,我省建立财政涉企项目资金管理信息系统,全省纳入系统管理的项目数4846个,申报金额38.58亿元、预警项目数4060个、预警比例83.78%。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种种做法,尽量使资金投向更加精准,努力让每分钱都用到“刀刃”上。

  农村综合改革向纵深推进,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更加坚实

  7月8日,凤阳县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严立华、关友江等村民喜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颁证后,土地成了“活资产”,可以流转、入股,拿租金、分红利,到银行还能抵押贷款。

  我省是农业大省,在农村改革上向来“敢为人先”。作为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省,去年全省选择20个县整县推进,今年又新增65个试点县(市、区)。这项改革的进展情况,是督查组重点关注的内容。在滁州,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稳步开展,全省土地确权第一证在极具象征意义的小岗村发放。

  在亳州市蒙城县,由于大部分农户每家只有一块地,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更为简便。督查中,蒙城县委负责人介绍,该县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引导、村民协商、互换并块”,形成户均“一块田”,有效破解农地零碎化问题。 “目前全县已合并承包地112万亩,占全部面积的80%左右。 ”

  农村集体产权、集体林权等制度改革也亮点频现。宣城市宣州区花园村利用征迁款在全省成立首家村办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变资产为股权,变村民为股民,探索出一条失地农民持续发展之路。“我们将推广花园村改革经验,每个县市区选择1个至3个村(社区)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宣城市政府负责人表示。在林业大市黄山市,江南林权交易所围绕打造综合型现代服务业平台目标,上半年完成林权交易项目10宗,成交面积1023.5亩、金额505.95万元,全市共发生林权流转122起、面积3.1万亩。

  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归谁所有、谁来管护,是困扰农业发展的基础性问题。省水利厅介绍,我省积极推进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试行所有权证、使用权证、管护责任书“两证一书”制度。截至目前,全省已成立各类管护组织6202个,管理农田面积1508万亩,受益人口1412万人。六安市在县级设立小型水利工程管护补助资金,从农水及相关涉水项目资金中提取1%用于管护。芜湖市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实行村级水利管理员和村级道路管护员、农村卫生保洁员“三位一体”管理模式,收到较好效果。

  农村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正推动我省加快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本报记者 汪国梁 鲍亮亮 孙海涛 丰静 柳文 范孝东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系列报记者 程茂枝 袁中锋 项磊 叶晓 姜志远 乔剑)

皖北城际铁路网规划修改?安徽省发改委披露新进展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近日有网友在人民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