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攻克深度贫困堡垒 不断加快脱贫步伐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2016年4月份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安徽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持续强力推进。眼下,全省正持续聚焦大别山区、行蓄洪区等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通过提升基础设施、推进产业扶贫等举措,努力实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在位于淮河濛洼行蓄洪区的阜阳市阜南县王家坝镇刘郢村,有着错落有致的楼房、平整干净水泥路面的庄台,就是当地的一个易地扶贫安置点。目前已经有200多位村民一起在这里实现了安居乐业。
看着村里一天天的变化,担任村里保洁员的贫困户汪流勤脸上一直挂着笑容。过去她所在的濛洼行蓄洪区由于承担着淮河流域防洪的功能,基础设施薄弱,属于深度贫困地区。2016年,安徽把行蓄洪区脱贫攻坚摆上突出位置,阜南县先后投入建设资金20多个亿,对行蓄洪区水、电、路、气、通信等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改造。
阜阳市阜南县王家坝镇刘郢村村民汪流勤 :“生活环境住的环境现在都改变了,水电都有,桥也通了、路也通了,我们是赶上好时代了。”
为了保障像汪流勤这样的行蓄洪区居民能够生活得更好,安徽省单列安排行蓄洪区内寿县、阜南、颍上、霍邱4县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各200亩,所得收益集中用于庄台和保庄圩建设。在一系列重大政策支持下,两年来,阜南县行蓄洪区,8个乡镇脱贫人数达到了6万多人,50多个村实现了出列。
阜阳市阜南县扶贫办主任郑晓彬表示: “今年我们还将对28个贫困村出列,加大资金投入,在产业、就业上做大文章。我们有信心、有决心一定能够做到。”
为了集中力量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安徽综合考虑贫困发生率、贫困人口数量等指标,确定了9个深度贫困县,各市、县确定了125个深度贫困村,不但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持续发力,还帮助这些地区大力发展产业,提高他们脱贫致富的“造血”能力。
这里是望江县凉泉乡太华村的产业扶贫基地,这里种植的植物叫石斛,通过这种现代化立体种植方式,亩均效益可以达到50多万元,到目前为止已经带动了200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打理这种名贵的中药材,有着两年种植经验的汪满琴现在已经得心应手。她告诉记者,自打这里建立起了扶贫基地,她便将家里的十亩土地流转了出去,不但每年有4000多元的流转收入,现在还有了一份稳定的工资收入。
安庆市望江县凉泉乡村民汪满琴表示: “一个月2000多块钱,离家很近。”
汪满琴所在的太华村是个深度贫困村,这两年,当地以省里正在大力推进实施的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政策为依托,引进农业龙头企业,石斛产业基地、蔬菜种植基地等十几个产业项目发展得红红火火,村民致富增收的渠道不断拓宽。
安庆市望江县凉泉乡太华村党总支书记徐学金介绍: “在习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我们有信心在2019年(产业产值)达到1000多万元带动户均增收8000多元实现村出列户脱贫。”
为了确保各项要素资源集中向深度贫困地区聚拢,安徽省在出台了《关于聚焦深度贫困集中力量攻坚的实施意见》等一揽子政策的同时,还确保从2018年起,省级财政新增专项扶贫资金50%以上用于深度贫困地区。当前,在全省上下持续努力下,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的战役正在稳步推进。
国家发改委社会所社会事业室副主任邢伟 :“安徽省根据大别山区和皖北贫困地区的贫困现状,制度创新和措施创新,各级财政不断加大扶贫开发的投入,形成一个资源的整合和政策的合力,效果总体来说是达到或超过预期的效果。在全国横向比较,也具有典型意义。”